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琪
开化县钱江源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浙江 衢州 32430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空间不断拓展,从而对城市内的生态环境以及城市日常的运行带来巨大压力。城市的建设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市内的绿地空间,对城市内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使得城市居民难以和自然环境近距离接触。城市面临着交通拥堵、城市安全、生态环境破坏等多种问题。城市绿道是城市内线性的开放空间,具有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人们提供休闲空间等重要作用,可促进城市良性发展。但在城市绿道的规划与建设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城市绿道规划的相应措施,保障城市的健康发展。
城市绿道属于线性开放空间,它的布局往往串联成城市内的河滨绿地、大型公园、风景区、名胜古迹等资源较好生态空间。同时,城市绿道也具备道路交通属性,串联起居住区、办公区、商业区等城市功能空间。并且,城市绿道与城市交通道路以及慢行网络相连,交通出入口众多。因此,城市绿道具有覆盖面广和灵活出入的特性,这使得城市绿道具备更高的可达性,在日常生活中城市居民能够便捷的使用。
城市内的公园与其他生态休闲场所一般都为点状布局,服务范围有限,城市居民需要一定的交通出行时间才能使用城市公园与其他生态休闲场所。但是,当下城市居民的生活节奏加快,休闲娱乐时间较少。交通出行的时间花费降低城市居民使用城市公园与其他生态休闲场所的意愿。城市绿道与点状公园不同,它与城市居住区、办公区、商业区等功能区均有就近接口,城市居民在空闲时间可以随时随地的到绿道休息、娱乐。城市绿道的建设拓宽了城市居民的休闲空间,而且使用效率远远超出公园以及其他生态场所的使用率。
在城市中受到人们关注的位置,其区域治安往往较好,这是因为这类区域被“监视”着。这种“监视”并非是刻意组织的行为,而是因为随着人流量的增加,人们对道德的要求也会逐渐提升,会自动“监视”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城市公园以及部分生态休闲场所的位置偏僻,部分位置的隐蔽性较高,导致区域安全性下降。城市绿道规划与建设能够连接周围的商业区以及住宅区,增加了城市内的监视点,无形的形成“监视”系统,使得开放空间隐蔽的区域较少,从而提升城市安全。
城市绿道能够连通城市内外的自然系统,可以将城市公园与内流河串联,形成完整的生态环境网络。科学的城市绿道规划还能将城市周围的生态系统与城市内连接,打造城市区域的生态网络,增加了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城市绿道的稳定性与整体性,增加了城市内部绿化的覆盖面积,可以缓解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具有较大的生态意义。
目前城市居民对生态环境的认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对城市绿地面积也逐渐开始关注。但居民对绿道的知识以及对绿道建设的了解程度仍然存在较大的偏差,认为绿道建设仅仅是增加城市内的绿面积,绿道的规划与建设就是简单的市政绿化工程,忽视了绿道对城市生态环境以及居民休闲空间的重要性,甚至部分居民对绿道的建设呈现出轻微的抵制心态。
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对绿道也缺乏足够的认知,在绿道规划与设计中将绿道与公园绿地混淆,只注重局部性,忽视了绿道规划与设计的全局性。未能从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出发,忽视了城市现状的实际情况以及城市内各生态景观的分布,导致城市内绿道无法有效的连接生态空间,降低了绿道的使用效率,导致绿道规划与建设出现了局限性。
在经济、社会、技术高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快。但城市开发建设规模虽然在不断扩大,城市绿道规划确未能紧跟城市发展步伐,全面开展建设。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之所被忽视的重要原因就是相关立法不够完善,进而导致城市绿道规划与建设不规范,规划作用难以显现,建设水平难以提升。所以,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绿道规划与建设水平,还需结合实际情况,加大立法工作力度,建立绿道的法规体系。
城市的发展不能只注重经济的提升,人口的增长,还应该注重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文化环境和生态环境。绿道是城市文化环境与生态环境的保障,绿道规划与建设需要结合城市内的文化与城市发展进行。但是,目前部分城市对城市绿道系统的规划缺乏重视,城市绿道的规划未能有效的结合城市发展,部分绿道用慢行道简单替代,导致绿道建设的无效性,浪费了大量的城市生态空间。
