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丽
池州市建筑管理处 安徽 池州 247000
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是规范建设各方主体质量行为的重要工作,是建筑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为满足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进度和质量的要求,应对此类建筑质量监督管理模式与要点进行分析,从而提升质量监督管理水平。
装配式建筑是一种新型建筑结构,即部分结构或主体结构使用预制混凝土或钢结构构件,通过现场装配完成施工。不同于传统现浇混凝土结构,装配式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具有显著的环保优势,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建筑总体造价成本,实现施工工艺流程的简化。具体而言,装配式建筑的优势为:首先,满足业主需求。在房屋装配式建筑方面,户型既可以标准化,又能够多样化,即利用框梁挑出优势,根据业主需求对建筑每层面积进行调整,提升业主满意度。而且,无论是保温层还是水电管线,均能够与构件制作和安装同步开展。其次,建筑建设所需的大量构件均由供应厂商制作并运输,极大地缩短了现场施工时间,在减少现场施工污染的同时,加快了施工进度。在装配式建筑现场施工作业过程中,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应用BIM技术,促使施工现场呈现为更加规范化、高效化的场景。一般来讲,对于梁、柱和板等各种构件的垂直运输、现场安装,4名左右施工作业人员就能够完成,即使是现场组装,也比以往建造方式相比节省大量时间。
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造方式进行比较,不仅是一种建造模式的创新,也是一种建筑理念的创新,突破了传统建造模式的桎梏,工厂车间能够直接按照设计方出具的施工图纸进行各种施工构件的统一加工,并将其运输到施工现场,从而安排施工作业人员按照相应的连接方式完成构配件安装工作。装配式建筑可以将原本需要在施工现场完成的浇筑混凝土等施工内容转移到工厂内完成,极大节省时间和场地面积,呈现为一种标准化的生产,各种预制构件可以直接在工厂内完成生产,极大节约成本。
对于建筑工程而言,建设单位承担工程建设质量的主要责任,为此,而设计单位则是整个工程顺利开展和完成的基础,监理单位是各项施工作业高质量落实的重要保证。因此,在装配式建筑质量监督管理模式中,质量监督机构和相关人员需对参加各单位的质量行动进行规范,严格按照合同内容履行自身职责,发挥协同作用,实现对装配式建筑建设质量的有效监督与管理。具体而言,监督建设单位履责,要求其做到以下内容:建设单位应以工程实际情况为基础合理选择施工和监理单位,且严格落实设计变更管理制度,对于发生的变更问题,按相关要求重新报施工图审查中心进行审查,并报备给监督机构。在建筑工程项目中落实EPC式的总承包模式,委托第三方审查公司对施工图纸和计划进行审查,确定无误后且满足施工要求,才可签订合同,开展整个工程。在对设计单位进行监督时,主要是施工图的设计需考虑到各项供给以及生产集成能力,满足深度和细节要求,保证设计图纸中具有详细的说明和控制图纸。同时,质量监督机构和设计单位应前往施工现场收集第一手资料,以此为基础完善设计和设计变更,落实技术交底工作,监督机构应重点审查工程中的关键环节,对于常见的设计问题落实一般审查即可。
对于设计单位,需要充分考量多种因素,确保出图后能够促使装配式建筑一次成型。设计图能够符合工程施工要求,对于装配式工程重要节点处的构造做法界定清晰,方便后续施工作业人员按照施工图纸内容进行规范化施工。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展开二次深化设计的位置,也需要在设计阶段就能够将设计要点说明清楚,如果含糊其辞、一笔带过,很容易影响到后续施工作业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设计单位也需要组织专门的工作人员到达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进行勘察,结合实际情况修订和更新设计方案、设计图纸,完成设计交底。对于首批预制构件、主要施工阶段,则需要做好安装验收工作,对于具体施工中出现的任何问题,也能够和施工单位做好协调,切实优化工程施工,保障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施工图纸设计完成后,还需要将其交予专业的施工图审机构完成审查,对施工图纸节点连接设计、防水设计、防雷设计、抗震设计、噪音设计等具体内容与行业标准进行对比、审核,特别是与建筑性能和结构安全有关的环节,更需要工作人员重点检查。
预制构件作为装配式建筑的重要组成,预制构件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固性,为此,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和人员应强化预制构件生产环节的质量管控,从根本上保证建筑整体质量。具体而言,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应派专人前往供应厂商对预制构件生产进行监督,实施全过程主场监理。主要监督管理内容为:对生产方案、预制件原材料、连接件制作、钢筋绑扎等作业进行现场监督,并对生产过程中的隐蔽工程落实质量验收;对钢筋灌浆套筒进行抽查,按照工程设计对其尺寸、外观质量等方面进行核对,并核查各种检验报告和产品合格证;落实抗拉强度等试验,检验拌和物和灌浆料性能,质量合格后方可批量生产,保证预制构件生产质量的同时,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和资源损失[1]。
构配件相关材料在出厂时,质量监督管理人员应对材料进行质量检验,对于不合格的材料应立即更换,并根据之前签订的合同落实相应处理措施。在对构配件材料运输时,应保证运输路线和运输方式的合理性,避免运输过程中构配件材料出现损坏情况。进入施工现场前,应再次开展质量检验工作,并根据工程设计图纸对质量、规格以及数量等进行核对,核查资格证明文件,无误后方可进入施工场地。最后,根据构配件材料特性进行妥善保存,做好材料支出记录工作,落实台账,实现对构配件材料进行质量管理的同时,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资金损失。
