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与再造:传统少数民族村落有机更新的探讨
——以四川凉山“彝家新寨”工程为例

2021-04-03 06:00刘璐
建筑与装饰 2021年1期
关键词:凉山彝族村落

刘璐

中国矿业大学 江苏 徐州 221100

1 传统少数民族村落与有机更新理论

乡村环境的组成不仅由当地民俗和地理因素构成,也由地域特征、文化、精神、信仰等无形的文化形式构成。传统少数民族村落的更新改造过程,是重新探讨传统少数民族村落文化的独特价值,发展其文化特征和内涵的过程。

“有机更新”理论是我国建筑大师吴良镛提出的一种城市规划理论。吴良镛先生认为,从城市到建筑、整体到局部,像生物体一样是有机关联的,需要新陈代谢。按照有机更新思路提出了城市建设必须顺应原有的城市结构,遵循城市内在规律与秩序,在更新改造的过程中,留存形态良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修饰部分形态完好的建筑民居,损毁严重的加以拆除。

“有机更新”理论下传统村落的改造,应是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和谐交融。强调“以人为本”的概念,将传统的少数民族村落作为一种动态发展的有机体在挖掘传统少数民族村落特色的基础上,保护村庄的历史背景,并通过将旧的少数民族村庄引入新环境,来保护传统少数民族村落的原始特征,将建筑空间和乡土景观既与传统文脉相乘,又结合现代功能与技术要求解决传统少数民族村落的发展问题实现有机更新[1-3]。

2 传统少数民族村落有机更新与保护概况——以“彝家新寨”工程为例

2.1 “彝家新寨”工程

凉山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上世纪末之前,不少彝区贫困群众还居住在不避风雨、低矮潮湿的木板房、茅草房、石板房(简称“三房”)中。“彝家新寨”是省委省政府为支持大小凉山彝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改善彝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提升贫困地区发展能力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凉山彝族自治县在2011年开始推行农村住房改造计划,以四川汉式庭院作为农民的主要结构,特别是对农民居住房屋的主要结构,以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

2.2 “彝家新寨”工程中传统村落的更新与保护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居住区。它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占地面积超过60,000平方公里,总人口为473,04万。它有超过十个民族的人口,比如汉族,西藏,蒙古和纳西族等。凉山彝族主要分布离凉山中心的东部和北部。其中,北甘洛、越西、喜德—昭觉、美姑—雷波这些地区的凉山彝族人群占总人口的90%以上,并保持了凉山彝族的相对完整的文化。其中位于美姑县的四季吉村和古拖村,是仅有的两个在四川省的凉山彝族的传统村庄并保留彝族传统民居的村落。2013年,它们被选为中国传统村庄的名单。这两个村落也保留了最原始的传统彝族村落的建筑模式和生活方式。

凉山彝族地区因为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与外界的交流相对闭塞,现代文明对村落中的乡土景观波及的范围有限,使其原生态保存较好。彝族的住房多为三间或五间。正中一间为堂屋,是家庭成员聚会之所,亦为接待客人之所,靠墙壁左侧设有火塘,火塘边立石三块成鼎状,锅支其上,称为“锅庄”。住房大多建筑色彩单一,缺少变化,视觉冲击力不强。清水墙易粘灰尘,年久未清洗易显脏乱,没有民族建筑质感。房屋的屋顶是一种由穿环层层贯穿而形成的独特结构。整座建筑采用木质结构。由于偏远的山路和交通不便,传统的生产方法仍然继续在凉山彝族的农业和畜牧业中进行,瓷砖房屋,植物花园,竹篱笆,水磨和其他传统的住宅在村庄中保持相对完整的保存,田园风光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自然的狂野和人类智慧的美丽相互辉映。

在“彝家新寨”的农宅方案设计中,在户型设计上,建筑平面多采用较节约、紧凑、规则的布置形式,使农房结构整体性好,节约建设资金。户型均结合了彝区农房的实际情况,既尊重现有生活习惯,又充分考虑通过“彝家新寨”的建设,引导彝家走向现代新生活。平面布局以人为本,合理组合各种功能,有较大的起居、饮食、卫生、储存的空间,居住空间内食寝分离,厅室、居室、饭厅、厨房、卫生间充分考虑居住对通风、采光的需要。厨房设计既保留了设置彝族火塘的传统特色,又可安放现代餐桌,实现吃饭上桌。