城市绿道的种类大致可以分为城市河流型、游憩型、自然生态型、风景名胜型以及综合型。城市河流型绿道大多是根据城市内的河流走向进行规划与建设,它的特点是沿河流两岸形成滨水生态景观廊道,是绿道规划中较为常见的方式。游憩型绿道主要是以自然生态廊道为核心构建而成的特色绿道,它可依托生态资源类型较为广泛,如废弃铁路、河渠、带状绿地等等。游憩型绿道内提供人们游览以及休息的相关设施。自然生态型绿道是依托自然山水而构建的绿色走廊与通道。自然生态型绿道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观察野生动植物、体验户外探险互动的空间。风景名胜型绿道主要是以城市以及城市周边的风景,名声区为主体而进行建设的绿道,将风景名胜区与城市交通系统进行生态化的连接,有效的增强了城市与风景名胜区之间景观联系,提升了城市生态系统的文化内涵。综合型绿道是各类绿道的综合体,可以将不同种类的绿道有效的关联,增强绿道之间的相互作用。
城市绿道规划与建设要根据城市自然资源禀赋、文化特征以及城市居民对人居环境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绿道类型,切实提升城市绿道系统的生态性和文化性,避免资源浪费。
在城市绿道建设的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绿道的建设管理模式,引入新的工程管理理念。首先,在设计阶段,不能只重视城市市区区域,还需要注重城市与乡镇之间生态环境的联系,调查城市周围乡镇的生态特征、水文特征,乡镇内存在的名胜古迹等内容,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切实有效的绿道设计工作。其次,在建设阶段,将整个工程按照不同的类型划分成不同的施工部分,每个施工位置配置相关的施工负责人,在建设时出现问题后,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提升绿道建设的有效性。
在绿道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绿道“对内”与“对外”两个部分。“对外”部分主要是针对区域范围,城市是区域范围内的一个节点,绿道规划时以城市节点为中心,将区域内的其他节点与城市有效连接,形成绿道网络;“对内”主要是针对城市区域范围,城市内的绿地、广场、公园以及重要街道作为节点,将城市内的功能区与城市的各项节点结合,形成覆盖率较高的绿道网络,激活城市内的各景观系统,提升城市内绿道的整体性。
绿道的规划与建设要有效的结合二者,构建更加科学与系统的城市绿道体系。
绿道与城市道路的连接分为两种方式,一种为平行布局,另一种为垂直布局。当城市绿道与城市街道都呈现出平行布局时,这种布局方式对道路之间间距的要求较高,如果道路之间的间距无法满足绿道的实际要求,则需要建设道路与绿道共享通道。当城市绿道与城市街道都呈现出垂直布局时,绿道与道路的交叉点即为绿道的进出口。此时,要注重绿道进出口位置的选择,避免在重大交通流量节点处开口,确需开口的则需通过上跨或下穿的方式解决,避免交通流量相互影响,降低绿道使用的便利性。
城市绿道的科学性发展需要充足的理论工作与有效的法律保障。
首先,加强绿道建设的技术研究。每个城市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前景各不相同对绿道建设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不同。在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应将绿道的规划、建设工作与信息技术有效的结合,构建绿道规划与建设信息平台,收集多方面信息,了解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此为基础进行绿道的规划与建设,提升城市绿道规划的科学性。
其次,要加强城市绿道的法律保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技术规范,控制绿道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与环境问题,避免绿道规划与建设时破坏当地的原生环境,违背绿道的建设初衷。规范绿道建设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的行为,提升绿道施工中的工程管理质量,保障绿道建设质量。
综上所述,城市化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城市绿道是一种新型的开放空间建设模式,通过绿道的规划与建设增加城市的生态空间,有效的连接城市内的各功能区块,为城市居民提供娱乐休闲的场所。在城市绿道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要结合城市的具体特征进行规划,确保绿道能够为城市发展服务,提升城市内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