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的安全管理现状探讨

2021-04-03 11:00:24
建筑与装饰 2021年8期
关键词:吊装装配式构件

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土木与工程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6

1 装配式现状

(1)国内现状。目前,装配式建筑行业蓬勃发展,我国装配式建筑仍是以预制混凝土(PC)为主。就研究报告的分析来看,目前上海装配化率水平最高,浙江、湖南等地区发展居于领先位置,其他地区则较为落后,区域间差距明显。

装配式建筑的快速发展需要大众去接受和了解它,但现实却是装配式建筑还未能走进大众的生活中,从而导致了从事装配式建筑的人才稀缺。国家推广装配式建筑意味着要求熟悉装配式建筑相关知识、规范的人才数量大量增加。由此,因装配式技术尚未完善、人才相对匮乏的一些安全管理问题随之产生。

(2)广西区内发展现状。发展水平:广西的装配式建筑发展属于稳健型发展,其中在南宁,玉林,柳州,贺州等城市实行试点,推进广西装配式发展和普及应用的稳步实现。装配式建筑被冷落的现状:现阶段装配式建筑的成本高于传统现浇式建筑,尤其对于如广西这类经济较为不发达,房屋售价较低的地区,采用装配式建筑反而会导致成本增加,经济发展不合理。因此,大多数开发商出于短期的成本考虑,并不愿意主动的选择装配式,也不愿意投入过多的成本到装配式建筑上。

2 安全管理现状

2.1 安全管理必要性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逐渐提上了日程,据预测,到2020年底,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将超过15%,未来积极应用装配式结构已成趋势。文林峰也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出发,提出个人观点,并表示装配式建筑的应用是一个大的趋势。由于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有很大不同,无法完全采用传统安全管控体系。所以,未来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中的安全管理势必会成为装配式建筑不容忽视的一环。

2.2 安全管理要求

严格按照国家质量管理标准进行预制构件的质量把控,构件进场组装前需进行验收,合格后才可组装投入使用。

施工前必须参照并按相关法律、办法、条例建立完备的人员管理制度,组成专业的管理团队,形成良好的团队管理体系。

施工中严格执行工程质量“三检”制度,每道施工工序完成后需进行工人自检,同班组互检,合格后交由专业质检员和项目工程师进行交接检查验收,合格后方能开展下一道工序。坚持自检,互检,专检制度,三者缺一不可。遵循装配式建筑行业相关技术标准进行各施工部位技术质量的监理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安装作业,并做好监督以及作业记录。贯彻混凝土技术规程,对商品混凝土随车资料进行严格验收核查,保证商品混凝土质量。

工程施工、监理、部品部件生产企业等参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参考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编制施工建设关键工序、部位质量安全控制资料和管理方案,落实各方质量安全管理责任[1-4]。

2.3 常见安全质量问题

(1)结构质量问题。混凝土结构强度不足。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缺乏对混凝土的强度监控,工程管理人员对混凝土质量标准管理的失误导致结构混凝土强度不足。

混凝土抗拉强度不足。混凝土因技术管理控制失误导致抗拉强度不达标无法抵抗应力,容易产生裂痕,对其强度、耐久度、防水性等产生威胁。

预制构件产品质量不合格。工厂提前预制件与实际所需标准尺寸偏差过大或过小,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不符合建筑标准规范,影响建筑各构件的搭接安装,严重不合格时会影响钢筋结构受力,造成严重的结构问题,直接对建筑物安全性能产生巨大威胁。

建筑的节点处理薄弱。干连接施工方法的延展性和恢复性能较差,抵抗地震荷载作用的能力较弱,造成的破坏性会比现浇混凝土结构严重很多。

这些现象都会影响到装配式建筑的结构安全,属于重要的结构质量缺陷。

(2)尺寸偏差问题。由于施工不规范,构件尺寸偏差大,轴线位置超过规范允许偏差值,影响后期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的开展。

因操作不当造成构件边角破损,影响到尺寸测量和建筑功能。

混凝土中孔深长度超过保护层厚度情况下形成孔洞;混凝土局部表面缺少水泥砂浆,石子外露,产生蜂窝现象;局部混凝土构件表面上出现密集的小凹坑,但钢筋不外露的现象,形成麻面。

以上情况均会影响建筑外观,降低建筑物的使用周期,产生建筑物强度不达标等安全质量问题。

(3)现场吊装运输问题。预制构件出厂和运输时,受构件大小、道路要求等因素的影响,运输困难危险。构件卸载受场地环境、存放架刚度和稳定性、存放方法以及卸车人员在高处作业安全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预制外墙板吊装安装时,机具的选择和检查、构件刚度和稳定性的计算、构件搭接精准度的把握、人员高处作业安全防护、临边作业防护等环节不到位时,十分容易发生危险。

(4)外观质量问题。混凝土作为一种复合材料,表面易产生明显色差,出现细线或斑块,起皮脱落后会形成砂毛面。混凝土的表面通常呈多孔状态,易被油污、粉尘等污染,形成各类污渍,严重影响建筑部位的美观感。

(5)人员管理问题。在装配式建筑高速发展阶段,由于受到建设成本和行业竞争的影响,导致产业工人和管理人员缺乏。没有先进技术人员和严谨管理体系的情况下,装配式建筑的安全隐患不可小觑。

3 BlM在装配式建筑中安全管理的应用

BIM技术使项目的参与者能够可视化模拟该工程各阶段的施工过程,从而高效地发现潜在的风险,进行风险预测和规避,拟定合理施工安全规划,实现项目安全管理生产。通过对施工现场各阶段的管理与模拟,能更清楚地识别出施工中的风险,提前预测危险,合理管控并迅速作出反应[5-8]。

