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宁绍平原水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

2021-04-02 07:48苏阿兰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平原水利文化遗产

房 利,苏阿兰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水文化是指人类或者是某一个人类的群体,以水为基础所产生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相应的思想观念,应该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方面。[1]因此,水文化遗产是历史时期人类对水的利用、认知所留下的文化遗存,以工程、文物、知识技术体系、水的宗教、文化活动等形态而存在,主要包括古代水利工程、水利文物、水文化建筑、遗址(或遗迹)等,[2]其涵盖物质形态水文化遗产、制度形态水文化遗产和精神形态水文化遗产3个层面。[3]宁绍平原河流众多,河网密布,阡陌纵横,水系发达。数千年的治水、用水、亲水、乐水等实践活动为这一地区遗留了数目众多、种类丰富的水文化遗产,如浙东运河、大禹陵、三江闸、它山堰等。当今生态文明理念主要指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的生态观和以绿色为导向的新发展观。那么,新时代,如何让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符合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念是宁绍地区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在考察宁绍平原水文化遗产资源概况、特点和保护开发现状的基础上,着重从生态文明的角度阐述该地区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推动我国水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工作的开展。

1 宁绍平原水系变迁

宁绍平原是钱塘江和杭州湾南岸的一片东西向的狭长海岸平原,由钱塘江、曹娥江、姚江、奉化江、甬江等河流冲积而成,主要包括绍兴平原(旧绍兴府萧山县、山阴县、会稽县、上虞县)、三北平原(旧绍兴府的余姚县、旧宁波府的慈溪县和镇海县这三个县的北部)、三江平原(姚江、奉化江、甬江流域),是著名的水网地带。宁绍平原最有代表性的文化是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其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房屋”的遗迹和人工栽培的稻谷,这充分说明遗址附近水源丰富。

作为我国著名的水网区域,宁绍平原的河网水系环境是在自然和社会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整个平原的地形特点是由南向北呈现出山地—平原—海洋的台阶式格局。上述地理环境一方面便于降水在南部山区中汇集,并通过河流汇入北部的杭州湾中,另一方面其受海侵的影响极大,海侵极盛之时,海水直拍南部山麓,而当海水退去,南部曲折的山麓被泥沙封积形成泻湖,并最终在平原上演变为一系列淡水湖泊。[4]纵观宁绍平原河网水系变迁史,该区域河网水系变迁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地—水关系之间的动态变化。基于人地关系的改变,其大致经历了自然水环境中的平原小规模水利开发、湖泊水利主导下河网水系的构建以及河网水系主导下的平原水系格局的形成等阶段。[4]自春秋战国以来,人类和水系之间这种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关系造就了今天宁绍平原极为丰富宝贵的水文化遗产资源。

2 宁绍平原水文化遗产资源

历史时期,随着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变化,宁绍平原河流湖泊经过消长兴废,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水系格局,成为我国著名的水网平原之一,水文化遗产资源相对丰富。

2.1 宁绍平原水文化遗产资源概况

几个世纪以来,宁绍平原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积淀出类型多样的水文化遗产资源。下面从三个层面了解一下该区域的水文化遗产资源概况。

就物质性水文化遗产而言,宁绍平原内与水资源相关的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等都属于水文化遗产的范畴。区域内一些比较重要的且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代水利工程、人工水道、桥涵码头、水利碑刻、水神实物、水利文献、文书档案以及与水利相关的民俗仪式等都属于此种类型水文化遗产。大型古代水利工程遗址主要有东汉会稽太守马臻修筑的大型灌溉工程鉴湖、西晋时期的山阴运河、浙东海塘、元代永丰库遗址、唐代的它山堰等;桥梁堰闸码头主要有八字桥、纤道桥、太平桥、镜水桥、画桥、系锦桥、淞浦闸、三江闸、宋代渔浦门码头遗址等;还有一些水利建筑,如浙东沿海灯塔、马太守庙、三山遗址、大禹陵等;此外,一些古代水利文献也是水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如《闸务全书》《塘闸汇记》《经野规略》《麻溪改坝为桥始末记》《上虞塘工纪略》《上虞县五乡水利本末》《上虞塘工纪要》《上虞五乡水利纪实》《咸丰元年起捐修柴土塘并石塘各工案》《四明它山水利备览》等。

