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从全局谋划未来发展的重大措施,标志着我国老龄群体健康养老进入新时代的战略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采取一系列解决养老问题的政策措施,使养老事业不断发展。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目标和任务。因此,认真研究和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是事关未来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要位置的重大问题,应当作为一件大事来办。
一、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现状和成效
“十四五”规划建议将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包括养老事业的蓬勃持续发展。按照党和政府的部署要求,各地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通盘考虑,避免“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科学施策,出台应对老龄化问题和加快服务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健康养老结构布局、市场准入、财税政策、土地规划、保险金融等法规制度,做了大量工作,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投资力度逐步加大,服务能力有所提升,取得了明显成效。据有关部门统计显示,5年来,我国养老服务床位超过761万张,近3000万老年人享受养老补贴,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截止到2019年末,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总金额突破万亿元,为推进养老事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和支撑。由于卫生筹资总量增长、结构优化,居民包括老年群体医疗卫生费用的个人负担相对减轻。健康水平有了新的起色,人均预期寿命从1993年的76.1岁提高到84.46岁,主要健康指标总体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同时,各地结合实际,采取具体措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北京市把老年友好理念纳入和谐宜居之都建设规划,保护老年群体在使用智能化技术中的合法权益,提供关怀式、温暖式的服务应用。对老年人乘公交、进公园实行免费,倡导医院看病人工引导帮扶,建立高铁车站、民航机场优化服务、绿色通道,帮助老年人迈过“数字鸿沟”,保障老年群体基本公共服务需要。杭州市西湖区设立“孝心车位”,缓解了老年群体的“出行难”“停车难”,受到广泛好评。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向好稳健发展,我国人均生产总值已突破1万美元,成为全球规模巨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2亿多老年群体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红利,健康养老新型消费和生活质量日渐趋好,消费需求正在构建多层次、多元化新格局,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新优势,有效拓展经济社会向稳持续发展新空间。特别是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众多老龄群体在很短时间就投入“数字经济”市场,涌现“银发经济”潮流,消费主要用于防疫医护、保健用品、网上购物、休闲服务、电子产品等,形成“银发经济”融合“数字经济"的新亮点,预计2020年老年消费市场规模将达到3.79万亿元。事实上,老年群体消费金额在2017年至2019年复合增长20%多,呈现出市场规模庞大、前景可观的发展趋势。需求催生市场,市场激活资本,资本支持发展。目前各地已有超过20万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包含“老人、老年、养老”产品。以工商部门注册登记为准,2020年已新增近4万家银发经济相关企业,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8.4%。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老年群体庞大的“银发经济”市场,助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稳中向好,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据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
二、高新技术引领“十四五”时期人口老龄化事业发展
由于智慧城市、5G技术、电子商务、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引领“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事业的更好更快发展。习近平主席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勇于创新,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挥协同联动的整体优势,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提供了理论指引和实践动力。做好养老事业要坚持科技创新和转化科技成果,着力推动养老产业走出去和请进来,打造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企业群体,扩大开放引进国外高端产品设备,以保障老年群体大健康的需要。2019年9月,平湖市国际康养科技园成功落地,总规划面积约1000亩,协同联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有关单位合作共建,充分发挥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整体优势,积极洽谈引进海外先进养老生产企业,多边共商共建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拓宽国内为主国际为辅的合作伙伴新格局。2020年11月6日至8日,在广州举行第七届中国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吸引了众多国家和地区企业、机构线上线下参加,展出多款来自海内外的智能产品,除了有大型养老品牌,还有一些小型创新养老产品,满足全年龄段老年群体的需求,展现了老年健康产业的商机和潜力,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提供机遇和环境。
三、積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事业发展政策建议
由于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均收入差距较大,养老服务人员缺口严重,资源布局结构不尽合理,护理产品供应不够丰富,整体服务质量和水平还不高,存在服务不规范、信誉缺乏等弱项短板现象。因此,养老事业必须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把提高发展平衡性放在重要位置,不断推动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养老倾斜,抓紧补齐公共卫生短板,构建全覆盖可持续的养老事业保障体系,以实际行动推进养老事业战略决策和重要举措落到实处。
一是注重统筹谋划。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约占18%。“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作为一项战略任务进入未来发展顶层设计,标志着养老事业的重大转变,意味着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了关键的窗口期,预示着将会产生新的飞跃。从国家层面的高度,采取系统措施,制定制度框架,绘制落实蓝图,明确阶段目标和阶梯落实期限,作出总体部署,为各地筹划和实施养老事业提供政策法规依据。地方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在实践中认真研究养老的保障需求,协调相关部门互相配合,抓住事关全局的主要工作、关键环节,科学设计养老保障任务、内容、标准和考评的方法,形成左右相连、上下衔接、协同高效、目标明确的管理链路,充分激活全社会支持帮助健康养老的生机和动力,不断注入养老事业的信心和活力,把美好愿景一步步转变为现实成果。
二是注重创新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体系要坚持以“创新发展,提高质量,共享合作,满足需求”为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关注老龄群体已不再是单纯的解决“养老难”“就餐难”“出行难”等传统问题,而是体现在预防、康复、养生、娱乐、智慧养老等叠加融合的新需求。构建多元化、有特色、高水平的符合我国城乡养老实际的服务保障体系,创新养老的管理机制,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发展普惠和互动型养老相结合、居家养老为主和社会养老为辅相结合、支持中低端养老机构和鼓励多元高端养老机构相结合、主管部门牵头和多部门协作联动相结合等各种形式,打造多层次、多样式、品质化、特色化的养老保障体系和服务供给。提升医疗服务、建立康养制度、拓展保障渠道。指导有条件的科研部门、院校、企业,研发创新性、实用性、智慧性的养老新产品,开放养老服务合作市场,引进国外创新型高品质的养老产品和设备,形成居家有依托、低端有保障、中端有供给、高端有市场、合资有选择等多样化的养老供给格局。
三是注重人才培养。养老事业体量大、任务重、要求高。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认清提高养老的服务质量和能力,应实行人才专业化培训使用措施,摸清管理和服务人员的质量底数,运用大数据精准测算缺口需求。充分利用现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实训基地,推行岗前培训、岗位技能、护理能力、心理咨询等培训制度。逐步列入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校的培训计划,增加养老专业课程内容,把养老人才纳入职称评定范围,加快培养数量充足、素质优良、技能较高、服务优质的养老专业人才。同时要依托新闻媒体和专业机构,开展养老管理技能竞赛评比活动,大力宣扬和表彰养老先进单位和模范个人。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对口支援,聘请医院和院校专家教授进行线上线下讲课示范,指导帮带,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切实以高素质专业新型人才方阵托举健康养老事业。
四是注重服务保障。开展健康养老是一项繁重的、长期的战略任务。各地要把健康养老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根据“十四五”规划纲要,在认真测算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量化标准和具体指标,加强对本地区健康养老的科学规划。要调整优化养老支出结构,逐步完善投入机制,本级财力要向养老倾斜,有关部门要出台优惠政策,盘活社会资金援助养老工作,开放外资投入养老项目,充分发挥我国养老事业超大市场和内需潜力,让要素资源有序流动和共享,构建国内国际经济畅通循环的新发展格局。适时修订完善养老法规制度,为推动养老持续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建立养老督导评价制度,完善养老质量监测,公示测评结果。对养老政策不落实、应对养老措施不到位、出现养老工作不合格的地方政府和部门负责人,实行通报批评,依法处罚问责。各地宣传部门要主动协调新闻媒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运用电视广播、网絡平台、文艺节目、美术展览等喜闻乐见的鲜活形式,营造全社会涌现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