通过应用BIM技术,施工位置的平面元素被立体化直观化呈现出来,可以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施工场地各时期的安排计划和实现合理的施工场地转移。能够规划好在施工过程中机械、物料的摆放位置,还可以根据节能、节地绿色施工理念来优化场地,避免重复布置。通过 BIM 技术和装配式建筑二者结合,改善施工阶段,以达到工程最优的全寿命周期成本。BIM技术可将工程运用于三维数字化施工中,达到促进工程建设效率、确保施工质量、减少工期和成本的目的。

4 提出优化我国装配式建筑安全管理现状可行性建议

4.1 提高装配式工程的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

由于装配式建筑对误差的容度较小,误差过大极易造成无法挽回的建筑缺陷。所以在装配式工程中,机械施工往往比人工施工更加适配。使用机械施工可以极大地缩小安装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值,适当使用BIM技术可以起到提高建筑安装精度值的作用。施行自动化和智能化能有效地提高安装的效率和精确度,同时还能起到减少工人、缩短工期的作用。要按照行业标准,使尺寸、规格、系列、连接节点和接口标准化以大幅提高建筑物的安全质量。

4.2 保证人员安排,提高协同性

装配式建筑的工人量相对现浇式建筑的工人较少,人员管理会相对方便,但是分配到工人的工作量相对增大,管理不到位可能存在许多安全风险。工程的顺利施行要保证监督、管理人员负责到位,监管人员需要监察督促施工项目,排查工程潜在威胁,合理调配人员,按时完成项目任务。施工人员分工合作不能缺少交流,要有一定的协同性。按工程进度施工的过程中,各部分人员积极讨论工程施展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更及时地解决问题,排除一些安全隐患[9-14]。

4.3 提前做好现场的安全管理规划

与常规建筑模式相比,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方式是较为特殊的,因此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不容忽视。预制构件在运输过程中,要保证构件的稳定性,需按照国家颁布的管理规定,进行规范化的运输。由于运输预制构件的基本上是重型车辆,对于普通的施工现场而言,需要提前做好车辆进入施工现场的规划,其中包括行驶路线、卸载路线和人员安排等。在构件进行卸载时,通常需要借助起重机,而起重机稳定性和安全性尤为重要,应在使用起重机卸载之前仔细检查起重机的性能是否完好,保证现场卸载的安全性。另外,施工方应结合施工场地大小来安排构件的摆放,摆放场地的大小及摆放的高度都需要提前做好安全管理规划,反之一旦构件发生滑落、倾覆的现象,不仅会产生极大的损失,还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在预制构件吊装方面,一是吊装机器的安全性能要有保证,在使用部分吊装机器进行吊装时,需检查其各个方面的性能是否完好,其次安排好现场的安全管理规划,防止在吊装过程中产生构件脱落、重物坠落等安全隐患。二是要求操作吊装机器的人员要有充足的工作经验和熟练度,保证吊装过程顺利进行。最后,要保证吊装操作人员高空和临边作业的安全,施工现场需配备相应的保护措施,提前做好安全管理的规划,一旦发生危险,能够有条不紊的应对,解决问题。

4.4 保证构件混凝土的质量

为确保预制构件的整体质量,在制作构件的用料方面,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以保证构件整体的安全性。其次各种用料的配比也要经过严格的计算,才能制作出稳定性好的、强度和刚度合格的构件。

制作构件时不仅要求整体性能好,还要求构件具有美观性,如若构件出现表面颜色不均匀、出现细线或斑块和砂毛面等问题,则需加强制作的细节工作,振捣混凝土时,可以选择小型的振捣器,能够照顾到细节,并且计算好振捣时间,能使构件表面减少问题的出现。在制作构件模板的选择上,尽量做到模板内部表面光滑,外部整体形状合格,即可减少构件表面粗糙和构件整体不平衡的问题。

构件制作完成后,需注意成品保护,可对构件表面进行定期洒水,防止开裂产生细线;在构件摆放方面则要注意构件的重量,防止上层构件过重,挤压破坏了下层构件的整体形状,影响构件的使用性和美观性[15-19]。

4.5 大力培养装配式建筑专业人员

面对国家建筑行业施工工艺的转型的冲击,市场出现了缺乏装配式建筑专业施工人员的现象。部分建筑施工人员是由传统建筑转型到新型建筑施工的。为此,可以从培训传统建筑人员、培养新型建筑人才、挖掘创新性人才等方面,提高装配式建筑专业人员的数量。传统的建筑施工人员有着良好的施工技术作为基础,能够更快的接受并学习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方式,提高效率。而培养新型建筑人才,则要从各大高校作为出发点,投入更多资源,培养新一代青年成为建筑型人才。挖掘有想法有创新的人才,拓宽装配式建筑发展之路。只有提高了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才能使装配式建筑的体系得到更好的完善,才能优化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安全管理现状。

猜你喜欢
吊装装配式构件
装配式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再谈液压吊装
关于装配式建筑的几点思考
智能城市(2018年7期)2018-07-10 08:30:00
立式设备吊装抬尾吊车的选择
建筑构件
国际木业(2016年8期)2017-01-15 13:55:22
建筑构件
国际木业(2016年12期)2016-12-21 03:13:28
建筑构件
国际木业(2016年3期)2016-12-01 05:04:52
建筑构件
国际木业(2016年1期)2016-12-01 05:04:09
争分夺秒的吊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