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莉,何金义
(1.水利部建设管理与质量安全中心,100038,北京;2.水利部监督司,100053,北京)
农村供水工程规模化已成为“十四五”期间农村供水保障的重要任务之一,但关于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的供水模式选择标准和供水范围确定依据的相关研究目前仍较为缺乏。在对农村供水工程供水模式现状、各类农村供水工程供水模式优缺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农村供水工程供水模式选择的因素和选择方法,为下一步农村供水工程规模化发展提供参考。
目前,我国农村供水工程供水模式主要有两种:集中式供水工程和分散式供水工程,其中集中式供水工程包括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联片供水工程、单村集中供水工程三类。“十三五”规划结束后,我国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8%,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3%,农村供水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但是农村供水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大多数是中小型供水工程和分散式供水工程。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有1 000多万处农村供水工程,千吨万人供水工程和城市管网延伸工程仅有1.83万处,供水服务人口占总供水服务人口的51%。
城乡供水一体化指通过对城乡供水实行统一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实现统一供水。目前推广城乡供水一体化供水模式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一是建设成本高、投资需求大;二是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用水量少、收益低、投资回报差;三是体制机制尚不顺畅,城市供水目前属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管理,农村供水属于水利部管理,需要部际间协调办理;四是农村供水安全方面相关法律制度尚不健全。
集中联片供水工程指供水受益人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乡镇(或村)村民的规模化供水工程,具有管理水平高、水量水质可靠、供水保证率高、工程可持续期长、人均投资低等优点,但对供水范围内的水系水源条件等自然地理特征有一定要求。发展集中联片规模化供水工程,可以极大提升农村地区的供水保障水平。
单村集中供水工程指供水受益人口为单村村民的集中供水工程。单村供水工程规模小、总投资少、便于管理,但与规模化集中式供水工程相比,具有水量水质有时不稳定、供水保证率较低、工程可持续期短、人均投资高、难以长期良性运营等缺点。
分散式供水工程指村民单户或几户联合,利用集雨水池、水窖、浅井等作为水源,直接从水源取水,没有或仅有简易水处理设施的供水工程。分散式供水工程水量稳定性差、水质无法保证、供水保证率低、工程可持续期短,工程总投资少,但人均投资高。
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保障农村居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方式,现在农村供水工程已成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确的公益属性。与规模化供水工程相比,小型供水工程存在供水保证率不高、净水设施不齐备、入户率和水质达标率偏低、运行管护差、供水成本高等问题,因此从公益性上来讲,应当大力发展普及规模化供水工程。
由于引入了市场机制,社会资本和私人资金都可以成为农村供水工程的投资主体,因此其供水模式的选择应着重考虑经济合理性,即供水成本。供水总成本主要包括水源地工程成本、制水成本、输配水成本和其他费用等。研究表明,供水半径的增加将导致水价上升和基准收益率下降,因此存在一个最佳供水范围,供水范围过大时,输水管管径增大、长度增加,与此同时产生高额的电耗、管网折旧、漏失损失等,导致管网工程费用和运行费用巨大,配水成本大幅度上升。另外,巨大的投资往往需要贷款或利用外资解决,还本付息和供水初期无法立刻达到设计供水能力的经济压力,容易使供水企业陷入经济困境。因此供水工程的供水规模不是越大越好,应该科学、经济、合理。
(1)地理特征
农村供水工程的模式选择应重点考虑地理特征因素,平原、山区、丘陵或沙漠等地貌特点决定了该地域的村民居住分散程度和供水形态,将影响供水工程的水源设置、净水策略、输配水设置、运维特点等,对供水工程的供水成本和规模有决定性作用。
(2)村镇发展规划
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应考虑当地村镇发展总体规划、发展需求和区域经济结构,提出农村供水的规模和质量要求。
(3)水源状况
水源的水质和承载能力也是农村供水工程模式选择的重要参考因素。水质良好、水量充沛、开采后不影响原有功能的地表水源,或不会引起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水质恶化或地面沉降的地下水源,可以作为大中型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的水源;对于水源水质、水量不能满足要求的,需要更换或增加水源、增加调蓄工程或实施跨区域调水时,此时进行大规模集中供水可能会极大增加投资、增大供水成本。
(4)当地经济发展状况
农村供水工程模式选择还应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充分利用原有设施,避免浪费,同时也可避免或减少给原供水工程经营者造成损失,以免影响工作开展。
供水半径的过度增加将导致供水成本增加,并连带产生一系列问题,那么应该如何确定最佳供水模式或供水规模?是选择继续增大城市供水半径,通过城市供水管网延伸方式来解决农村供水安全问题,还是通过以大并小、小小联合方式解决村庄的供水问题,或者在部分村庄建设小型供水工程解决单村饮水安全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在确保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的前提下,以实现农村供水工程规模化为目标,从经济学角度建立相应数学模型,确定出最佳供水模式或供水范围,以更好地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目前,确定供水范围有微观定额法、供水量递增率法、时间序列趋势法、多元回归分析法、专家调查法等多种预测方法,应根据村庄的具体情况确定选用哪种预测方法。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梯次发展布局,村庄的供水需求与发展模式可依据城郊融合类村庄、集聚提升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和搬迁撤并类村庄四类进行供水量预测和供水模式选择。预测期限应按远期规划、近远期结合、以近期为主的原则,近期规划设计年限宜采用5~10年,远期规划设计年限宜采用10~15年。
城郊融合类村庄指城市近郊区以及县城城关镇所在地村庄,以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承接城市功能外溢的作用为发展方向。因此,城郊融合类村庄在供水方式选择上,建议采用城镇供水管网向周边农村延伸、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方式解决供水问题。在进行需水量计算时,由于该类村庄内新建和内迁乡镇企业多,需水量不是简单按照自然递增率递增,而是阶跃式跃增,按常规递增测算方法预测的结果不能适应发展要求,建议微观定额法和专家调查法相结合,并考虑工商业分布确定其需水量。
集聚提升类村庄指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仍将存续的一般村庄,占乡村类型的大多数,具有较大的提升价值,未来将向农业、工贸、休闲服务等专业化村庄发展。可以利用原有或新建中小型水库工程作为水源,推进规模化标准化供水。在进行需水量计算时,对于已经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村庄,采用微观定额法和专家调查法相结合,其用水定额着重考虑工商业发展需求确定其需水量;对于种植业、养殖业有优势,二三产业较弱的村庄,可以采用定额法计算其需水量,用水定额以第一产业为主;对于田园风光较为突出、生态资源保护较好,依托休闲农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带动农业观光与体验产业发展的村庄,以定额法为主计算其需水量,其用水定额需统筹考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需求。
特色保护类村庄指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发展方向主要是保护村庄的传统格局和风貌。建议结合乡村旅游业发展建设相适应的农村供水工程,采用定额法计算其需水量,并根据需水量确定供水工程规模和模式,重点要提高供水工程的供水质量和服务水平。
搬迁撤并类村庄指因为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或拟建重大项目而需要搬迁或人口流失特别严重的村庄。鉴于该类村庄的特点,应严格限制其新建和改扩建供水工程,统筹考虑其拟迁入或新建村庄的供水工程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