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民兴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江苏 南京 210000
如今,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内容和措施也得到了一定的完善。工程造价作为主要管理内容之一,在经济角度上来说,它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核心问题,加强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不仅可以解决资金不足等问题,还可以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基础上,让市场主体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基于此,本文对工程项目管理与造价控制问题和措施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给相关的建设参与单位提供借鉴价值。
在工程项目建设的实施中,影响工程质量和成本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工程造价,如果在工程项目实施前,若缺乏完善的造价控制体系,就会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成本问题。在工程招投标、施工图审查和施工组织设计审查中涉及工程造价中的内容,这些内容也会让工程结算受到一定的影响。在以前的工程项目管理中,由于管理机制相对不够健全,并不能及时发现成本问题,也不能对其中的造价进行有效控制,更没有提前对项目成本的预算价格和合同价格等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严重影响了工程项目管理与造价控制的有效性[1]。
在工程招投标的过程中,一般都是通过招标确定价格的,其中的合同价格并不精准,如果招标准备不充分,就会导致价格失真,不能为后期的工程项目实施提供准确的依据,严重影响到成本的控制,建设方在对合同的签订进行分析时,没有按照具体的要求以及实际施工情况确定合同价格,这将导致合同内容不完善,影响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
此外,实施方在对组织设计内容进行编制时,发现其并没有结合项目投标价格以及合同价格,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审查和管理,更没有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这会对导致在具体施工中损失一定的经济成本。
合理的设计方案是保证工程项目有效实施的前提,在设计阶段加强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可以节省一定的经济成本,避免资源的浪费。所以,要想对此阶段的成本进行有效控制,要保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提前对工程项目管理内容和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完善设计方案[2]。
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还要确定设计概算是否合理,设计概算主要就是在初步设计,或者是扩大设计阶段的时候,建设方需要与设计人员进行有效沟通,要对立项到交付整个过程中所需要的费用进行预算,为了保证预算结果的准确性,在对其进行计算之前,还要结合相关分项顺序,将各个分项的名称整合出来,在对各个分项项目中的定额单价进行有效计算,这样才能加强对设计阶段造价的有效控制。
建设方中的管理人员在对其进行计算的时候,从具体设计要求出发,对设计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将投资效益不断提高。在此过程中,还要选用先进的设计技术和成熟的设计方案,这样才能在提高工程项目管理质量的同时,对设计阶段的造价进行有效控制。
在我国城市建设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工程项目管理与造价控制工作在实际的建筑施工中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有效管理,但是,由于合同缺陷和工程变更等因素的影响,在成本控制和索赔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具体的施工中,几乎每个施工合同都不能完全避免索赔事件的发生,如果没有完善索赔制度,没有提高这项工作的质量,将会对造价控制工作带来严重影响,会给建设方和施工方都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3]。
当前,我国已加入了WTO,所以合同定价和结算需结合国际惯例会逐步成为造价管理工作中的新标准。在此背景下,建设参与各方都要加强对索赔管理工作重视,要采取措施将索赔管理工作贯穿工程项目管理和实施全过程中。在对其进行前期管理的过程中,主要提高对发生索赔事项的预见能力,完善合同内容,主要为索赔提供法律依据。在对中期进行管理的时候,要及时办理核定相关资料等工作,在保证材料完整性和合法性的基础上,开展项目实施工作,保证后期索赔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在后期索赔准备工作中,项目建设方还要严格按法定索赔程序开展索赔管理工作,保证索赔行为的合法性,从而进一步加强对工程项目造价的有效控制。
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竣工结算是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比较重要的环节。在对这个阶段的造价进行控制时,主要方法是对竣工结算中的资金进行管理和审计,保证资金应用的有效性。在对其进行审核的时候,要想保证结果的准确性,还要在这个阶段的造价控制内容出发。首先要对合同中的主要条款进行全面审核,保证合同条款的有效落实,工程质量要符合双方合同中的具体要求,然后才可以对相关施工的部门进行资金结算[4]。
在结算的时候,还要注意,一定要按照合同所规定的核算方法对施工中的资金进行有效计算,对计价金额等进行合理结算,这样才能让结算金额的错误概率降到最低。同时,在对竣工结算中的造价进行控制的时候,项目管理部门还要加强对隐蔽验收记录的重视,主要对全过程进行检查和监督,在保证所有隐蔽工程手续完整的基础上进行结算,不断提高工程项目管理与造价控制的质量。
综上所述,在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为了在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加强对其中资金的有效应用,避免投资超概算等问题的发生,项目建设方还需要完善造价控制管理体系,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建筑业在社会经济中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