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伤医对医务人员职业满意度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2021-04-03 12:12苏小凤李丹阳吴一波韩继明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医患暴力医务人员

苏小凤,王 瑾,李丹阳,吴一波,韩继明

(1 延安大学医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1160359283@qq.com ;2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陕西 延安 716000;3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传染科,陕西 西安 710000;4 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健康文化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2046;5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 100191)

暴力伤医是事关公民健康和医疗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社会问题,其全球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医务人员也面临着暴力伤害风险,有的已经遭受过[1]。《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强调医药卫生与健康工作理念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2]。该理念的转变依旧紧扣着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医疗领域集中体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要和相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医疗卫生事业来发展之间的矛盾。医疗资源分布的差异、个别媒体的舆论诱导、公众的沉默态度等诸多社会因素均会同向激化医患矛盾,致使暴力伤医事件频频发生,加之医疗机构对此类事件缺乏完善的预警防控机制,导致该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根本解决。而频发的暴力伤医事件使医患关系趋于恶化,加剧医患双方的信任危机[3],继之降低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满意度,影响医疗体系的完善和医疗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发展。因此,研究暴力伤医事件对医务人员职业满意度的影响对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1 暴力伤医的界定及现状

1.1 何为暴力伤医

医疗领域对于暴力伤医的范围界定尚未达成共识。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在《新的研究表明医疗工作场所暴力威胁卫生服务》公报中指出:暴力伤医是指医务人员在其工作场所受到威胁、辱骂或袭击,从而对其安全、幸福和健康造成明显的伤害[4]。美国学者Phillips[5]将暴力伤医事件界定为:与工作相关的情境中(包括上下班时),医务人员遭受虐待、威胁或殴打,损害其安全、幸福或健康的事故。澳大利亚学者Mitra等[6]认为暴力伤医是指:在危险因素影响下,对医务人员进行躯体攻击或言语攻击并致使其身心健康受到不可磨灭的伤害。国内有学者[7]结合具体实际,将其界定为:以暴力或暴力威胁手段侮辱医务人员个人尊严甚至损害医务人员生命健康权的行为。本研究参考以上定义,结合近年来我国暴力伤医事件的发生特点,将其界定为:患者本人及家属因医疗争议在医疗机构内突然实施的影响医疗秩序、危及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及可能造成公私财物破坏的行为。

1.2 暴力伤医相关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WHO开展的一项国家案例研究报告[4]显示,超过半数的医务人员在此研究前一年经历了至少一次暴力事件,其在英国医疗病房中也普遍存在。Landau等[8]对以色列25家医院医务人员的暴力事件遭受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显示,87%的医务人员报告在过去一年中遭受过来自患者或其他来访者的暴力侵害。美国医务人员遭受的暴力伤医事件同样极为常见,且明显高于其他职业。在发展中国家,超过50%的医务人员面临着由患者主导的言语和身体暴力[9]。全球范围内,暴力伤医事件高发,相比其他国家而言,亚洲国家的发生率相对较低(20%~25%),但呈明显上升趋势[10]。

同时,有部分暴力伤医行为已超过常规医疗纠纷调解范围[11]。2009—2018年,中国医疗领域共计发生严重暴力伤医295起,事件中受伤的医务人员达362名,死亡多达24人。据调查,我国大陆地区医护人数有1100万,但暴力伤医事件暴露率达42%~83%[12],表明医务人员自始至终都处于各类医疗救治一线,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接触极为密切,是暴力伤医事件的最高发人群。我国香港、台湾地区暴力伤医同样频发,据香港特区食卫局、台湾卫生福利事务主管部门统计数据显示,两地医务人员遭遇公然侮辱、殴打等暴力事件逐年攀升[13],且各医务人员遭遇该类事件的情形极为相似,并都导致了严重的不良结果。

2 暴力伤医对医务人员职业满意度的负向影响

2.1 暴力伤医对医务人员职业满意度的负向影响程度

医务人员超负荷的体力与脑力工作应当得到患方及公众的认同、尊重与理解。当前,医患双方冲突日益激化。暴力伤医事件频发,损害医务人员行医环境的同时也降低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医疗规程被破坏、社会秩序被扰乱,导致医务人员生命安全和人格尊严受威胁,降低其职业认同感和工作积极性,引发了医生弃医、学生不愿学医的不良现象[14-15]。

