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浩,江海洋,王朝辉
(1.安徽省机电排灌总站,230022,合肥;2.安徽省水利厅,230022,合肥)
安徽省地跨长江、淮河和新安江流域,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地理位置特殊,气候条件复杂,水旱灾害频发与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破坏等新老水问题并存,水利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重要基础地位。2014年,全省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84万人,居全国第八位,共有贫困村3 000个,分布在70个县(市、区),其中国家级贫困县20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1个、非重点县39个。2019年年底贫困县、贫困村全部脱贫。2020年年底,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水利在助力安徽脱贫攻坚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实施脱贫攻坚实践中,安徽省始终把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作为水利扶贫的“头号工程”和“底线任务”,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突出问题决策部署,积极主动谋划,精心组织实施,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贫困村自来水“村村通”,全面解决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先后出台《安徽省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十三五”规划》《安徽省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精准扶贫实施方案(201—2018年)》,对贫困地区优先安排资金、优先组织实施。深入推进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和饮水型氟超标改水工程建设,组织编制《安徽省农村供水保障规划(2020—2025年)》,进一步提升全省农村居民供水保障水平,实现水利扶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严格执行中央水利发展资金分配给国家级贫困县和贫困革命老区县资金增幅不低于全省水利发展资金总体增幅的政策,取消了贫困县中央预算内公益性水利项目的县级配套资金,对贫困革命老区县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省级补助资金提高10%。在采取因素法分配水利项目资金时充分考虑革命老区县、贫困县等因素实行差异化支持。先后举办13次水利扶贫专题培训班,培训贫困地区水利干部和技术人才1 450人次,在其他培训工作中也实施名额倾斜。
长期以来,安徽省沿淮行蓄洪区为流域防洪保安大局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受其功能定位限制,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贫困程度整体较深等突出问题。省水利厅聚焦这一“坚中之坚”,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成立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完成编制《安徽省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方案》《安徽省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规划(2018—2025年)》等。统筹实施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和淮河行蓄洪区及淮干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强化前期工作推进,加快工程建设进展。
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排查全省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紧盯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国家脱贫攻坚考核、群众来电等反馈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和台账,细化整改任务,压实整改责任,明确整改期限,狠抓整改落实。持续推进贫困地区水利行业监管,强化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采取通报、约谈、挂牌督办等方式,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确保工程质量。严格考核评价,加强作风建设,推进政策措施落地生效。
省委省政府将水利建设扶贫工程列为脱贫攻坚“十大工程”重要内容。“十三五”以来通过持续加大水利资金、项目对贫困地区的倾斜支持力度,共下达31个贫困县及六安市叶集区水利项目投资313.2亿元,支持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8年,实现了3 000个贫困村自来水“村村通”;2020年,全面解决了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2020年年底,贫困地区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5%,比2015年底提高28个百分点,自来水普及率达89%,比2015年底提高23个百分点。
2016—2017年安排贫困县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专项投资51亿元,开展更新改造小型泵站、加固新建小型水闸、扩挖塘坝、整治河沟等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018年,实施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提高省级财政对贫困县奖补比例,对贫困地区小型农田灌排区进行集中连片治理,完成治理面积270万亩(1亩=1/15 hm2)。完成淠史杭、驷马山、茨淮新河等7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投资工程投资15.11亿元,完成贫困县28个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投资4.35亿元。
脱贫攻坚战以来,安徽省涉及贫困县的淮干一般堤防加固、淮干蚌埠-浮山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江巷水库和下浒山水库主体工程基本建成,西淝河等沿淮洼地治理、怀洪新河水系洼地治理、洪汝河治理、淮干正阳关-峡山口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淮干王家坝-临淮岗段行洪区调整及河道整治等工程正在加快推进。推进淮河行蓄洪区瓦埠湖九里保庄圩、寿西湖菱角保庄圩开工建设。2019—2020年分别实施5.0万户17.8万淮河行蓄洪区居民直接建房外迁安置工程。
