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悦晴
河北农业大学城乡建设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正处于一个不断变化和持续更新的动态平衡中,城市的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在现有的城市存量空间的条件下完成高效率、高质量的更新改造,成为了现代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通过对保定市东大街——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进行微更新策略的探讨,为以后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提供借鉴。
保定是河北省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曾任河北省直隶总督府,东大街——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古城的商业中心,是历史中通往东门和北门的重要街道,由东大街和北大街组成,历史悠久、建筑丰富,2018年国家将其列入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名单。该街区孕育了保定深厚的历史文化,拥有丰富的历史资源与文化遗产,保留的历史建筑各具特色,北大街的房屋建筑多具明清时期的特色,青砖灰瓦,木窗雕花,而东大街的建筑则呈现东西合璧的多元风貌。如今,现代化的生活场景也与此相交汇,不同时期的城市碎片在此地融合拼贴,共同形成了东大街——北大街复杂而多元的历史文化街区。
作为保定市古-城区的核心部分,东大街——北大街大致沿袭了历史传统的空间格局和肌理,拥有较为完整的街道街面,但街道空间形态大多为单一直线,缺乏灵活的公共活动空间,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街区内外空间因素缺乏一定的联系,影响了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品质。
该街区的临街建筑主要以商业为主,并伴有商住混合的住宅,沿街小商户较多但受周围环境影响较大,东大街有大慈阁等文物保护单位,其周围商业多以古玩、宗教物品零售为主,经营现状比较混乱,导致商业设施出租困难且经济效益不高。此外该文化街区内缺少景观绿化,沿街广告、路灯等设施缺乏统一规划与管理。随着裕华路以及新区的商业圈不断扩大,该文化街区并未引入创新的商业项目,只留下了较为低级的商业形态,使得业态单一缺乏活力,从而造成了一定的人口流失,导致该文化街区土地资源的浪费。
随着新城的发展和建设,保定古城区也进行了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的改造活动,商业逐渐向裕华路等交通干道转移,街区内的基础设施等较为老旧,现状街道缺乏景观,居民的生活环境有待提高。随着新城的扩建,越来越多的富裕居民相继迁出此地,该地区逐渐成为了低端商业和低收入人群的聚集地,从而导致了社会环境质量逐渐下降[1],整个街区缺乏整体的设计与规划,仅仅是由个体需求的角度出发,无法实现街区的公共要素,例如北大街的部分商户及其广告牌等装饰,与周围环境并不协调,往往对街区及周边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
目前保定市的规划发展重点在新市区,政府对于古城区的更新缺少相应的政策支持。微更新的手段在法规上处于灰色地带,且更新的项目涉及面较为广泛,房屋、空间的置换、合并等相应的操作条例尚不配套,经常被视为常规的改造和装修[2]。更新项目所需要的经验以及门槛较高,人们不愿承担产生的风险和成本支出,总体来说更新改造有一定的难度,缺乏政策和资金支持。
微更新的概念最早是由住建部部长仇保兴在“重建微循环”理论中被提出来的,他认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微更新倡导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结构、广场节点以及历史建筑进行修复和弥补[3]。而微更新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准确的解释,其概念和定义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通过总结前期学者们的研究和实际案例,本文将微更新理解为,在维持历史地段现状格局的基础上,以保护为基本原则,构建低成本、小规模、人性化的更新模式和渐进式、动态的改造体系,以此来实现区域的整体发展。
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与更新逐渐向多元化迈进,除了要考虑该地块的资源价值外,还要转变规划思路,从建设的思维方式转变为经营的思想方式[4]。东大街——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古城的商业中心,在改造过程中可以转变之前以出让土地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的模式,可以采用定期举行征稿设计的活动,引入更多鲜活的思维和想法,对闲置的建筑及空间的利用进行探讨与规划,让更多的人注重城市的历史文化,由此来吸引众多新型创意产业入驻,提高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与魅力。另外,借助新型互联网媒体,如抖音、微博等平台进行有效的官方推广宣传,与街区内的商家、居民、设计者进行签约,从而提高街区的知名度,增加居民的积极性和城市自信心。
