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婉华
广东顺建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 广东 中山 528400
生态智慧是在传统生态哲学的基础上衍化而来的一种观念,它主要来自万物对于环境是否适应,传统聚落从表现上能够分成两方面,一方面是生态上的思想智慧,另一方面是智慧上的生态对策,让环境要素能够为人们所用。
广东和广府地区目前的传统聚落的研究中心是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学院,它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历经了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与积累,从而形成了相应的理论基础,也为现在的研究做了许多铺垫。
从空间模式视角出发进行传统聚落组成要素的研究,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曾提出“只有聚落的整体才能记载历史和文化”这一观点,因此传统聚落既应当保留原有宗祠书堂、民居建筑,也应当蕴含河道、广场、风水塘、桥梁构筑物等景观要素,同时还应当承载当地村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凝练出的自然与人工环境要素,包含区域环境、传统格局、建筑特征、历史环境等要素。将此分类标准应用于广府地区,可将其传统聚落划分为“广府文化主导型”、“客家文化主导型”、“广客交融型”、“沙田型”四种类型,依托地方文化与自然环境要素的整合凝练出独有的生态智慧[1]。
(1)理水设施。构景聚气,节约用水,聚落开店选址查看风水,吸取充足水资源,或傍水,或近水,或跨水,聚落的合理布局与水资源有紧密的联络。充足利用地下水资源创建灌、排水沟以利于耕地和生活自来水:营建聚落内部的水圳、池塘、蓄水池、水源,蓄泻生活的地下水,改进聚落微气候,保护环境;凿井或利用当地泉水处理生活用水出现的难题。
(2)绿化护林。我国传统民居聚落的创建历年来都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园林绿化,广府地区传统式聚落迄今都依然保存有极其繁茂的风水林。即便在滥加采伐的时代和地域,风水林仍然没动。风水林的功效就是能够聚落“藏风得气”,维持生气以防行之他方。除开树林、风水林外,田间地头和池旁、庭院内外都普遍栽种各种果树、蔬菜水果、桑麻等一些经济作物还有许多高大乔木等多种多样的绿色植物。
(3)安全设施。广府地区多中华民族散居,且多见山坡地,中华民族大家族矛盾与山匪抢掠恶性事件经常出现,村庄的选址在考虑自力更生农作生活的基础上,务必考虑到安全性与精神实质的正确需要,安全性考虑在广府地区传统式聚落中看起来尤其的关键。在营建时,一般利用当地的地质构造,在峡谷或池河位置砌村落防护墙,投入少且安全系数大。广府地区传统式聚落在合理布局层面经常选用“一水一街多巷”当作主要骨骼框架的布局方式:设置几乎和水系相平行的街道,再和街道、水系相垂直的方向设置多巷道,让街巷形成一个网络体系,统领整个聚落的形态布局,不仅解决了交通问题,还能够确保聚落安全。
(1)梳式布局。在珠三角宽阔的平原区地域,“梳式布局”更为普遍。聚落总体布局整齐,巷道纵横,肌理比较清楚,古建筑群紧密相连。工程建筑(“工程建筑”去掉“工程”二字,余同)平面图大多数为三合院式,像木梳一样朝南北方向排序成形,多座工程建筑中间有一“里巷”,大门口侧边开向巷道。以塱头村为例,该村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村落所在区域地势平坦开阔、三面环水,在村南面分布有两大池塘,临近池塘设有25座祠堂和书院,并且在后方各有一路三合院民宅,以主街和里为枝干、以建筑物为枝叶形成一种典型的方形梳式布局[2]。其中在祠堂距离安排上较为考究,以黄氏祖祠、云涯公祠为代表的祠堂出于合族收族考量采用联排方式构建,其余祠堂与相邻建筑的距离控制在3-5个建筑面阔左右,配合大广场空间的设置,实现对公共空间需求的有效协调,并且利用祠堂与周围水塘间的冷热温差形成良好的通风降温效果,营造自然宜居的聚落环境。
(2)密集式布局。一村一大型住房,外面有高墙,封闭性强,内有敞厅、露台,透亮凉爽,是一种外封闭式内开敞式平面布局方式。它是同姓或者同一宗族人为了更好地团结一致集居和防御力而修建的,中心对称,布局十分严密,家族特性更为显著。就像深圳市福田区的皇岗老围,从而可见一斑。
(3)线状布局。古建筑群依河或者夹河建造,住户能够最大限度地运用水源,进而既考虑了日常生活与生产用水的保障,又能使聚落具备更优良的生态保护环境,在水乡古镇地区比较普遍。
(4)放射状布局。村庄四周环水,中心为岗,以岗的最高处为中心,向外散发几个技术骨干巷道,工程建筑按八卦基本原理齐整排序遍布其中,村外是宗祠或城市广场。如高要市的蚬岗村,所有村庄的空间布局呈现出蚬状径向布局,融合地形,从河边向高岗逐层搭建而起,产生与众不同的聚落景观,令气体在巷道中能够非常自然的流通,同时便于排水管道防水,进而既融入了地区特点又改进了聚落自然环境。
广东岭南广府地区繁杂的地质构造与气候特征,巨大的影响了传统式聚落的正常选址与布局,广府人高度重视因时制宜,依据地貌波动、水系的整体走向与气候特点而恰当转变、灵便布局聚落形状。每个聚落的布局虽各有不同,但都多多少少地展现出梳式布局特性,这是由于整个广府地区的地理气候和自然环境是相仿的,而梳式布局可以在这种环境下极大的满足群众对于生产生活的要求,就有非常强的生态智慧与生命力。
综上所述,构建传统聚落无法离开生态技术因素,人们要按照生态原则选出适合的技术发展,确保能够给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和谐共处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