脱贫攻坚战以来,涉及贫困县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已开工376座,新建水库5座,中小河流治理253个,重点易涝区排涝泵站4个,主要支流治理工程4个,完成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投资135.8亿元。在10个贫困县开展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和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在22个贫困县实施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这些工程在抗御洪涝灾害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减灾效益达4 000亿元。
脱贫攻坚战以来,全省贫困地区共完成水土保持工程投资7.6亿元,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 752 km2,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43条,水土保持率由2015年年底的93.7%增至2020年年底的94.5%。推进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完成贫困地区28条河流、39座水电站、46个生态改造任务,改造后装机容量共达9.05万kW,比改造前增长17.8%,新建和改造生态流量泄放设施37处,修复减脱水河段19.2 km,保证了水电站生态流量下泄,改善了河流生态环境。
根据安徽省水利扶贫攻坚实践经验,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结合安徽自然地理条件及自身发展情况,“十四五”在推进水利扶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由于自然条件差异、历史欠账较多等原因,不少地区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如沿淮行蓄洪区贫困县存在洪涝灾害、行蓄洪区调整和工程建设任务重等问题;大别山区、皖北地区部分贫困县对水利工程建设资金需求量较大而县级财力较弱;贫困革命老区区域现状防洪排涝标准相对较低,不少河道缺乏系统治理,很多防洪排涝设施需要新建和除险加固;大中型灌区支渠以下、中小水库及泵站灌溉渠系工程节水改造与建筑物配套还存在不足。
受投资等因素影响,部分早期建设供水工程标准低、规模小,经过多年运行,工程设备及管网老化严重,改造提升任务重,城乡供水一体化水平较低。部分山区供水工程水源保障能力不高,需要提高工程建设标准和加强应急水源建设。一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管理机制尚未全面建立,管护资金有缺口,供水服务不规范。
2019年安徽省淮河以南发生了近40年来最严重干旱,持续旱情导致部分小水库蓄水严重不足,丘岗、浅山区一些河溪断流,部分以小水库和溪流为水源的农村供水工程不能正常运行甚至停运。2020年全省因洪涝灾害累计水毁水利工程设施4.6万余处,其中有15个市53个县(市、区)共计2 318处农村供水工程出现不同程度受损。这些都暴露出部分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偏低、防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等问题,需要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安徽省有农村饮水任务的区县均初步建立了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县级人民政府主体责任、水行政主管部门等行业监管责任、供水单位运行管理责任“三个责任”体系。但在具体落实中还存在工程维修养护不到位、运行管理不够规范、供水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三个责任”落实。
一是接续保留行蓄洪区相关政策。2018年安徽省出台了《安徽省淮河行蓄洪区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2018—2025年)》等多个规划方案,均将2021—2025年作为规划实施第二阶段。建议继续保留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行蓄洪区脱贫攻坚工作的若干意见》(皖政〔2017〕108号)等相关政策,持续帮助行蓄洪区解决相对贫困、实现乡村振兴。
二是调整完善农村饮水安全政策,重点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针对农村供水仍需提高保障水平要求,充分考虑农村供水工程基础性、公益性特点研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快补齐工程短板,完善供水工程运行管理长效机制,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良性可持续运行。要积极推进实施《安徽省农村供水保障规划(2020—2025年)》,多渠道筹集资金,以城乡供水一体化为发展方向,以区域供水规模化供水为主体,以小型集中供水工程为补充,加快推进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设。要巩固维护好已建农村供水工程成果,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并根据脱贫人口实际困难给予适度倾斜。进一步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将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饮水安全状况作为监测重点,定期检查,动态管理。健全完善安徽省农村供水工程“一个体系、三个机制”,进一步落实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三个责任”“三项制度”,加快推进农村供水工程长效管理机制建设,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基础。
发挥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作用,健全脱贫地区水利投资保障机制,谋划建设一批区域性和跨区域重大水利工程,加强脱贫地区农村防洪、灌溉等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持续推进脱贫地区水利改革发展。优先落实脱贫地区水利投资计划,取消农村供水、大中型灌区、大中型水闸加固等中央预算内公益性水利项目县级配套资金,加大排涝电费补助力度。地方政府在债务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利用好金融贷款和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水利项目建设合作机制。各级水利部门推进乡村振兴水利项目库建设,加强项目储备,力争更多水利项目落地生效。
进一步巩固完善河湖长制,深入推进脱贫地区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全面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健全水利市场监管机制,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动态化监管模式。加强水资源、水环境监管,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现年度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和人为水土流失监管全覆盖。以点多面广农村供水、中小水库等工程为重点加大对工程安全规范运行监管。支持脱贫地区在小型水利、水土保持等项目建设和管护时广泛采取以工代赈方式,促进脱贫人口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