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灯塔盆地气象为农服务的现状与思考

2021-04-03 10:10朱华松王华梁金伟曾钦文曾思亮
广东气象 2021年4期
关键词:河源灯塔盆地

朱华松,王华,梁金伟,曾钦文,曾思亮

(1.河源市气象局,广东东源 517000;2.广东省气候中心,广东广州 510080;3.河源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管委会,广东河源 517000;4.东源县气象局,广东东源 517500)

气象与农民、农村、农业的关系十分密切,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7年对气象为农服务提出明确要求。灯塔盆地位于河源市腹地,包括东源、连平、和平3县20个乡镇,总面积2 303 km2,其中农用地面积2 122.15 km2(占92.13%),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已建成尤力克柠檬、连平鹰嘴蜜桃、东源板栗、和平猕猴桃、万绿湖桂花鱼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有河源特色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灯塔盆地2012年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1],2018年9月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河源市委、市政府启动河源灯塔盆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升级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工作。当前,气象灾害种多、频率高、危害重是摆在灯塔盆地农业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一道难关,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对于该地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重要性尤为突出。2020年广东全省气象局长会议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的理念,充分发挥好第一道防线作用[2]。

本研究回顾了近年来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气象服务的基本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灯塔盆地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对策与措施,期望为筑牢灯塔盆地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为加快升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提供参考。

1 气象为农服务现状

1)基本建成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一直以来,河源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目前已基本建成了县、镇、村3级气象防灾减灾组织管理体系,实现了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六个一”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开展了精细到乡镇的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警服务,乡村中小学校防雷检测率达80%以上,乡村危爆场所防雷检测率达100%,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率超过95%,稳步提升了农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能力。全市共有农村气象信息员2 335余名、乡镇自动气象站200多个(覆盖所有乡镇)、165个气象电子显示屏、农村预警喇叭50套,并协同三防办建成乡镇(街道)气象服务站101个,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5%以上。气象、三防每年定期联合开办基层气象信息员培训班,进一步提高了基层灾害信息员面对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

作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一部分,河源市县气象部门已建立了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收录了各级气象信息接收和传播责任人以及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汛关键区、种植养殖业大户、农村生产合作社等有关人员的手机号码,并对接了电视、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大喇叭、微博微信、恶劣天气外呼等渠道,保证全市所有行政村至少能够通过一种渠道接收气象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保证了灯塔盆地农业农村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第一道防线作用。

2)初步建成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

河源生态气象监测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已建成5个“回南天”监测站、5个生态气象观测站、4个生物舒适度站、2个农业特色观测基地和1个生物预警和气象综合监测站构成的专业观测网初具规模。为更好地服务地方“三农”,河源气象部门依托“悦农气象”等专业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为全市种养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企等655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双向的、精细化、个性化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益农气象信息服务覆盖率达82.6%,初步形成了延伸至镇、村,服务到户、田的多级服务格局。同时,还开展了宜居宜游气象服务,成功助推万绿湖创建“中国天然氧吧”。农业气象服务更加全面多样,形成了以保障粮食安全为主的关键农事季节全过程系列专题服务,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等专题服务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保障,完成了河源猕猴桃、油茶、茶叶、鹰嘴蜜桃等4项特色作物的精细化适宜性区划和暴雨、雷电等2项气象风险区划[3-4]。

3)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和科学指挥能力得到增强。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关系到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建设和生态建设[5]。河源已设立了市县二级人工影响天气机构,并成立了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在册作业人员达42名,全市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实现了统一协调、上下联动、逐级指导的机制,大大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的科学性、准确性。已建成了1个位于龙川县梅子坑气象观测基地的标准化作业站点,在东源、紫金、和平及连平县建成集约化、科学化的作业机制。以地面自动气象站、天气雷达、GPS/MET水汽监测、气象卫星等多种观测手段及广东人影综合业务系统为技术支撑,提升了人工影响天气服务综合效益。仅十三五期间,河源各地共开展人工增雨抗旱作业13次(发射增雨火箭弹52枚),飞机增雨作业4次,缓解了当时各地旱情,最大限度发挥人工影响天气社会效益。