暴力伤医是影响医务人员职业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安全的诊疗环境有利于医务人员行医、公众就医。患者及其家属实施的暴力伤医行为通过影响医务人员的整体情绪状态而影响其职业满意度。部分医务人员对于不触及生命危险的暴力伤医事件呈接受状态,他们认为与患者不断恶化的健康状况相比,对此类事件的过度关注有违医学伦理中的救死扶伤理念,且研究发现,医务人员确实很少报告其所遭受的暴力伤医事件。在所有暴力伤医案件报告中,语言暴力占50%,身体暴力占比不足40%[16]。此外,在为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诊疗时若遭受暴力伤害,医务人员会倾向于将问题归咎于患者的精神状况,而忽视暴力伤医事件本身所带来的后果。还有部分医生认为只有导致身体伤害的暴力才属于暴力事件,实则,言语攻击、欺凌等均为暴力伤害,属于精神暴力,也会对医务人员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据中国医学科学院调查[17]显示,在5年内遭受过患方暴力的医务人员中,35%的人对工作不满意;若再次择业不选择医疗工作的人员比例达71%,且77%的人不希望子女学医;而遭受过3次及以上语言暴力的医务人员,72%的人表示若再就业不会选择医务工作,80%的人坚决不希望子女学医。Bernardes等[18]研究表明,大部分医务人员在经历暴力伤医事件后会表现出心理痛苦迹象,如沮丧、焦虑等不良情绪,严重者可致抑郁。国内学者[8]对3706名医务人员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遭遇严重暴力伤医的医务人员职业满意度普遍较低,因为暴力事件在影响医务人员身心健康的同时还会转化为其他问题,如离职率的成比增加、敌意归因偏差,并最终致使其职业满意度的显著下降,可见暴力伤害会诱发多重负面效应。

2.2 暴力伤医影响医务人员职业满意度的可能中间因素

首先,暴力伤医事件会降低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职业的自我选择是基于个人对于职业本身内在价值的认同。面对恶意的暴力伤医行为时,部分医务人员会怀疑自己的工作价值,认为自己没有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陷于沮丧、自我怀疑、抑郁等消极的情绪状态,工作积极性随之减少,职业满意度继而降低;其次,基于情感事件理论分析,医务人员所体验到的负向情绪越高,其职业满意度就越低。一方面,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环境中往往被赋予期望,他们被迫隐藏自身情绪而出现与角色冲突相关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暴力伤医事件加剧医务人员对职业的恐惧,其所呈现的被期望式职业行为与其内心真实情感再次冲突,最终损害其职业满意度。另外,关注暴力伤医事件中基于医务人员视角的归因偏差(指某些情况下,我们在面对问题时会有意或无意地将问题成因归咎到与自己无关,或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归因偏差是一种负性归因方式[19]。高归因偏差的医务人员在审视暴力伤医行为时不会将角度倾向于个人责任,这可能加剧医患双方的矛盾。而相比之下,低归因偏差的医务人员则容易自责,当暴力伤医事件发生时,他们会反思自己的工作态度和诊疗行为是否是导致该事件发生的起因。此外,由于职业道德的原因,医务人员大多压抑负面情绪,表现出公众渴望的积极态度,以上种种将大量消耗医务人员的个人心理资源,使其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甚至出现抑郁,并无法从工作中获得积极性,体验到更多的负向情绪从而更有可能出现低水平的职业满意度。

