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焱
湖南昭山投资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湖南 湘潭 411100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城市居住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优化城市现代化建设,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人们提供舒适、安全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可解决城市中的内涝和水资源利用问题,避免城市受干旱、洪水等灾害的影响,降低城市经济损失。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设计,不同于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需要城市设计人员充分了解海绵城市理念的内涵,明确海绵城市的建设意义,提高城市建设水平。
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水资源配置问题,主要是在城市规划方案中对城市水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包括及时吸收城市内部降水储存的水量、最新水源清洁手段降低城市污水、严格规定水源排放标准等。海绵理论的实施需要结合多种科学技术手段、利用最新自然环境处理的绿色方案。以保护、清洁城市水资源为前提,提高城市水资源配置效率[1]。
我国城市规划发展起步较晚,城市规划意识薄弱,海绵城市理论的引入、推广、使用都较晚。许多城市规划人员对海绵城市理论理解不够、缺乏海绵城市理论运用于实际的经验、对海绵理论的适用性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导致即使部分城市规划已经引入海绵城市理论,但仍然无法实现城市水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
海绵城市理论的实践,一方面需要决策人员提高自然资源保护意识;另一方面要求配备专业城市规划人员,结合城市实际自然环境的条件,制定城市水资源良性循环方案,使海绵城市理论有效实施。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设计工作,应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做到因地制宜,根据城市的实际发展状况、城市环境的特征、地域特色,进行科学的城市规划设计。在此基础上引入海绵城市理念,明确城市所在区域的雨水资源情况,严格控制城市的水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以保障城市设计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2]。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进行城市设计,应遵循规范性原则。明确海绵城市设计目标,科学制定海绵城市规划方案,并融入生态平衡观念。全面分析城市的水力资源状况,了解其水文条件,选择适宜的海绵城市设备,提高海绵城市功能性,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做好相关维护工作。
进行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时,应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实施动态化管理,不以破坏城市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城市经济,应及时发现城市区域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解决,以充分发挥海绵城市的作用和价值,保障城市发展的稳定性、安全性、生态性。
城市规划中为了实现对海绵城市理论的高效利用,需在了解城市所在区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重视与之相关水系统构建,从而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具体表现为:①通过对海绵城市理论考虑,并结合河流、湖泊、溪水等城市自然水系组成部分的功能特性,在专业理论知识、创新理念等要素的配合作用下,构建出城市水系统,使得城市规划工作内容更加丰富,保持该系统支持下城市水系良好的自净化能力,逐渐提升城市规划工作水平;②当海绵城市理论作用下城市水系统构建好后,也需要在水污染治理、监督等部门配合作用下,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对自然水系统造成的影响,满足城市科学规划要求,提高城市发展中内部水循环效率[3]。
在城市建设中要想做好海绵城市的规划,首先要做到对城市的河流湖泊、绿地以及湿地等生态系统资源进行良好的保护,这些生态系统资源都是天然的海绵体。他们能够对水资源产生净化作用,同时还能够对水流量进行调节,因此对于天然海绵体进行维护和修复对于建设海绵城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操作步骤来说,第一,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将区域进行划分,区分限制建设区以及禁止建设区,这样才能够有效保持天然海绵体的净化与存储能力,保障其调控能力。第二,可以在天然海绵体区域内采用培育生物、疏浚淤泥以及建设生态草坡的方法对于生态平衡系统进行修复;第三,可以采用生态走廊的方法,将廊道与绿色版块进行有效结合,提高生态系统平衡抗风险的能力。这样就能够形成紧密联系的绿色板块,构建了天然海绵体。天然海绵体对雨水的收集和利用也提供了具体的场所。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规划、国土、排水、道路、交通、园林、水文等多个专业,需要各部门之间建立畅通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确保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落实。同时构建系统完善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支撑体系。加快推进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编制和海绵城市建设系统方案的制定,以切实有效地指导海绵城市建设。同时出台一系列与海绵城市试点区域建设相关的政策,以保证海绵城市建设保质保量的完成。与此同时,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管控,健全组织架构,明确相关责任部门和牵头单位,建立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管控机制,出台相关规范和文件。明确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从方案审查、施工图审查到竣工验收,以及后期保养维护等环节的部门权限及程序要求。重视对试点项目及工作的督查与考核,出台督查办法、建立考核机制,明确督查考核内容及时间表,从目标完成、制度建设和措施落实等方面对各单位的海绵城市试点管理任务和工程建设任务进行考核。