除了丰富的物质水文化遗产外,宁绍平原先民在用水、治水、善水的过程中,还积累了丰厚的以水为载体的制度水文化和精神水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制度文化遗产而言,与水利相关的水利法规、风俗习惯、祭祀信仰等属于水文化遗产。例如:大禹祭典、渔民开洋和谢洋节、象山晒盐技艺等。其中,大禹祭典是典型的绍兴水文化遗产,该项祭祀风俗主要是缅怀大禹治水的精神,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据文献记载:尧舜年代,洪水泛滥,人民深受其害,禹奉命治水;八年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艰辛,终于治平洪水;继而大会诸侯于会稽,计功行赏。禹死后葬于会稽山,后人每年春秋祭禹,绍兴成为人们祭祀和瞻仰大禹的圣地。我们从大禹祭祀中可以感受到“献身、负责、求实、创新”的治水精神。另外,因水而兴起的绍兴三江口水灯节、曹娥庙会等水民俗,亦是绍兴的历史水文化遗产之一。就精神水文化遗产而言,以水为载体的神话传说、诗词歌赋、音乐戏曲等都是水文化遗产。如神话传说有曹娥投江寻父的故事、镇海口海防历史故事、浦阳江上西施“沉鱼”的传说等;音乐戏曲有澥浦船鼓、奉化布龙等。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在《初至绍兴》写到“闻说山阴县,今来始一过。船方革履小,士比鲫鱼多。聚集山如市,交光水似罗。家家开老酒,只少唱吴歌。”描绘了绍兴的水乡特色,从中可以体会到当地深厚的水文化底蕴。

2.2 宁绍平原水文化遗产资源特点

经过千百年的奋斗和开拓,宁绍平原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孕育了与水相融共生、人水和谐共处的水文明,留下了人文内涵丰富、文化形态多样和地域特色鲜明的水文化遗产资源。

2.2.1 人文内涵丰富

宁绍平原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越国境地,为越文化的诞生地和发祥地,是吴越文化、江浙民系的摇篮,开发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宁绍平原先民们择水而居,早期先民在防御水患和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治水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水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历史久远、内涵丰富。在漫长的治水历史中,7 000年前的河姆渡人创造了河姆渡文化,它是典型的水文化遗产。河姆渡文化遗址,表明其早在7 000年前就开始栽培了水稻和使用独木舟。另外,考古学家还挖掘出我国史前时期的水井和数量众多的干栏式建筑。在这片因水而兴的土地上,众多的水文化资源都具有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特点,例如鉴湖,作为东汉时期修建的长江以南最古老的大型蓄水灌溉工程,它历史久远,承载着几千年宁绍平原先民们的治水记忆。

2.2.2 文化形态多样

纵观宁绍平原的水文化资源,文化形态多样是其一大特点。宁绍平原河道纵横、江河密布,自古以来就是与水共生的江南水乡区域,境内拥有江、河、湖、海、溪、潭、桥、闸、坝、砌、浦等各种水利形态,由此造就了多样的水文化资源格局。水文化遗产主要包括物质水文化形态、制度水文化形态和精神水文化形态。在宁绍平原这3种形态的水文化资源数量都非常丰富,多样性突出。物质水文化资源的核心代表是古水利工程,宁绍平原的水利工程众多,如鉴湖、浙东运河以及密如棋布的闸坝桥梁等工程等;制度水文化资源主要以水利文献、祭祀民俗等为代表,如绍兴的大禹祭祀、象山县的渔民开洋和谢洋节等;精神水文化形态主要以神话传说、诗词歌赋等形式存在,如慈溪地名典故等。

