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传彬
(江西省水利厅,江西 南昌 330009)
水利现代化是水利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战略部署,擘画了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宏伟蓝图。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江西水利工作要牢牢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和重大任务,科学谋划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的新目标、新任务和新举措,全面开启水利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数据显示,江西省有水库10 819座,数量仅次于湖南,居全国第二位。其中大型水库30座、中型水库263座;流域面积50km2以上的河流967条,流域面积100km2以上的河流490条;常年水面面积大于1km2的湖泊86个;堤防总长度1.3万km;过闸流量1m3/s及以上水闸11 321座;建成水电站3 870座,装机容量444万kW。
“十三五”期间,江西省水利改革发展步伐加快,构建了较为完善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和生态安全保护体系。全省累计落实投资1 147亿元,比“十二五”增长29%,建成峡江、浯溪口等一批重大水利枢纽,整治堤长4 380km,防洪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取得抗击2020年鄱阳湖流域超历史大洪水重大胜利,最大程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开展生态鄱阳湖流域建设十大行动,率先全面推行河长制,积极实行湖长制,基本解决影响河湖健康突出问题,实现了带着Ⅳ类及以上水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人口1 086万人,全面解决280余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91%,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666万hm2(130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7.333万hm2(410万亩);积极推行水资源总量消耗与用水强度“双控”行动,组织开展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全面落实,用水总量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260亿m3以内,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均达到国家考核要求;理清水利工程管理事项、明确管理标准、规范管理程序、科学定员定岗、建立激励机制、严格考核评价,“六步法”管理取得良好成效,星罗棋布的水利工程成为美丽乡村靓丽风景线。
对标江西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要求,全面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江西省水利现代化仍存在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
(1)防洪减灾体系存在突出短板,应对超标准洪水能力不足。流域控制性枢纽工程少,水库调控江河洪水的能力不足;尚有2000多座病险水库加固不彻底;江河堤防达标率不足60%,部分长江干堤、鄱阳湖重点圩堤未达到规划标准;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滞后,单退圩堤运用管理有待优化提升,相关制度不配套。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区域工程性缺水问题依然突出。水资源配置能力需进一步优化提升,骨干水源工程不足,水库径流调节能力较低;城乡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区域工程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矛盾日益凸显;城乡供水一体化水平不高,部分农村小型供水工程供水保证率、水质达标率不高,与乡村振兴要求差距大;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13,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大中型灌区亟需现代化改造。
(3)水生态环境质量仍不稳固,维护美丽健康河湖任务依然艰巨。局部河湖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侵占河湖水域现象时有发生,乱占乱建、乱排乱倒、乱采乱挖等现象未得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问题仍较突出,全省尚有水土流失面积2.4万km2,占全省面积的14.5%;农村水电站缺少生态流量泄放设施,存在减脱水河段。
(4)管理能力和水平不高,涉水事务监管薄弱环节有待加强。水资源管理手段还不完善,水资源计量、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待提升;部分基层水利工程管理主体、管理人员、管理经费不落实,工程运行监测设施缺失,水利工程维养管护亟待加强。
(5)改革创新活力不强,深化改革任务任重道远。河湖管理机制不健全,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监管薄弱,对水安全保障带来严峻挑战;水价形成机制不完善,水价水平总体偏低,难以充分发挥节水激励与约束作用;水权制度不完善,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心系治水工作,2014年就保障国家水安全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对推进治水兴水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近年来又先后赴长江、黄河、淮河、南水北调东线等地考察,就治水兴水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论述,科学回答了“节水 治水 管水兴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治水领域的具体体现,为新发展阶段的水利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为江西水利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精准地落实具体举措,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江西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问题不同程度存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供给能力、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能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能力不平衡不充分情况客观存在。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科学谋划和扎实推进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水利建设、管理和改革各项工作,进一步完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科学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体系、民生水利保障体系、水利管理和科学发展制度体系,着力解决好水利事业发展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水利事业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坚持系统观念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要求。