由此可见,频发的暴力伤医事件可能会从不同角度影响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在实际的医疗环境中,患者的不理解、可能的偏差社会评价及过激的暴力行为,诱发医务人员的职业认同偏倚,使其工作积极性降低、负向情绪增加、职业满意度下滑。当其职业满意度遭遇发展瓶颈,随之的负向不良效应反过来又会加剧医疗服务质量的下降,使得医患关系僵持恶化,促发医疗就诊环境下暴力伤医事件发生:医疗资源分配失衡→医务人员高压力→患方不理解→暴力伤医纠纷频发→职业满意度下滑→医疗服务瓶颈→医患互信分裂→暴力伤医事件再加剧,由此的社会现象所带来的后继效应已不是单纯的医患关系问题,更是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亟待患方、医方、院方、媒体、政府以及相关防控部门的多方重视而共同推进防控体系的构建[20]。

3 暴力伤医对医务人员职业满意度影响的对策分析

3.1 强化国家政策导向,规范法律约束机制

惩防并举的国家政策是遏制暴力伤医事件强有力的武器,是调节医务人员职业满意度渐向下滑的重要手段,其利于医务人员诊疗安全的保障和患者合法权益的维护,可从医患双方视角助力医务人员职业满意度的提升。从公众视角,国家应建立规范合理的健康教育制度,保障民众充分获得健康教育的权利,提高其整体健康素养水平。与此同时,从医务人员视角,国家应建立健全暴力伤医事件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制定和完善相关应急预案。完备的立法坚定医务人员构建良好医疗诊治体系的信心,使其职业满意度提升并愿意在医患双方的诊疗沟通中贡献主导力量。但我国对医务人员遭受暴力伤医的事前预防、事中应对和事后处理安全保障的法律法规相对缺乏[21]。因此,制定与出台相应医疗机构暴力伤医防控政策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迫在眉睫。如对扭曲暴力伤医事件客观事实的谣言散播者,刻意干扰、辱骂甚至伤害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施暴者将严格究责。

3.2 凝聚社会共识,引导舆论的正向传播

暴力伤医是全社会、多领域暴力伤害现况的集中体现,高昂的疾病治疗费用和非预期的治疗效果易诱发患方踢、砸、持刀伤害等泄愤式极端伤医行为 。而在媒体和公众眼中,患者及家属常被视为医患关系中的弱势群体[15]。暴力伤医事件发生后,仅31%的无故施暴者受到相关法律的处罚[21]。此外,部分患者倾向于过度关注医务人员的语气、表情和医疗行为等,当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差异,患者及其亲属对医疗服务满意度骤降引发暴力伤医行为。暴力伤医频发会加剧医务人员的自我怀疑,降低其职业满意度。

媒体在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报道事件应秉持公正、真实、客观原则,切不可为吸引眼球而大肆渲染并扭曲事件发生的真实情况。当不良暴力伤医事件发生时,可透过媒体的正向传播力引导导公众正确认识当今医学的发展及局限。医方可以借助电视台、医院网站等平台向公众公布事实真相,设立事件监管、分析与处理医疗组,并经由权威的媒体平台发布事件审查结果。

3.3 健全医院管理体系,合理分配诊疗资源

医院欠缺完善的安全规程和有效的指导方针,对施暴者惩罚制度的设立及医务人员的暴力防控培训方案缺乏组织支持,导致此类事件的上报率低[21]。公立和私立医院是面临暴力伤医威胁的主体,公立医院多由基础设施、服务态度差等问题而诱发;而在私立医院中,高昂的护理费用、机构的可疑动机等为暴力伤医事件的发生埋下安全隐患。患者的偏差就医认知干扰医务人员的行医环境、行医体验甚至行医安全,终致其整体职业满意度的严重下降。

为此,剖析暴力伤医对医务人员职业满意度的负向影响应从其根源问题进行分析以寻求有效的防控策略。暴力伤医事件发生后应立即进行准确的事中分析和及时的事后处理。通过医院管理层的制度调整和医务人员的积极参与,以制定最适应暴力伤医的事前预防计划。同时辅以就医环境的合理规划和医务人员的适宜比例配备,缓解患方的候诊压力和医方过度负荷的工作量。除此之外,医院管理层应推行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如反馈机制、医院代码和用于报告和管理暴力伤医事件入档的电子系统,鼓励医务人员积极上报,并及时归类暴力伤医发生的总体特征,基于此针对性制定防控策略。通过以上措施,保障行医环境的总体安全可填补医务人员失衡的自我认同感,提升其职业满意度。

