池玉婷
蒙自市自然资源局 云南 红河 661100
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提出健康城市的概念,认为“健康城市”是一个不断创造和改善物质建成环境与社会环境,拓展社区资源,从而使居民能够相互支持,实现生活的多种需求并发展到他们最大潜能的城市,受到了西方国家的支持。我国于2015年将“健康中国”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如何促进城市环境、经济社会和公共健康的协调发展,成为规划者近期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本文将以国外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基础,顺应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对我国健康导向下的绿地系统规划进行思考,并提出应对策略[1]。
世界卫生组织于2016-2017年连续发布相关研究报告——《城市绿地空间与健康:干预的影响与效率》《城市绿地空间:行动计划概述》和《城市绿地空间与健康:影响与效率回顾》。其中,《城市绿地空间与健康:影响与效率回顾》基于规划干预有效性的讨论,对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实施、评估提出建议。该报告认为:在规划编制阶段,应将绿地系统规划纳入合适的规划体系以获得实施,并鼓励拓展规划干预范围,但要保障干预路径切实可行,同时强调要关注当地使用者特点,满足不同群体的空间诉求;在规划实施阶段,要做好预测、监测和反馈工作,及时处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健康影响评估阶段,强调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计划、坚持实事求是的评估原则、落实细致深入的评估工作。
在国外,健康导向的绿地系统规划更多结合健康城市项目开展,温哥华于2014年发布《健康城市战略(2014-2025)》,提出“保持活跃的体力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观点,主张户外、活力的生活方式。并借助多项行动计划予以落实,如编制《健康城市战略四年行动计划(2015-2018)》,提出营造面向“所有人”的公园绿地、鼓励城市绿化、倡导参与式设计等多项规划设计策略;再如结合《2020年绿色城市行动计划》,明确绿地可达性等内容的细分目标及其指标要求。温哥华通过确定战略层面目标和推进多项行动计划响应健康绿地系统建设[2]。
随着我国进入规划体系转型期,探索健康导向的绿地系统规划不仅需要充分吸收国际经验,更要立足我国实际,加强规划理念与方法的创新。
(1)明确健康导向下的绿地系统规划要点。结合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现状,健康导向的绿地系统规划应具备三个方面的特征。①主动防范健康风险,优化健康支持服务的空间承载。主张通过科学合理的绿地布局,消除或缓解城市中潜在健康风险,并充分利用健康资源,强化健康支持服务。②提供便捷高质的绿地空间,引导居民健康行为活动。要求提高绿地系统的可达性和均衡性,加强绿地空间品质建设,促进居民体力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的增长。③重视规划干预的实效性,保障绿地系统的健康效益。顺应国土空间规划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规划编制和实施管控体系,协调不同部门职责,促进绿地系统规划有效落实。
(2)统筹区域绿地,加强绿地连接。健康导向的绿地系统规划应有利于绿地空间健康效益的最大化。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首先是要加强对区域绿地的统筹,充分发挥其生态、游憩、防护等多元功能,实现绿地空间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其次,加强绿地空间布局优化,利用线性开敞空间灵活性高、连接性强、带动范围广的特点,依托绿道、碧道建设,串联各类绿地资源,并可融入历史文化和公共服务节点,使绿地系统的可达性、丰富性、趣味性同步提升[3]。
(3)开展健康影响评估,提高规划实效性。加强健康影响评估在绿地系统规划全过程中的应用,提高规划编制与决策的科学性。在规划前期,应结合双评价、双评估工作,进一步梳理各类健康资源和开展健康风险评估,作为绿地系统规划方案编制依据;在规划编制中,开展多方案比选,评价不同方案的健康效益,为规划决策提供有力依据;在规划阶段,结合城市体检评估,监测健康条件的动态变化,适时开展方案的修编,以应对规划实施中存在的偏差和适应城市环境的动态变化。通过落实全过程的健康影响评估,切实提高规划干预的健康促进效益。
(4)健全管控体系,加快健康导向的规划指标创新。规划的生命力在于实施,绿地系统规划应重点完善以下两个实施路径。首先,要健全规划管控体系,重点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衔接,明确总规、详规不同规划阶段的管控要素与方式,实现管控要求的层层传导与落实。其次,应加强健康视角下的绿地指标创新,如增加反映绿地可达性、提高景观可视性、关注植物配置合理性等指标,从而推动绿地系统规划管控从“重量轻效”到“量效并重”的过渡,响应健康城市的建设需求[4]。
当前,我国发展正在发生深刻转型,塑造“以人民为中心”的高品质空间要求关注公共健康,构建健康导向的城市空间,提高绿地系统等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水平以提升城市韧性受到广泛关注。应当注意到,城市绿地系统作为营造健康城市环境和引导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空间载体,在全新的空间规划体系下需要与时俱进的进行规划理念、方法、技术革新。作为规划者,不能停留在坐而论道的理论和技术探索,需要走向社区、走向自然,做出有温度的规划,迈向更为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