他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治水要统筹自然生态的各个要素,要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统筹治水和治山、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等。落实系统治理理念,要准确把握自然生态要素之间的共生关系,通过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系统治理,补齐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工程短板。同时,要通过制度、法律以及科学的管理方法等,在治山、治林、治田、治草过程中,遵循水元素的自然属性,落实治水要求,促进生态系统各要素和谐共生。此外,要加强区域、部门协同合作,按照“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要求,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区域、部门协同合作机制,以系统思维和全局高度打破区域、部门分割的局限,实施流域综合治理、管理,达到五指同时发力的良好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强调,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水是生态之基,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以水生态文明建设统领江西水利改革发展,充分发挥水优势、治理水问题,持之以恒推进水土治理。要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推进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积极开展水生态修复,全面提升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人水和谐的水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水利是基本的公共产品,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水资源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生活品质、生产发展息息相关。水利现代化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水的需求已从“有没有”转向了“好不好”,加快打造一批民心工程、平安工程、精品工程,进一步提升水资源供给的保障标准、保障能力、保障质量,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加强水利行业监管,精准施策,形成覆盖各领域、各层级的水利监管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水安全基础。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擘画了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大势,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开启新时代水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深度融合平安中国、幸福中国、健康中国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正确认识治水主要矛盾变化,继续高举生态文明大旗,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为发展主线,以新时代水生态文明建设统领水利改革发展,加快建设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江河湖泊保护监管体系,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是实施防洪安全工程。以长江干流江西段、鄱阳湖为重点,积极谋划推进“鄱湖安澜 百姓安居”专项工程,提高应对超标洪水能力;以南昌、九江等重要城市为重点,开展城市易涝区整治,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以鄱阳湖、五河下游尾闾为重点,实施重点涝区的排涝设施改造和建设,逐步提高重点地区除涝能力和排涝标准。二是实施供水安全工程。加快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建成四方井、花桥、井山等一批大中型水库,提高水资源统筹调配水平。加快建设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增强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实施赣抚平原等大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开展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推动节水型、生态型、民生型、智慧型灌区建设。三是实施生态安全工程。大力推进生态鄱阳湖流域建设、“五河两岸一湖一江”全流域治理和鄱阳湖水利枢纽,实施赣抚尾闾综合整治、抚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吉安百里赣江风光带、景德镇百里昌江风光带等项目,构建绿色生态滨水空间,打造“水美、岸美、产业美”最美岸线。四是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建立健全工程长效运行管护机制。开展洪患村镇河流综合治理,推动千亩圩堤加固整治,加大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力度,不断完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保障农村地区防洪安全。实施遗留和新出险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有序推进小型引、调、提工程和抗旱应急水源建设,提高农业抗旱能力。开展水生态文明村自主创建,实施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有序开展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系连通整治等。
一是强化水资源领域监管。严格实行区域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建立超用水总量区域限批制度。严格用水全过程管理,严格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加强对重点用户、特殊用水行业用户的监督管理。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方案,扎实开展重点领域节水,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高耗水行业节水增效、城镇节水降损。开展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推动合同节水管理,创建一批节水型灌区、节水农业示范区、节水标杆企业和节水标杆园区。二是强化河湖领域监管。严格河湖水域及岸线管理,依法划定河湖管理保护范围,实行涉河湖行为全过程监管。探索建设项目占用水域岸线补偿制度,严格限制建设项目占用水域。持续开展“清河行动”、河湖“清四乱”、非法侵占水域岸线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强河道采砂管理,严厉打击涉河湖违法违规行为。三是强化水土保持领域监管。实施人为水土流失卫星遥感监管,全面实行清单管理,依法依规查处生产建设项目违法违规行为。规范生产建设项目监督管理,加强对在建风力发电、公路等项目现场检查,加大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核查力度,依法惩处造成严重人为水土流失的违法行为。建立健全水土保持诚信和信用评价制度,纳入水利建设监管服务平台,实行联合惩戒。四是强化水利建设领域监管。严格水利建设市场主体资质资格审查审批,把好市场准入关。完善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实行信用信息社会监督,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积极开展专项整治,维护水利建设市场秩序。