第一,落实程序化质量监督工作。事实证明,装配式建筑中出现的很多质量问题并非出自施工人员,而是在设计和构件设计与生产等方面埋下质量隐患。因此,为实现各参加方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互,加强各个环节和工序的质量监督管理效果,应落实程序化的工程质量监督作业,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要求、装配式建筑工程实际情况和需求等方面进行质量监督,实现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装配式建筑工程,即层层把关、项项验收,从而保证装配式建筑工程整体质量。
第二,创新质量监督管理手段,以多举措、多手段的方式开展工作。首先,落实随机抽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的质量检查办法,例如抽测后浇混凝土强度或是预留孔洞位置等;其次,采用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质量检验手段,例如检查预制构件现场吊装质量等;另外,现代化信息技术,借助微信群聊的影像记录功能,将其与现场巡查相结合,以对比查验的方式实现对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最后,将特殊巡查与一般巡查相结合,将约谈与处罚相结合,以全方位、全过程的方式对装配式建筑进行质量监督管理。
质量监督管理单位和人员应要求各参建单位针对装配式建筑编制施工专项技术方案和工程监理事实细则,落实技术交底工作,尤其是预制构件的吊装就位、节点连接以及临时固定等关键部位和工序的施工工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预制构件现场安装制度和试拼装机制。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展叠合构件浇筑混凝土作业以及装配式结构连接节点工序前,应先验收隐蔽工程,并在使用灌浆料前对其质量和性能进行检验,最后形成作业记录和影像记录资料。
在装配式建筑中,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至关重要,需要参建单位各个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需要工作人员创新工作理念、将质量管理意识落实到心底,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保障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促使各个施工环节都能够朝向规范化方向进行。装配式建筑不同于传统的建造模式,将原本需要在施工现场完成的施工内容,转向在工厂完成预制配件的生产加工、在施工现场进行集中安装,能够有效节约施工成本和施工时间,但是仍旧不能忽视质量问题,需要重点把控各个环节、各个工作要点,落实质量管理意识,才能够保证装配式建筑工程的顺利展开。
具体来讲,一方面,各单位应当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学习各种政策文件,了解装配式建筑最新规范性内容,不断更新和拓宽已有的知识体系,创新工作理念。例如,可以在定期学习中引导工作人员了解并掌握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中有关混凝土的规范性文件,对混凝土施工要点和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做出规定。另一方面,适当的宣传和引导也是保障装配式建筑质量监督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在例会、宣传板报、官网等发布装配式建筑相关知识,能够促使工作人员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装配式建筑施工重点、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造模式的异同点,从而逐渐加强对于装配式建筑的重要性认识,进一步更新工作理念,规范行为。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建筑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更加不匹配装配式建筑的实际施工要求,在此情况下,应当不断完善和优化装配式建筑管理制度,鼓励更多的工作人员能够投入到实际施工中、制度制定中,从而以装配式建筑的实际施工特点展开研究,对于一些常见的问题和施工重难点,需要重点管控,明确工作细则。如果在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中出现任何问题,也能够在第一时间联系工程负责人,采取针对性方案,降低风险性因素发生的可能,避免互相推诿。此外,管理制度中,不仅包含安全管理,还需要对质量监督管理内容列明清楚,例如各个施工构件是否能够达成质量要求和施工标准等,并能够在施工之前,做好验收。为了切实提高质量监督管理效能,对于违规行为,需要对相关负责人进行约谈、予以罚款,形成规范意识,实现质量监督管控。
在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中,将会大量使用钢筋、混凝土,如果这些材料质量出现差错,将会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质量,甚至威胁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在此情况下,应当严格把控材料质量,在材料采购、施工现场进行多次质检,确保各种施工材料的性能、参数规格都能够达成相关施工要求。对于监理方,则需要到达施工现场完成见证取样、平行检测。
综上所述,质量监督管理对装配式建筑建设质量、整体安全稳固性具有极强现实意义。因此,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和人员应与各参建方构建稳定的交流关系,并督促各方做好各自工作,加强构件生产和施工管理,从而提升建筑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