①海绵城市理论支持下的城市园林规划,可结合园林规划区域的具体情况,将源头分散模式引入到城市园林规划过程中,使得这种新型雨水管理模式作用下的城市地理的水文特征不会受降水期改变方面的影响,满足城市园林规划过程中土地资源科学利用要求;②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城市园林规划,也需要加强绿色屋顶植物设计,打造出实践效果良好的雨水花园,实现对城市空间资源的整合利用,并实现对光污染、噪音污染等污染问题的科学应对。在此期间,落实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园林规划中的绿色屋顶设计工作时,需要考虑实践中所选用植物的生长特性,并用垂直绿化的方式进行合理搭配,使得城市园林规划中绿色屋顶具有良好的功能特性,为城市生态环境状况的改善提供支持。
城市绿地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海绵体中雨水积蓄的主要来源之一。在海绵城市规划实施管理过程中,建议要从绿地系统入手,加强城市绿化景观工程建设,形成绿化景观与市政设施相协调的城市水循环环境。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城市市政设施建设情况及绿化分布情况,提出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绿地改造工程、景观海绵化工程,搭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有效降低地表径流速度,加强地表对雨水的积蓄能力,这样既能够净化地表径流水,又能够获得目标降雨积蓄。工作人员还可以依托城市景观工程推动海绵设施建设,比如:以丰富植物群落初步降低地表径流速度;还可以利用地表空间吸纳雨水,打造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提升城市地表的雨水调蓄容积;之后借助绿地下方的雨水管渠汇集雨水资源,在旱季补给绿地植物,促进旱季时期的地表地下水循环速度[4]。
要想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实施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对城市水系网络与生态系统的保护。从河道整治角度入手,由于城市周边的地表径流-江、河、湖等具有自净功能,能够有效净化城市雨水中的杂质与脏污,可以进一步开展城市河网水系、湖泊水系、湿地、绿地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提升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河道自净化能力,维护自然水系网络的净化功能。从防洪防涝角度分析,建议开展大坝、水库修筑工程、堤岸加固工程,通过这种方式调节城市水系统循环情况,阻止水流肆意扩张。从城市水系循环角度分析,建议对城市水系海绵体进行改造,建设完善的骨干河网,连通大小河道的水系,引入分散式处理系统,将多个网点搜集到的水资源集中汇集于地下某区域,通过调节池与污泥池进行处理与消毒,最终排入河流或者海绵体蓄水池中,作为绿化灌溉使用,而系统处理之后得到的污泥可以用作城市绿地肥料或者农业肥料,实现城市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零污染排放。
在进行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时,如果城市中的天然海绵体数量较少,可以通过人工建设和改造的形式,构建城市湿地公园和绿地,以实现对于地下水和蓄洪排涝的良好补充。可以运用如下手段进行城市海绵体建设:首先,园林绿地建设。由于人工园林和绿地都具有较为突出的排污能力,因此,可以通过城市人工园林建设提升城市的雨水蓄积作用,以促进洪水的弹性应变能力提升;其次,打造规模化的城市水系,借助对于大型水网生态建设工程的改造和优化,进行江湖生态模式建设,让城市自然水体的作用得以充分彰显;最后,需要积极优化传统的绿地布局格式,借助对传统工业和城市居民建设模式的创新,让传统的绿地布局格局得到优化和改善,通过下沉式绿地建设,以旧有的建筑面积和成本为前提,让城市绿地的外排雨水量得到切实降低,以促进水资源利用率提升。此外,还可以让LID措施效果得到充分提升,以促进绿色生态效益提升,借助下凹式和滞留塘等模式,促进绿地景观和雨水设施的有效整合,让绿地的透水面积得到切实提升,通过区域水循环作用,让水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运用。
进行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时,需要对场地进行科学评价,应了解场地的土壤特征,掌握其纵向高程,并把控场地水系、绿化和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构建相应模型,直观反映场地的开发状况。开发强度较高的城市中心区域,需要创新工程技术措施,科学探讨地块建设活动对城市用地的影响,以便于从雨水控制、交通管制等方面优化城市设计方案[5]。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还缺乏城市海绵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有效案例,对城市水资源的管理、保护手段仍旧落后,在城市规划初期也缺乏长远发展目光,没有考虑水资源配置对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钝化生态效益的重要性。只有全面深入了解城市海绵理论,配置专业城市规划人才,实际调研所处城市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才能实现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