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侠
为减轻洪涝旱等自然灾害,安徽省在长江、淮河及其主要支流上修建了许多堤防、涵闸和泵站,这些工程为防洪、排涝和灌溉提供了有力保障。截至2019年,全省相继建成固定机电排灌站20539 处、总装机235.35 万kW(其中,中小型排灌泵站20483处,总装机190.9 万kW),机电排灌面积达到4500万亩,初步形成了以大中型泵站为骨干、大中小型泵站相结合,抽排与自排、提灌与自灌、蓄水与引水相结合的排灌体系。这些泵站为确保城乡和农田的防洪安全,保障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以提高泵站防洪除涝减灾和抵御旱灾能力、降低能耗提高效率为重点,根据安徽省现有泵站目前存在的问题,在认真总结既往泵站建设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笔者就新时期中小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措施提出如下粗浅的看法。
中小型排灌泵站作为农村水利的重要基础设施,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安徽省沿江圩区及沿淮湖洼地,由于受长江、淮河与其支流洪水的影响,汛期外河水位高,持续时间长,区域内来水一般不能自排,几乎全部需由泵站抽排到外河;江淮分水岭两侧丘陵区地势较高、蒸发量大,干旱缺水,当地人民生活与农业生产对泵站的依赖性较强。中小型排灌泵站是当地生产、生活和环境的重要保障与支撑,为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农民增收、环境改善等做出了巨大贡献,其经济社会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
安徽省是个农业大省,是全国粮棉油的重要生产基地,中小型排灌泵站在当地农业和粮食生产中地位极为重要。沿江圩区、淮河中下游两岸平原湖洼地区、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农民历史上因洪涝致贫、因干旱致穷,饱尝洪涝旱灾之苦。中小型排灌泵站运行是否正常、效益能否发挥,直接关系到农村稳定、农业发展、乡村振兴,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由于安徽省特定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和年内变化大,洪涝旱灾频繁。目前许多中小型泵站排涝灌溉能力低、状况差,多数泵站建设年代早、运行时间长,超龄服役或带病运行,加上长期资金投入不足,泵站更新改造慢、欠账多,以致农业生产与灌排矛盾越来越突出,泵站更新改造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实施中小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是直接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民,可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非常必要且意义深远。
中小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建筑物的加固与改建、主机泵及电气设备的更新改造,彻底解决病险建筑物功能下降、主机机组及电气设备老化、泵站机组不匹配、进出水管道布置不合理等问题,提高排灌泵站的安全运行率、工程完好率和设备完好率,大幅度地提高泵站装置效率,降低能耗,恢复原设计灌溉排涝标准,实现中小型泵站工程高效低耗、安全运行、管理科学的目标。
中小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的标准一般按照原泵站设计标准,当原设计标准偏低时,可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但排涝标准不超过10年一遇,灌溉保证率不超过85%。
中小型泵站更新改造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一般不改变泵站现有建筑物总体布局,主要是通过主体建筑物的加固改造、采用高效节能机组等手段达到提高效率、节能降耗、安全运行的目的。
中小型泵站机电设备更新改造的内容主要包括:主水泵、主电机改造或更新、新增,变配电设备、辅助设备的更新与新增。
主水泵、电机:对老化严重的、效率低下的、有安全隐患的机泵实行更新。机泵在更新改造时应尽可能利用原有的部件,以降低成本;凡是属淘汰的机泵产品全部更新为新型高效节能产品;同一泵站机泵型号不一致的,尽可能更新为同一型号,以便于运行维护。对扬程、流量等性能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水泵进行更新或改造,根据需要选择参数合适的水泵。结合变电站的更新改造,在电机配置技术经济条件相近时,电机额定电压宜优先选用10kV电压等级。
变配电设备:对已超过正常使用年限的、接近正常使用年限且存在安全隐患的、属国家公布淘汰的、因其他原因不能正常工作的电气设备及设施进行更新。
抽真空系统:更新淘汰的、老化的真空泵及其配套的电机、管道、闸阀等。
辅助设施设备:对供排水系统、油系统、起重机等附属设施设备进行大修、改造或更新。
中小型泵站水工建筑物加固改造主要包括:泵房主体工程, 进出水建筑物,上、下游翼墙及辅助水工建筑物(进水闸、防洪闸等)。为保证泵站安全,更新改造应考虑更新与调整相结合的工程措施,改造原有泵站结构布局不合理的部分,针对不同情况采取拆除、重建、加固或维修。
中小型灌溉排水泵站建筑物加固改造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各泵站安全鉴定意见,复核加固、维修和拆除重建建筑物的数量和改造方式,对拆除重建的泵站应进行选址、选型和工程布置合理性论证。
中小型泵站工程金属结构和辅助设施的更新改造包括拦污、清污设施,断流设施,检修设施等,可根据需要进行大修或更新,或增设检修设施和监测装置。
泵站的管理设施包括观测设施、交通设施、通信设施、生产保障设施、环境及绿化等。多数泵站地处偏僻,交通困难,设施落后,工作条件与生产生活环境较差。为创造一个良好的泵站环境,生产管理设施及配套也应列为更新改造的内容。
对中型泵站设置综合自动化系统,包括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泵站视频监控系统、泵站工程管理及办公自动化信息平台等。实现对泵站的主要设备和输配电线路的动态监视、测量、自动控制和微机保护,实现泵站机组优化运行、调度通信和视频监控,以及泵站工程管理及办公自动化。
在进行中小型泵站更新改造的同时,还要对泵站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改革,提升泵站管理水平,为泵站的安全运行和效益的长期发挥创造条件:一是划定泵站管理范围。为满足泵站工程管理的需要,合理确定中小型泵站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对各泵站工程用地及其管理和保护范围进行确权划界,明确相关权益。二是分级管理,明确权责。水行政主管部门对中小型泵站负有行业管理责任,负责监督检查泵站的管理养护和安全运行,对其直接管理的泵站工程负有监督资金使用和资产管理责任。中小型泵站管理单位具体负责泵站工程的管理、运行和维护,保证工程安全和发挥效益。三是明确性质,严格定编定岗。对纯排涝的公益性中小型泵站工程管理单位, 单位性质应定性为公益型事业单位, 财政全额拨款;对承担部分排涝任务,兼有灌溉或供水任务的中小型泵站工程管理单位,按照承担公益任务的多少,单位性质应定性为公益型或准公益型事业单位,实行差额拨款。中小型泵站管理单位的编制,应由机构编制部门会同同级财政、水利主管部门核定。四是落实管理运行经费。根据泵站管理单位的类别和性质,采取不同的财政支付政策。各级政府要合理调整水利支出结构,积极筹集中小型泵站工程维修养护岁修资金。中小型泵站维修养护岁修资金来源一般为地方水利建设基金,不足部分由地方财政给予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