2 灯塔盆地气象为农服务的主要短板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灯塔盆地农业生产种类、品种和布局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冬季农业和特色农业迅速发展,高投入、高产值的果树、花卉、反季节蔬菜和水产养殖的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灯塔盆地以发展优质高效粮油产业、优势特色水果产业、高效安全蔬菜产业和生态高效畜牧水产养殖产业等为主导产业[6-8],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正在迅速拓展,现行机制下的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已不能适应灯塔盆地现代农业发展的更高要求,主要存在以下短板:

1)农业科研气象参与度不够。

灯塔盆地农业科研基础相对较好,目前已有北京食品研究院河源分院、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慧农业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河源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站、仲恺农学院研究生实践基地、广东省农科院河源分院、广东省科学院专家工作站陆续入驻,农业科技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但目前很多农业科研基地没有自建气象观测站,气象观测数据缺乏,同时灯塔盆地无农业气象科研基地,这导致气象服务无法满足灯塔盆地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2)现代农业气象智能监测网络不够完善。

目前灯塔盆地布设的多为4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平均站网密度仅为15~20 km,监测盲区多,且主要布设在城区或镇中心一带,观测要素远不能满足开展智能化农业气象服务,根据前期多次联合调研发现,能够实时监测温度、湿度、风速、风向、光照、雨量、气压、土壤水分(温度)、有效辐射等多种环境气象因子的农业气象监测设备需求较为迫切。但一方面由于气象部门财政资金有限,不足以大规模布设;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农企无意识或担心成本太高,没有自建农业气象观测站,“散”或“小”农户更加不愿意冒风险,目前仅有灯塔镇布设了1个生物预警和气象综合监测站,导致灯塔盆地至今没有建成完善的现代农业气象智能监测网络,不能为预报预警、灾情评估、农业气象服务等提供精细精准的数据支撑。

3)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及气候品牌工作进程慢。

自然灾害会对农业生产经营者产生重大影响,有时会成为农户返贫、致贫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窄、保费标准低、赔付率低,一些因灾受损的农户甚至不能得到理赔。而且当前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与农业保险现实需求匹配度不高,农业保险气象服务政策导向也不够明确,不利于保障灯塔盆地农业规模化生产的持续性。

灯塔盆地拥有独特的气候资源优势,也有许多特色农产品,如蓝莓、板栗、柠檬、油茶、猕猴桃、鹰嘴蜜桃、茶叶等,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农产品不多,而开展农产品气候品牌建设是当下及未来提升知名度比较主流的方式之一,但目前灯塔盆地农产品气候品牌建设工作进展较慢,影响了农产品品牌的建立。

3 对策建议

河源市委市政府将灯塔盆地定位为河源市乡村振兴主引擎、河源市生态发展主战场、湾区优质生活圈承载地、河源市战略发展副中心。河源市委七届十次全会要求将灯塔盆地打造成为引领河源未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平台。依托2 200 km2的灯塔盆地与湾区大市场相结合,高标准把灯塔盆地建设成为示范广东、领先全国、面向世界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引领河源未来农业高质量发展,带动1.2万km2的生态河源全面发展。广东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灯塔盆地建设工作,并提出要坚持高水平推进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建设,立足优势条件,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智慧农业,努力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深入推进灯塔盆地高质量为农气象服务,充分发挥气象趋利与避害双重作用,助力灯塔盆地农村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生态文明等,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3.1 设立广东省农业气象灯塔盆地研究基地

农业气象研究基地主要承担农业气象观测、试验、指标研究、服务产品研发以及农产品品质检验等功能[8]。如佛山南海广东省农业气象试验站和韶关仁化南岭生态气象中心等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障。围绕灯塔盆地现代农业与区位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和升建国家农高区为契机,建议河源市人民政府与广东省气象局合作,共同推进广东省农业气象研究基地在灯塔盆地落地建设,强化灯塔盆地气象为农服务政策及科技支撑。同时,以广东省气象局作为气象业务主导单位,联合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科学院、广东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等灯塔盆地现有的合作单位,组建灯塔盆地现代农业气象科技创新团队,充分发挥各部门人才、技术、资源等优势,联合开展智慧农业气象应用技术攻关,形成合力,打造全省气象为农服务示范样板,进而满足灯塔盆地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需求。