一是优化水利工程管理。推进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与保护范围划定,保护水利工程设施安全。健全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常态机制,巩固升级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成果,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长效运行。二是优化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完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进一步健全水旱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完善水资源监测系统建设,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和区域限批制度。加快水土保持监测系统建设,提升水土保持监测站网自动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优化对河湖水域岸线、各类水利工程、水生态环境等涉水信息动态监测,全面提升水利工程管理的精细化、标准化、信息化能力和水平。三是优化智慧水利建设。持续完善“江西水利云”和两张网,统筹整合各类水利信息,完善江西水利“一张图”,建设江西智慧水利综合管理平台。围绕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构建水利智能应用,全面提升水利业务的精细管理、预测预报、分析评价与决策支持的能力。推进鄱阳湖智慧水利无人机迅捷组网遥感系统建设。四是优化科技平台建设。提升“四大科研基地”效能,做实做强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加强水利职业学院校园基础能力建设,推动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建立鄱阳湖流域水资源管理创新示范区,积极开展鄱阳湖流域水资源管理创新研究。围绕生态鄱阳湖流域建设和现代治水体制机制等领域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加强水利科技成果推广普及与推广示范,全面提高水利科技含量。
一是提升法治保障能力。进一步推进水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构建更为系统完备的水法规制度体系。认真办理行政复议案件,依法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推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强化水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充实基层水行政执法力量,大力推进水政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提升综合督查能力。健全水利综合督查体系,推进行业化、常态化、规范化、法治化、现代化监管。强化督查考核、落实主体问责、紧盯问题整改,切实提高监督效果。加快督查信息平台的推广应用,畅通社会监督渠道。三是提升改革创新能力。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水利工程管护模式,积极推行政府购买服务、“以大带小”等管护模式,实行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管理。加快水权水市场改革,推进水权交易制度体系构建,积极开展水权交易对象调研摸底,鼓励市县先行先试。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聚焦工程管护机制、水价形成机制、精准补贴机制、节水激励机制,确保改革成效。四是提升水文化影响力。深入开展河流文化内涵研究,推动优秀传统水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水情教育基地、水利风景区、水利遗产等为依托,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水文化品牌,推动水利工程与水文化的融合发展,打造更有文化内涵的水利风景和幸福河湖。开展水文化遗产调查研究,加强水利遗产保护与开发,传播好水文化,讲好水利故事,宣传水利人物,弘扬新时代水利精神,增强行业凝聚力,提高江西水利行业文化软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南方红壤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通过现场验收
根据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和项目主持单位华中农业大学的项目管理要求,2021年5月25~27日,华中农业大学组织专家在江西省赣县区和宁都县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南方红壤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017YFC0505400)任务书中规定的“示范推广”考核指标进行现场验收。
验收会邀请了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参会单位有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等,我院谢颂华副院长率相关课题骨干参加了验收会。
验收专家组在听取课题承担单位汇报的基础上,审阅了课题提供的现场验收技术材料,现场查看了赣县区金钩形崩岗群和宁都县固厚乡小洋小流域的生态防护型和高效开发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的示范现场,经过质询评议,认为整个项目和省水科院承担的核心示范区任务均按期高质量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考核指标,一致同意通过现场验收,并对课题后续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院完成的课题成果得到了项目负责人华中农业大学史志华教授的充分肯定,他对课题组的努力表示感谢,强调目前项目已进入收官阶段,各课题间应加强紧密合作,总结提炼相关成果,为项目总体验收提供保障。
“南方红壤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是我院作为课题承担单位的第一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此次核心示范区的顺利验收,为我院承担国家级项目的现场验收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项目整体验收奠定了良好基础,推动了我院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的提升。
(http://www.jxsks.com/cms/view.do?id=1008215&orderby=content_datetime&order=ASC&typeid=41,2021-06-03,江西省水利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 段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