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劲松, 曹 瑛
(江苏省河道管理局, 江苏 南京 21002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保障国家水安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问题发表重要论述,在为大江大河治理保护把脉定向的同时,他多次谈及黄河、长江、大运河的水文化传承保护问题。江苏是水利大省,也是文化强省,治水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繁盛,长期的治水兴水实践孕育和兴盛了平原水网地区的特色水文化。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水文化的重要论述,有利于把握水文化建设的丰富内涵,系统谋划江苏水文化建设工作,推动江苏水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始终与治水紧密相依,共存共荣。回顾上下五千年的治水历程,我们感悟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英雄气概,感悟到中国人民匠心独运、善作善成的智慧力量,感悟到黄河之水天上来、春江潮水连海平的浪漫情怀。在江苏水利现代化开启新征程的新形势下,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水文化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从传统治水文化中汲取营养,推动治水理念、治水方式的转变,大力宣传弘扬中华优秀水文化,让水文化的精髓渗透水利规划和工程设计之中,让水文化的精神激励水利人开拓奋进,让水文化的魅力感染全体人民,以水文化建设助推水利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历史人文内涵。遵循治水历史脉络,对历朝历代治水方针政策、治水成就、工程遗迹、治水人物进行全面回顾,了解河流湖泊的演变历程及前世今生,把握治水规律,体会治水与经济社会发展、治水与民族精神塑造的内在联系。
工程技术内涵。总结提炼治水核心技术遗产,包括治水理论、工程规划、工程建设、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功实践,全面保护江河故道、水工遗存和治水人文遗迹,弘扬创新求实、严谨奉献的水利工匠精神。
文学艺术内涵。收集歌咏江河湖海的诗词曲赋,在水利风景区、水文化展示馆等场所集中展示,让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展现江河湖泊之大美,激起全社会热爱壮丽山河,保护美好家园的行动自觉。
国情水情教育内涵。深入挖掘水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依托江河故道、治水人文遗迹、水利枢纽设施和展览馆,面向全社会开展国情和水情教育,在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培育家国情怀,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保护江河湖泊、珍惜水资源的思想意识[1]。
把水文化建设纳入治水全局中统筹考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综合治理新体系,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将水文化建设纳入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综合治理体系,为水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找准水文化服务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建设的切入点,把水文化的精华运用于治水理念、治水规划、治水建设,以水文化建设提升水利综合治理品味,构建具有文化元素的河湖治理保护新格局。
推动水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我们要深入挖掘传统水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结合地域特色,打造适合现代人审美理念的水文化作品、水文化产业和水文化场所,讲好河湖故事,延续历史文脉,让传统水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和活力。
加快国情水情教育载体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依托大型水利枢纽设施和江都水利枢纽展览馆,积极开展国情和水情教育,引导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增强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自觉,加快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对国情水情教育载体建设提出明确要求,我们要确立国情水情教育重点,编写教育读本,尽快建设一批国情水情教育基地,建立开放制度,让越来越多的公民特别是大中小学生接受到正能量、接地气的国情水情教育,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爱河湖、珍惜水的公民意识。
“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各项工作的要求。对于江苏水文化建设工作而言,必须系统谋划、扎实推进。
(1)起草出台《关于加快水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水利工程遗产管理和保护的意见》《江苏水文化建设专项规划》等系列规范性文件或规划,谋篇布局水文化建设。
(2)新编或修编水工建设及河湖治理建设相关地方规程、规范,将打造水工文化品牌、河湖滨水空间文化提升、水情教育基地建设等内容纳入规范要求,通过基本建设有序推进。
(1)推进水情教育基地建设。立足水特色加强水情教育基地布局,在俯仰古今中感知治水思想的川流脉动。立足青少年加强教育熏陶,在校内外联动中丰富水情教育的呈现方式。立足社会化加强公众传播,持续开展丰富多彩的水情教育活动。
(2)推动水利工程遗产管理和保护。开展水利工程遗产特别是“红色”水工遗产的挖掘与保护,掌握遗产本体保存现状。稳步推进省级水利工程遗产认定,推介重要水利工程遗产申报国家水利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辨证对待在用与非在用水利工程遗产,分类施策促进遗产保护展示,盘“活”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档案里的文字。
(3)持续开展水利风景区建设。进一步加大水利风景区创建力度,优化布局,提高景区品质。进一步加大水利风景区推介力度,利用各类博览会、展销会,纳入精品旅游线路,提高景区知名度。建立并发挥好水利风景区协会作用,规范水利风景区运行管理,加强行业自律,促进景区间互访交流。
(4)打造水工文化品牌。将水文化与水利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鼓励发展体现地域文化和文艺魅力的水利工程设计,力争“十四五”期间打造一批水文化地标工程。例如江都水利枢纽要打造“源头”文化品牌,淮安水利枢纽要打造“活态水工博物馆”文化品牌,皂河水利枢纽要打造“亚洲第一泵”文化品牌。
(5)建设河湖滨水亲水空间。结合幸福河湖建设,打造“山水相融、城水相依、人水相亲”的诗画江南水乡,发挥城区河湖城市客厅功能,展现治水历史、治水人物、治水制度,成为文化沙龙、科普教育、休闲游憩的首选地。让老百姓共享河湖治理的成果,提升获得感、幸福感[2-3]。
(1)宣传水文化。开展水文化主题活动,阐发薪火相传的治水历程。丰富和创新宣传形式[4],弘扬大禹精神、抗洪精神、“治淮”精神等治水精神。开展新时代治水精神宣讲,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投身治水事业的自豪感。
(2)实施创作文艺精品。坚持历史与现代融合、水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推动文学、音乐、影视、书画等文艺创作,繁荣和发展水文化。坚持市场化思维,开展水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和制作,培育壮大水文化产业,输出水文化品牌价值。
(3)加大水文化人才培养。推动水文化进入国民教育,开设水文化课程,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水文化研学实践教育课程、线路和基地。发动行业内水文化爱好者、水利工作者、民间河长、“河小青”等参与水文化推广志愿服务。建立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水文化专家队伍,借助“外脑”,运用“跨界”智慧推动水文化基础研究和建设提升。
加强全省水文化建设的统一领导,成立专门的协调议事机构,建立水文化建设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加强横向协作、纵向联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江苏水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健全长效、稳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落实水文化载体维护、运行、管理经费和必要的工作经费。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建设要充分考虑水文化建设经费,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各种形式参与水文化载体建设。
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互联网、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平台,加强水文化建设宣传推介。鼓励多元参与,动员各方面力量,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和干劲,营造良好水文化建设推进氛围。
江河治理千秋业,水利文化承古今。时代洪流滚滚向前,治水安澜始终是为民筹济、惠泽百姓的根本大业,一代代治水名贤沐风栉雨、朝乾夕惕,在取得一个又一个治水奇迹的同时,创造出历久弥新的水文化[5]。接好历史的接力棒,在新起点、新征程、新百年创造新辉煌,现代治水人应更加认真地审视和看待水文化对水利发展的重要意义,水文化建设工作应当也必须成为现代水利工作的重要组成,在更高层面、以更大力度加以推动、落地和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