相对于传统的旧区改造,在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中则采取渐进式、小规模的微更新方式,在现有的存量空间里对街区进行小规模的修复和弥补,对街区提出相适宜的产业和功能定位,深入挖掘特色历史文化,通过资料整理和实地走访调研,运用GIS、RS等技术手段对街区进行分析评估,将该历史文化街区划分成“核心保护区”、“重要微更新区”和“一般微更新区”,针对各个区域的自身的特点与功能,制定不同的微更新策略。
“核心保护区”是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如东大街的大慈阁和重要的历史建筑,是由政府或相关部门进行保护和管理,以保护修缮为主,最大程度上还原真实的历史风貌及状态,并保留原有的院落形体及内部空间特征,结合城市触媒理论,确定触媒项目,以点带面激发该区域的活力,带动整个街区的发展。
“重要微更新区”是整个街区的规划主体,该区域临近核心保护区,需要保持其原真性来传承和发展该街区的历史文化。在现有的存量空间里对其周围的地块进行环境改善和空间重塑,如临近文保单位以及历史建筑的地块,在原有建筑和空间的基础上,将其外部公共空间与道路进行整合,在现有的存量空间里增加相应的基础设施,增加街区空间的利用率;其次对建筑内部进行文化注入和功能置换,挖掘周围文化,提高地块的文化内涵。如东大街与北大街交叉口位置,文玩宗教等商业较为密集,可以将部分传统零售商业打造成小作坊、手工体验馆等,丰富业态,其次可以增加当地特色美食、戏曲等项目,传承悠久历史文化的同时还能吸引不同的人群,提升街区的魅力与品质。
“一般微更新区”是针对街区内除核心保护区和重要微更新区外的区域,该区域能够充分反应当地居民的市井生活,保留其真实性与活力性,增加基础服务设施,加强建筑风貌整治,在传承和发展当地历史文化的同时提高街区的环境质量。
针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微更新制定相应的政策,平衡好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支撑街区微更新的运营与发展。首先,针对街区制定相应的规划管理办法,明确指出不可破坏的历史文化遗迹,明确可行与不可行的条例,同时给予居民权益上的保证,对公房的使用权进行确权,在合理范围内,部分房屋建筑在市场上给予自由流转的权利,提高居民对街区更新改造的积极性。在资金方面,项目的贷款利率上给予优惠,探索新型的抵押机制,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来帮助其更新改造。在管理方面,设置奖惩制度,通过严格的筛选与考核来增加新的项目,相关设计部门帮助其提高审美水平,打造高品质的商业项目,鼓励居民对建筑进行适量的改造升级,引入现代化的新型文娱项目,如音乐餐厅、相声馆、茶艺室等,展现丰富多元化的历史文化街区特色。设置街区服务平台,由政府、相关部门以及文物保护协会来监督和指导更新行为,提供相应的设计咨询和建设指导,同时将适当的权力移交给该平台,增加房屋建筑更新的审批和办理效率。
如今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不同的文化之间相互交融,形成了多元且现代化的城市文化内涵。而在城市的更新过程中,对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评判标准,而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碰撞、摩擦恰好成就了城市与人之间的博弈。社会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从而使得不同的角色参与到了城市的更新中。所以我们需要制定更加完善的结构机制,来协调好政府、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明确各个方面的责任与权利,扬长避短,共同参与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与更新中来。
历史文化街区承载了一个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其保护和更新尤为重要。保定市东大街——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运用了“微更新”的相关理念,从规划思路、设计方法和政策等方面对街区的更新提出新的更新策略和实施方法,实现街区的活力复兴。微更新不仅是一种设计策略,更是一种对待历史与发展的立场与态度,我们需要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提高古城区的活力,从而推动城市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