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婧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00
城市设计是城市人居环境改造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弥补了城市规划在空间形态管控上的不足,在城市特色风貌营造、建设宜居环境、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提出,“运用城市设计、大数据等手段改进国土空间规划方法,提高规划编制水平”,明确了城市设计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高国土空间品质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城市已广泛开展相关工作,但是对于城市设计的管控要求如何更好作用于规划管理还需更加深入的研究探讨。
城市设计主要关注空间环境的塑造,既注重审美艺术性,同时也是一种理性分析行为。城市设计研究人在环境中的行为特征、分析人与空间的感知和互动关系、传承物质空间的演化发展,运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早期国外城市设计以设计城市的艺术原则为主,通过大量调查,探索人们如何感知所生活的城市,由此推导出好的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并认为优秀的设计将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国内城市设计除了吸收国际城市设计的成功经验外,逐渐发展出具有自身特点的设计内涵和实践方式。
纵观城市设计的发展历程,城市设计最初内化于城市规划中,随着对城市空间品质要求的提升,城市设计成为独立的设计形式,作为控制性规划与建筑方案间的衔接,初衷是落实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要求并指导建筑方案设计。随着城市设计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需在规划编制体系中全域全层次贯穿城市设计的方法,因此,城市设计的目标和价值体系不应仅局限在城市形态、空间环境优化的范畴,还需要和规划体系的价值目标紧密结合。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目前建设项目实施的主要依据,其管控要素包括用地性质、强度分区、容积率、建筑密度等定量指标。但作为独立体系的传统城市设计,以空间要素设计为主要内容,脱离于国土空间规划,其管控要素难以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的一张图,即参与法定化的管控,仅仅作为规划指引,其管理力度、管控机制还有待提升完善。
随着信息技术、大数据、城市仿真等新技术在规划领域的广泛应用,城市设计也需借助信息化的手段提升城市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当前城市设计主要运用三维建模技术辅助规划建筑方案决策,在生态、景观、风道、海绵城市等定量分析评价方面的运用还不足。
城市设计不应局限于小尺度的公共空间,要与法定规划体系的多层次规划融合,不仅要营造个性化的城市特色空间和形态,创造具有宜人尺度的场所环境,还应该表达更深层次的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此背景下,生态理念应贯穿于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按照国土空间规划全域全要素综合管控的新要求,城市设计的价值理念应在经济、社会、环境等内涵进行更多元化的思考,在规划体系中突出整体性、协调性、系统性。在城市设计过程中要树立生态城市的建设理念,以此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还应当结合城市主体功能、地域特征、人文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以武汉市为例,将城市设计为抓手,探索实现从增量规划到存量规划的转型,创新提出“全体系、全覆盖、全周期、全要素”城市设计工作核心框架,形成“武汉模式”。
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城市设计定位为提升国土空间规划的技术手段,因此,需研究探索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五级三类规划如何应用城市设计的技术方法,并将城市设计成果反馈、固化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指标以及规划条件中,对城市的风貌特色、空间环境品质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城市设计的空间管控引导的要求应梳理细化,使其条目化、指标化,纳入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中,将提高规划编制和管理水平贯穿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各层级、各阶段。武汉市城市设计在规划建筑管理中主要应用在定条件、优方案两个方面,即利用城市设计指导完善地块出让条件以及利用城市设计指导优化地块方案设计,对重点片区的规划方案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信息技术近年广泛运用于空间规划,在快速获取分析城市信息、解决处理城市问题、保障城市高效科学运行等方面科学支撑了规划管理决策。与过去通过经验数据对比分析不同,规划技术方法更注重全面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城市仿真等技术,模拟城市运行、辅助城市健康发展。另外,通过信息网络,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城市决策实现利益共赢也是发展方向。城市设计技术采用构建现状三维地理信息模型、城市设计模型数据库,结合城市设计管控体系,在城市设计综合管理平台实现辅助规划审批管理。在目前的技术支持下,该平台应面向设计者、管理者、公众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包括决策审批辅助平台、建设动态管理平台、公共参与平台在内的技术支撑平台,提供设计方案与周边环境协调性分析、规划建设项目选址和规划条件推敲、建筑方案比对以及直观的空间展示功能,让公众全面了解城市形象,参与规划、监督规划。
按照2017年住建部发布的《城市设计管理办法》,城市设计是落实城市规划、指导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同年7月,武汉市被列为第二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主要工作包括探索建立有利于塑造城市特色的管理制度,因地制宜开展城市设计;坚持问题导向,使用信息化等新技术,做有用实用的城市设计;划定城市成长坐标,保护城市历史格局,延续城市文脉;结合“城市双修”,开展城市设计,推动城市转型发展。按照城市设计试点工作安排,武汉进行了积极探索,推进城市设计全周期管理和全要素实施,构建了“3+1”的城市设计编制体系,即分别对应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构建了总体城市设计、分区城市设计、控规升级版城市设计,以及专项城市设计为支撑的城市设计编制体系。其中,总体城市设计构建“北峰南泽、一核两轴、六楔百湖”的城市总体格局风貌,提出打造两江四岸风貌核心区、东西山系与长江两岸的山水十字风貌廊道,完善六条绿楔入城的开放空间体系,以及营造高品质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体系。分区城市设计主要传导总体城市设计的要求,主要面向新城区选择试点开展分区城市设计编制。控规升级城市设计以城市动静分区为基础,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管控要求精细化,一方面实现地上地下一体化管理,另一方面划定三个不同等级的分级管控区域,形成差异化的城市设计管控标准。专项城市设计主要开展了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研究,老旧社区环境改造、城市微空间改造、2019年军运会重点区域建筑立面改造等工作。在机制和标准建立上,分别制定了《武汉市中心城区控规升级版城市设计编制及管理实施工作方案》、《武汉市城市设计编制与管理技术要素库》等,为城市设计工作开展提供保障。在城市设计新技术工具的应用上,武汉市针对城市设计的立体化管控要求,升级了现有城市设计三维辅助决策平台,可以对十余项城市设计管控要素进行三维对比分析,并对城市设计的成果进行评价;利用“众规武汉”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规划设计成果,征求、分析、采纳公众提出的意见,以及策划城市设计项目,征集国内外设计机构参与武汉城市设计等。在近年的探索实践中,武汉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设计编制管理体系并在不断完善,重点地区的城市设计已在规划实施中初显成效。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城市设计将作为提升全域国土空间规划品质的重要抓手,更加深入与各层级规划融合,为塑造城市生态格局、延续城市文脉、提升空间品质发挥积极作用,进一步增强城市宜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