建筑立面充分体现浓郁的彝区民俗风情特色,又能塑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筑的时代风貌。尽量挖掘和表现建筑的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又大胆进行创新。屋面样式多样,屋顶错落或平坡结合;结合墙面装饰、门窗细部变化和在建筑色彩上变化,达到丰富、活泼的效果。

2.3 村落保护与建设存在问题

早期的凉山彝族村落由于经济和生产力的落后,建筑材料多以黏土为原料的砖坯砌筑而成,其材质并不能满足建筑的永久性。村民的保护意识较差,建筑不能及时得到维护而造成严重破损甚至坍塌。

改革开后,彝族村落贫富差距拉大,由于缺乏管理部分村民为改善居住条件盲目自建或者翻新建筑,结果导致多数新修建房屋对传统村落的整体风貌和肌理产生较大破坏。

虽然四季吉村和古拖村位列“中国传统村落”,但也未能制止政府的粗暴行政措施,拆毁一些传统的彝族建筑风格的夯实土地砖屋,一些全新的砖瓦房屋既不是彝族建筑,也不是山楼。当地政府的支持者要完成上级任务,而反对者希望保留彝族最后的传统村落,最后的结果导致“彝家新寨”的建设呈现出“传统住房保留的同时建造新房”的状态。而且新建住房质量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现象也时有发生。所以,“彝家新寨”工程建设项目存在诸多问题。

综上所述,如何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兼顾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是为达成上级目标粗暴行政,还者是科学规划把文化和发展考虑在内,是大凉山的两个传统的彝族村落所面临的困境,同样是对传统农村文化的普遍面临困境[4-6]。

3 传统少数民族村落有机更新策略

传统少数民族村落的有机更新应在传承地域性文化的同时,吸纳新的元素,并关注当地文化的生存空间。基于“有机更新”理论从建筑与乡土景观领域提出以下策略:

3.1 农宅空间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新区的“彝家新寨”需要加入新思考,从聚落的可持续发展性考虑,突破农宅空间的老旧模式,打破建筑立面“新衣套旧壳”表面工程。彝族农宅的改造更新中应保留彝族人民独特民族文化并考虑当地自然地理因素,例如,在“彝家新寨”空间设计中,在开窗的设计上,因凉山彝族自治州海拔较高气温常年较低,且太阳辐射较大,导致向阳面十分暖和,而背阳面湿冷异常。为尽可能多地吸收太阳辐射,南面采用大面积落地玻璃窗,东面开窗面积也较大,而北面则只设置通风窗,即楼梯间,卫生间及后勤休息室的较小的百叶窗。西面开窗均设置了百叶,以遮挡较强的太阳辐射。窗框采用木质或黑色钢,加以彝族窗花或木肋条加以修饰。檐部为立面装饰的要点,也最能展现彝族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将现代主题元素融入窗体、穿斗、牛角、竹节或搧架等构筑物的装饰中,实现传统形式与现代内容在细节上的结合。

3.2 合理运用乡土景观基因

通过对吴良镛先生的基于“有机更新”理念下改造案例分析,将其方法引申到乡土景观领域的改良,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①通过乡土景观的文化内涵解析后升华表达方式,追溯文化内涵的历史演变过程,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拓宽文化内涵的发展道路;②优化乡土景观的外在表现形式,打破传承时在载体选择上的局限性,如运用新技术新材料等方法等创新表达乡土景观的文化内涵,为旧的景观注入新鲜活力[7-9]。

4 结束语

传统少数民族村落有机更新应以尊重传统文化与民族风俗、传承村落形成的发展纹理和空间格局、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今,传统少数民族村落的有机更新与再造的项目正在如火如荼进行,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对传统村落进行更新改造来传承,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也成为人们探讨的焦点热点。本文通分析对四川凉山“彝家新寨”工程的分析与总结,指导人们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考虑设计,尊重历史,以人为本,合理运用乡土景观基因,并且要注重空间设计的融合创新,从而实现传统少数民族村落的可持续性发展。

猜你喜欢
凉山彝族村落
凉山“6·26”致洪暴雨天气的成因分析
彝族海菜腔
“你这块凉山的石头”——倮伍拉且访谈
稳岗拓岗凉山就业扶贫拔“穷根”
凉山有了致富金“药”匙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油画《村落》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