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一帆
德国科学家海涅于1914年率先发现,与白天学习相比,人在晚上睡觉前学习新知识,记忆效果更好。在她之后,更多科学家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得益于他们的研究成果,我们现在知道,在睡觉时,大脑会以某种方式重演当天遇到的事,并将它从海马体(最初存放记忆的地方)移动到大脑其他区域来长期储存。既然人的记忆可以在睡眠中发生如此大的迁移,那么我们可否在睡眠时强化那些我们在白天遇到但却没有足够时间去思考的信息?
20世纪30年代曾经流行过“心灵电话”这种设备。据称,心灵电话能通过在人睡眠时播放“我散发着爱”等激励性语句,来增强接收者的自信,让他们更具人格魅力。只不过,这种设想一度被科学家认为是伪科学。然而,最近几年,研究人员发现,在睡眠期间大脑是有可能接收信息并生成記忆的。
多项研究表明,睡眠时大脑可以形成类似条件反射的基础记忆。以色列科学家发现,人们在睡觉时可以在大脑中形成声音和气味的联系。科学家给处于睡眠中的受试者播放了一段音频,同时向受试者喷洒了某种具有臭鱼味的物质。当受试者醒来后,只要听到相同的音频,即便他们周围已经没有了那种难闻气味,他们依然会下意识地屏住呼吸。
在另一项实验中,科学家让吸烟者在一间混合了烟味和臭鸡蛋味的房间里睡了一晚,并发现受试者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吸烟量明显减少。这些研究表明,在睡眠期间产生的某些记忆确实可以影响人的行为。
当我们处于清醒状态下时,这种改变是不太容易发生的。即使你每天都在恶臭的垃圾桶旁吸烟,你的大脑也不会将烟味和臭味主动联系在一起,因为你知道两者关系并不大。可见,在清醒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可不是那么容易上当。
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边睡觉边学习甚至能够帮助人们记住单词等简单信息。在一次实验中,研究人员编造了几组词典里没有的单词,并赋予了它们含义,比如将“guga”赋予“大象”含义。科学家在受试者睡眠阶段播放这些内容的音频。当受试者醒来后,他们被要求在一系列选项中选出这些编造词对应的正确释义。结果,这些受试者在考试中的表现比那些单靠随机选择完成测试的对照组成绩要好,也就是说睡眠学习起效了。
通过上述研究科学家还发现,睡眠期间大脑虽然能够形成记忆,但我们无法自由使用这些记忆,因为我们很难意识到它们的存在。比如,受试者并不确定“guga”就是“大象”的意思,但是又能凭着直觉选对答案。到这里,事情就变得非常有趣了:我们知道这种隐性的信息真的存在,可是,该如何利用它?
学习一种新语言涉及许多方面,比如识别语音、掌握词汇和语法等。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在睡眠中熟悉一门语言的语音语调甚至单词的含义都是有可能的,但是它仅仅停留在一种很弱的水平上,牢靠程度甚至不如我们在白天不经意间接受到的信息。因此,如果睡眠期间的信息刺激扰乱了我们的正常睡眠,影响大脑在夜间整理记忆,那样就得不偿失了。
我们花了1/3的时间在睡觉,其间有很多时候是在做梦。在梦境里,人是有思考和记忆的,这似乎比睡眠学习法的“弱学习形式”要强。既然这样,我们可以利用梦境来学习吗?
诚然,我们无法控制自己晚上做什么梦,梦中的很多东西也是虚无缥缈没有逻辑的。但是其中仍然会产生一些有益的想法,可以应用在现实中。就像德国化学家凯库勒那个著名的梦一样。他梦见一条蛇盘绕卷曲,咬住自己的尾巴。凯库勒受此启发提出了苯环结构。可见,梦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创新,扩大想象力的边界。可问题是。多数时候我们都记不住自己的梦。即使某天你醒来,脑海里还幸运地闪现着梦中的部分场景,这些记忆也很快会烟消云散,这是为什么?
科学家发现,当我们睡觉时,不同的脑区会先后进入休眠。海马体是最后才停止工作的几个脑区之一。海马体因形似海马而得名,与人的记忆、学习和情绪有关,负责将大脑的短期记忆转存为长期记忆。
科学家猜测,按照“早睡早起,晚睡晚起”的原则,如果海马体是最后一个停止工作的,那么它应该也是最后才恢复清醒的。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你醒来后明明记得梦中的某些场景和情节,但没过多久就忘得一千二净,因为当你清醒时,海马体还没有完全恢复清醒,大脑也就无法将这些信息转化为长期记忆。不过,如果你迫切想记住梦中的信息,办法也是有的:你可以在醒后立刻闭上眼睛,在脑海里重现梦中的情景,等海马体开始运作后,这部分内容就有可能转为长期记忆,便于你用笔记下。
想要无中生有地吸收复杂的知识和信息,甚至搞定一种带有操作性的新技能,比如利用在睡觉时播放课程录音来学习,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沉睡中的大脑没有这么聪明,它只会机械地整理你白天的经历。所以,在科学家真正揭开大脑的奥秘,找到最好的睡眠模式之前,对我们来说,最好的睡眠学习法就是高质量的睡眠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