3.4 科学普及医学公众教育,纠正患方就诊期望偏差

暴力伤医事件大多是在不利因素的驱动下发生的,首先,患方期望值过高被认为是引发暴力伤医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在患者及其家属对医护诊疗工作某方面存在误解或是对医院的服务态度产生不满的情况下[3];其次,患者就医时漫长的等待时间和拥挤的医疗空间等多重阻碍也是潜在的事件引发因素;最后,由于专业知识欠缺及信息选择局限性,患者在医疗过程中处于低位并认为医生是以“大处方、高价药”方式逐利,致医患互信关系逐渐破碎,诊疗中患方的无端猜疑,破坏了医务人员的职业归属感,使其职业满意度渐向下滑。

通过公众的自身努力和医疗卫生体系的文化影响,医学科普可以使患者更好地认识疾病与健康的关系。医务人员可通过宣传手册、医院官网或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对疾病的诊疗、注意事项及合理用药等相关医学知识的推文,但需要注意的是推文在基于有据可依、有证可循、科学规范的前提下,同时也应确保其可读性。此外,医患双方由于审视问题的视角不同,使得其对问题的看法也不同,易产生理解上的分歧。因此,患者应学会主动调适在就医过程中由于诸多不可控因素而诱发的不良情绪,不将事件放大化和扭曲化。当与医务人员的诊疗意见出现分差时,理性表达个人观点,与医务人员共同探讨有效解决方案,做文明就医者。

3.5 秉承“以人为本”行医理念,开展全方位医患沟通

我国医务人员诊疗压力相对较大,医生与普通人群比例为1∶735[11],与患者沟通时间有限,故难以在有限的诊疗时间中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融洽的医疗关系。因此,专业实践能力联合高效率沟通技巧的培养对于医务人员而言不可或缺。王亮等[17]在关于全国医务人员从业状况的调查中显示,75%的医务人员认为发生医患纠纷的根本原因是“与患者的沟通不充足”。有效的医患沟通可实现医务人员职业满意度与患者满意度的双向提升,而长期缺乏与患者的有效沟通,医务人员自身在临床工作中易产生职业机械感,自我职业认同度差,职业满意度随之下降。

“医学为人而生,医者无仁不立”是医学亘古不变的本质和规律。良好的沟通是信息传递的基础,唯基于语言的桥梁方能真正了解患者的内心需求,而不单单是疾病治愈的表象。医院可借助官方平台设置分类疾病的相关医疗信息咨询专栏,如患者最常疑惑的就诊问题、疾病常规防治信息等,以减少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工作中频繁输出同类信息的职业疲乏感;医务人员也应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合理规划工作,分配适时时间与患者进行沟通,解答其内心疑惑,即从“以人为本”的整体视角去治愈患者,从而提升医务人员个人的自我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满意度。

4 小结与展望

暴力伤医事件严重损害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降低其工作积极性,增加其负向情绪,加之高度紧张的医疗环境、医患信息的不对等、缺乏暴力伤医事件的常态化处理规程与突发的防范预警体系等因素,均会促使医务人员并发职业倦怠感。与此同时,舆论的负向诱导和公众对于暴力伤医事件的沉默态度及刻板印象削减了医务人员对于良好医疗卫生保健体系构建的信心,最终致其职业满意度下降。因此,相关部门应完善暴力伤医事件防控策略、出台具有法律效力且可普遍推广的医务人员诊疗安全保障立法制度。除此之外,借助媒体力量引导舆论正向传播并倡导民众树立正确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患方践行文明就医理念,医方秉承救死扶伤行医初衷,院方健全事前预防制度,事中、事后管理制度,唯多方联合、共同助力于我国医疗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发展,方可有效遏制暴力伤医事件的发生,从而提升医务人员的总体职业满意度,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稳步前行。

猜你喜欢
医患暴力医务人员
反性别暴力
浅议医疗纠纷中对医务人员的法律保护
“暴力”女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暴力云与送子鹳
提升医务人员职业幸福感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向暴力宣战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