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琼
(安徽建筑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49)
目前,国内高校正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理论分析与实践的热点,国内学者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内涵、实施以及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例如刘鹤[1]等探讨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张大良[2]分析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柯政[3]从目标、内容、教学和评价层面分析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框架。但目前对于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探讨较少,因此,本文结合目前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在分析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重大意义的基础上,探讨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设路径,做到课程思政与经济学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有机融合。
2020年11月,教育部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中提出,要牢牢把握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性,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对大学生思想价值塑造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育人功能。经济学专业融入思政教育是新时代建设新文科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经济学专业教学改革创新的现实需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代使命,因此,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课程思政是新文科建设中经济学专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2017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应注重课程设置、教材修订、教学设计等诸多环节,明确专业课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发挥各门专业课的思政功能,将思政教育融于教学的方方面面,实现思政与知识体系的协同教育。经济学专业课程应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先的理念,立德树人是经济学专业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新文科建设带来新理念、新体系,课程思政体现大学课程对个体精神成长意义的追问,更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价值引导[4]。在我国新发展时期,新文科建设对经济学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新要求,既要求打破传统文科学科的壁垒,更需要突破文理工农医学科的界限,促进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并且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引入课堂,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这对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思政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强化课程思政是经济学专业最鲜明的时代特征,为经济学专业创新提供保障。从理念目标上看,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应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为价值旨归,立足思想道德养成的系统性特征,赋予课程整体育人的功能,使专业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将“立德”简单地理解为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或是片面传授专业知识[5]。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理念更新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对于课程思政在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理念定位不清晰以及认知的不足,导致目前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不足。例如,认为思政是思政课的内容,而高校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形式开展的课程思政,对经济学专业特征和培养目的的把握存在不足,没有形成有效的经济学与思政建设“协同效应”。又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没有树立将课程思政贯穿在课程教学全过程的理念,或是采用单一的教学讲授的方法和方式,过多强调经济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既有的理论观点,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以及对学生价值理念的引导。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式较为单一。由于高校教师对思政建设理念的局限,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成为大部分课程教学中的薄弱点,没能注重其他相关文科以及理工农医学科的思政元素挖掘,使得经济学人才培养课程中仅仅是以安排一门或少数几门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有的甚至在一门课程教学中以开展一节思政主题教育课的形式进行,内容单薄不成体系,经济学专业课程与思政建设没有互动,不能做到在学习经济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精神价值的引导,造成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培育”与“思政培育”有机联系不足的现象。
近年来随着对课程思政理解的深入,对课程思政建设内涵的认识也不断深化。课程思政要以课程为载体,以学科内隐藏的思政元素为抓手,以课堂实施为主要途径,以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为重点[6]。但是,目前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一定程度的实践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经济学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不平衡以及经济学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不足。现阶段各高校对于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的重视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课程数量来看,思政课程更多是按照国家教学基本要求进行设置,自主特色化的思政课程设置相对较少。同时,新文科课程体系建设要求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引入课堂和写入教材。中国经济经过七十多年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功与经验,为经济学专业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思政元素,但是由于认知等多种因素,导致经济学各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存在不足。其次,课程思政开展的形式较为单一。目前,经济学专业课程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实践教学基本为经济学专业实践,对于德育实践和劳动锻炼实践不够,这就容易导致思政教育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难以与学生产生共鸣。最后,由于思政建设实践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课程思政建设激励机制还未完善,这就使得教师参与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够,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没能充分融入思政元素,造成课程思政教育没有真正扎根在经济学专业教学中,导致思政课程在专业课程教育中融入不足。
