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然
灵璧县隶属于安徽省宿州市,地跨东经117°17′~117°44′,北纬33°18′~34°02′,属淮河流域。县域南北长82km,东西宽36km,总面积2125km2。总人口130 余万人。耕地180 万亩,地表水灌区面积11万亩,井灌区面积169 万亩。其中机井18000 眼,据不完全统计,存在安全隐患机井高达30%,所以加强农田机井管护对灵璧农业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灵璧县机井数量多、管理难度大、隶属不同管护主体。当前存在着管护体制不够健全、制度不够完善、管理不够规范、管理人员经验不丰富、业务水平不高等问题。这些不利因素影响了机井水利工程功能的较大发挥。
近年来,机井建设主要依托于农田治理项目。水利、土地、财政、扶贫等涉农不同部门都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农田机井建设,这造成了机井档案保存在不同的建设部门,相关建设单位的机井档案没有统一的格式,档案提供信息重点也不相同,导致管理单位没有完整管护档案。
机井作为小型水利工程,具有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除干旱季节使用外、平时无人过问。灵璧县主要井口防护设施分井台、井盖两部份,为混凝土预制,成井后安装在井口。干旱时,群众为了灌溉方便,存在将井口防护设施拆除,用后不能主动恢复的现象。管理人员管护意识不高,管护力度不够,井口防护设施有一定的损坏,导致安全隐患且容易淤积。
目前,机井管护主要存在两种模式。一是农业合作社流转土地的机井由合作社负责管护。二是未流转的土地由村委会委托村干部兼任水管员负责管护。无论那种管理模式下的水管员许多未经过系统的培训,专业管护知识不足。以及由于日常工作事务复杂,缺乏时间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管护水平得不到有效保证。
灌溉机井作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大多数归村集体所有,属于群管性质。管护经费没有纳入县级财政预算,镇村两级财力有限,很难保证足够的管理经费投入。
通过对灵璧县机井调查发现,无论依托农业合作社管护的机井还是村委会管护的机井,虽然明确了管护人,但管护大多流于形式,以至于出现井口无防护设施、淤积等现象。为了避免出现重建轻管、资金反复投入的现象,建议以乡(镇)或村委单位发布公告,以竞价的方式购买管护服务。让有管护资质的单位,进行管护。通过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奖惩,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
明确乡(镇)或村两级在机井管护中主导作用。一是制定管护制度、巡查制度、管护档案管理办法、考核办法、完善激励机制;二是明确管护经费来源、用途、管理办法、程序等确保资金发挥应有作用;三是签订管护协议,明确管护单位(人)权利、义务、责任、管护范围;四是建立监管机制,村委会作为日常监管单位、乡(镇)水利站作为技术监管单位对管护公司的管护工作监督、检查。根据管护办法、激励机制,落实奖惩;五是落实机井维护、报废制度,对管护过程中发现存在隐患的机井、查明原因、分析有无修复价值,并按照相关程序确定修复与报废。在管护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管护模式、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小型水利工程良性发展。
灌溉机井建成后,建设单位按照“一井一档”要求,建立统一格式、内容的机井管理档案,内容包括: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成井时间、地层记录、井径、井深等基本静态信息;管护单位与管护人、维修时间与内容、静水位、动水位、井深与淤积情况、灌溉时间、单位面积灌溉取水量、井年累计取水量等动态信息。
建设单位把机井管护档案及时移交管护单位及监管单位。管护单位与管护人按季度补充完善机井管护的动态信息,并将更新后管护档案及时移交给监管单位。监管单位与管护单位根据动态信息分析、研判机井状态,制定管护计划,指导管护工作。最大限度的发挥机井灌溉性能。
加大水法规宣传力度,提高干群法律意识,自觉形成用井、护井好习惯。管护单位定期对管护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管护人员管护水平与责任。未经培训的人员不能上岗。做到专业管护与群众自觉管护相结合。
大力宣传“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双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思路。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建设微灌、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项目,推广节水技术。在原有的灌溉管理基础上,对灌溉机井加装计量设备,实现节水配套建设,实行农业灌溉用水量化管理。逐步落实水资源消耗总量与强度的双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