3.2 增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气象服务中心

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涉及的20个镇分属于3个县,没有跨县域的农业气象服务机构进行管理协调,很难统一思路、统一服务,将会大大制约协调沟通的效率。建议参照灯塔盆地管委会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创新农业气象服务管理体制,整合现有资源,河源市人工影响天气管理中心加挂河源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气象服务中心,统筹开展灯塔盆地气象服务工作。同时,以服务中心为主导单位,组成由农业、气象、林业、渔业等方面的省、市、县专家技术人员、园区负责人、种植大户等构成的专家联盟,在重大天气过程、关键农事季节开展联合会商、联合调研,为灯塔盆地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专业化的“智库服务”。

3.3 完善智慧气象监测体系,织密监测网络

为切实提升灯塔盆地自然灾害精密监测能力,建议以“村村自动雨量(气象)站建设项目”为契机,推动完善综合气象监测网络建设。为不同类型园区提供更精细化、特色化、智慧化的气象服务,建议加快建设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为主体的智慧化农业气象监测网,推动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农业气象监测中的应用。为弥补财政不足,可探索利用社会资源及力量,发展社会化观测和服务,带动新产业发展。另外,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申报认定可以考虑把农业气象监测站网建设作为项目评审内容之一,多渠道促进智能化气象监测网建设。从而依托该监测网对作物长势、环境因子和病虫害等实时、立体、可视化监测,让管理人员或涉农人员能够及时根据监测实况做好生产调控工作。为增强气象信息接收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实用性,一方面,在种植基地或休闲农业旅游观光景点加密布设显示屏和大喇叭等高效便捷的接收系统,另一方面,融合现有的灯塔盆地智慧农业管理平台,打造专业气象服务移动平台,实现基于定位、融入生产、个性定制等分类推送的直通式服务。

3.4 探索农业天气指数保险,助力农业防灾减损

农业是典型的“靠天吃饭”型产业,自然灾害造成的严重破坏,往往导致农民“多年增收,遇灾返贫”。保险是农业防灾减灾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气象指数保险作为传统农业保险的替代品日益受到政府重视。

广州市于2019年出台了《广州市政策性蔬菜种植气象指数保险实施方案》,选取对蔬菜种植生长影响较大的气象要素作为保险理赔触发条件,有效解决了农业保险定损难、理赔难的问题,仅2019年保险公司累计承保蔬菜种植792户,赔付金额达135.39万元[10]。浙江、贵州等地也出台了茶叶、枇杷等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提升了当地农业抵御气象灾害和抗风险能力。建议政府借鉴相关地区成功经验,以气象指数保险为突破口,联合气象、财政、农业、保险等相关行业部门探索和建立灯塔盆地示范区蔬菜、谷物、水果等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并出台具体实施细则;同时,按“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愿购买”的原则协同推进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工作,并加强政策宣传,增强农企(农户)参保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好“气象+保险”优势,保障灯塔盆地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

3.5 开展农产品气候品牌建设,为灯塔盆地打造“生态气候优品”

农产品生态气候品牌建设能够引导农业生产者更好地利用区域气候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体系,形成“一地一品、一域一特”的农业产业发展集群,也是对当地保持优美生态环境最好的肯定,只有生态好的地方,生产的农产品才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同[11]。近年来,在地方政府大力推动下,仁化长坝沙田柚、丰顺高山茶、罗定稻米和肉桂等评定为“中国气候生态优品”;英德连江口麻竹笋、潮州岭头单丛茶等评定为“岭南生态气候优品”,提升了当地农产品知名度。建议政府部门以地方补贴等方式加快推进鹰嘴蜜桃、蓝莓、猕猴桃、茶油、茶叶等生态气候品牌的创建工作,发挥灯塔盆地气象资源优势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同时,农产品气候标志评定和产品信息溯源工作可结合开展,同步推进灯塔盆地农业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与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3.6 提高人工影响天气应用水平,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灯塔盆地深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秋冬季干旱少雨,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人工影响天气是减轻气象干旱和改善生态环境最为重要的干预手段。国务院办公厅也出台了《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47号)[12],建议加快灯塔盆地地面固定作业点标准化和人工影响天气科学试验示范区建设,并将相关经费纳入政府预算,逐步提高河源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水平,进而更大地发挥其在灯塔盆地农业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猜你喜欢
河源灯塔盆地
山西岚河源省级湿地公园湿地恢复技术措施
盆地是怎样形成的
我心中的灯塔
SL流量计在特殊河段的应用——以河源水文站为例
引航的灯塔,始终在线
灯塔看守人(节选)
二叠盆地Wolfcamp统致密油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为一条河命名——在白河源
灯塔
广东河源万绿湖库区的“双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