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在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中布局育人目标,这对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提出更多要求[7],需要建立有效的机制体制。目前,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一是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激励机制不足。目前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主要依靠任课教师进行,而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往往教师人数偏少,在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资源的能力也存在不足,使得在专业课的知识传授中,“挖什么”和“怎么挖”思政元素是专业课老师需要去解决的难题,这需要教师全心的付出,但目前相应的激励机制尚不足够。二是课程思政建设协同与交流机制不完善。由于缺乏对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系统性的安排,专业教师对于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存在不足,而课程思政建设要求经济学专业教师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容易导致经济学课程专业教师对于思政元素融入课堂的认识不够,这就要求与思想政治理论专业教师具有完善畅通的协同与交流机制,而目前对于大部分经济学专业来说还处于相对分割发展的局面,未能有效建立相应的协同与交流机制。三是课程思政建设标准与评价机制不完善。目前,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尚未形成,没有统一的课程思政建设标准,这就容易造成在经济学专业各课程中思政元素融入重复或思政元素挖掘不系统、不充分。此外,由于经济学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选修课以及专业实践课与思政元素融入的侧重点不同,容易造成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性不够。目前各高校尚未建立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机制,这将直接影响到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热情与意愿,也将影响到课程思政建设能否有效进行。
新文科建设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这是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重要指引。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具有重大意义,经济学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经济学复合型人才,为建成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的经济学人才基础。将思政教育与经济学专业课程教育有机结合,融入日常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以隐性思政和显性思政两种方式,有助于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新格局[8]。为此,结合经济学专业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
按照新文科建设提出的坚持尊重规律、立足国情、守正创新、分类推进的发展之路,强化顶层设计,增强育德意识培养,明确育人方向和目标。育人包括传授专业知识和培育正确的价值观两个方面,培育具有良好专业素养和优秀品德的人才是育人的目标,育人的方向之一是要推动课程思政的全面展开。新文科建设提出“勘探、采掘、冶炼、加工”的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模式,要结合经济学的学科特点,深化经济学专业知识教育与家国情怀培养相融合,围绕立德树人,在“三全育人”的思想理念下,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向法学、社会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结合发展,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经验融入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课程专题、教学案例、社会实践等多形式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的人才,实现思想、价值、专业素养等培养目标的协同发展。
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协同发展是关键,而课程思政是为打破思政课程的“孤岛困境”而做出的重大改革[9]。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围绕新文科提出的强化价值引领和问题导向,注重解决教学过程中所面对的实际问题,塑造和引导学生的价值观。课程思政建设要把握顶层设计的正确性,系统细致设置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推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经济学课程在教学阶段目标定位的互动;要将正确的思想、价值培养纳入经济学专业授课计划,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创新能力、人文精神等思政元素贯穿整个经济学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以及专业实践课,明确思政元素在课程中的作用;要建立经济学课程与思政要求的关系脉络,将思政要求落实到具体每一门课程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同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和实践进课堂,注重经济学专业教材选用与编写;注重教材的思想性,深度挖掘素材;注重新文科跨学科知识融合,拓展经济学课程思政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课程思政的主体之一是教师,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密切相关。只有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才能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因此,需要强化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注重交叉学科培训与交流,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水平;在经济学专业教师中定期开展课程思政能力与内容培训,贯穿于师资培训全过程;支持教师充分挖掘思政元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内容,定期交流与完善。同时,充分结合高校经济学专业的办学特色与优势,根据专业课程教师教学特点与实际,分类推进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例如,思政专任教师要做好思政类课程的教学研究,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军事与体育课程专任教师要做好国防意识、锻炼体魄、增强意志的培育;经济学专业课程专任教师要始终把课程思政融入经济学理论教学中,实践课程注重理论知识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相结合。此外,教师应注重通过“学习强国”“高校课程思政讲座”等形式进行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需要完善体制机制。一是建立有效的领导决策机制。发挥党组织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明确立德树人动力机制,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推动课程体系“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二是建立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互补机制。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10],在尊重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上,加强思政元素的融入,推动专业课老师与思政课专业、理工农医等专业老师的交流和学习,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思政建设的开展,建立思政课程教师、课程思政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以及理工科专业教师之间的信息、资源的互通渠道,完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互补机制。三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评价机制应考虑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过程的及时性、评价内容的综合性,推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反馈和总结、教学结束后的成果检验等建设,注重过程考核,探索全面、合理评价课程思政建设育才育德质量量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