2.2.3 地域特色鲜明

宁绍平原水网密布,无论是城市还是村镇都是依水而建、因水而兴、人水相依。得天独厚的水环境优势造就了宁绍平原的江南水乡特色,因此,其水文化资源具有特色鲜明的水域特征。对于宁绍水乡来说,船和桥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这里船和桥文化历史悠久,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化资源。目前在宁波已发现了唐、宋、明、清共5艘古船,包括龙舟、货船、战船三种,其数量、种类之多,在全国罕见,[5]在唐代和宋代,这里曾经是著名官营造船厂“明州船厂”所在地。宁波城内古桥众多,也是其一大特色。据南宋宝庆年间统计,宁波城内四厢的桥梁就多达120座,到民国1928年道路改造前,桥梁更是多达227座。即使到1990年宁波老城区的街、路、巷、弄名称中,以桥名命名的也有70条,占总数的13.18%,可见桥梁众多。[5]

3 宁绍平原水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水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和开发越来越受到官方、民间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宁绍平原作为水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的江南水乡,近年来在保护和开发方面走在前列,但新时代水文化资源保护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变化,一些保护和开发理念、措施已不能适应新情况、新变化,如何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充分按照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对水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保护开发,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3.1 新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

自春秋以来,几千年人水关系的实践活动使宁绍平原成为以水为乐、因水而兴的水上乐都,富有厚重历史气息的水文化遗产更为区域注入了灵魂之气。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的发展,宁绍平原也在发展中付出了水环境恶化、水文化遭到破坏的代价。20世纪以来,人们开始理性思考经济发展中的人水关系,意识到水文化资源的重要性。2013年宁绍平原地区抓住“五水共治”的契机,积极作为,开始修缮水环境,整顿水文化遗产,水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理念得到初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近年来,宁绍平原水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理念得到初步贯彻,但距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水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应该落实新发展理念,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中提高水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和开发力度。

3.2 水文化资源缺乏整体规划

当前,宁绍平原地区开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突破以水论水的传统思想束缚,不断推进文化开发战略,一些水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开发,部分现有的水利工程得以修缮和维护,如绍兴市对鉴湖环境进行清理和疏浚,开发成绍兴市比较有特色的水上公园;宁波市的河姆渡遗址、东钱湖等地得以开发,建成旅游风景区。但宁绍平原水文化资源开发缺乏整体规划意识,都是典型的单元水文化资源建设思路,没有形成全域开发规模效应,不能达到人、水、城镇和谐一体的意境,离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尚远。

3.3 “江南水乡”知名度有待提高

宁波和绍兴都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自古就有“水城”的称谓,区域内江河相连,河网密布,阡陌纵横,水巷、闸坝、桥梁码头等水利工程镶嵌其间,历来被文人墨客称为“江南水都”。“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宁绍平原的水文化资源也十分丰富和璀璨,但是水文化旅游国际知名度却相对不高,“江南水都”的世界品牌效应没有得到体现,这和宁绍平原内的水文化资源数量和内涵品味极其不相称。

4 宁绍平原水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开发思路与对策建议

当前中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同时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大规模城市建设虽然使许多文物破土而出并得以保护,但许多饱含极丰富历史信息的、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层被永远破坏了。快速城市化进程是一把双刃剑,推进城乡建设的同时也在加速文化遗存的破坏[6]。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因此,在当今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背景下,新时代水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要符合生态理念,不仅要发挥水文化的历史作用,而且要成为生态、文化、经济效应的综合体。

4.1 贯彻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生态优先,走可持续发展路线

水文化作为人水关系的表现形式,在人类社会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在维持人与水环境之间的良性关系方面。水文化不仅是人类保护水环境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享受水的高级形式[7]。对于人类来说,水文化遗产不仅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见证,而且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因此,保护和发展水文化是贯彻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城市品牌和建设美丽乡村的内在需要,也是促进水利事业的必然选择。

4.1.1 注重顶层设计,科学编制规划

要做好宁绍平原水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发展工作,必须要注重“顶层设计”,科学编制保护和开发规划。近年来,宁绍平原地区也针对文化旅游资源和名城名镇的保护,专门进行了规划方案。早在2009年绍兴市就编制了《大运河(绍兴段)遗产保护规划》,宁波市在2013年公布了《宁波市大运河遗产保护办法》,宁绍平原地区都对境内的运河通过规划进行保护和开发,有力促进了浙东运河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2016年绍兴市和宁波市相继公布了《“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推进水生态格局建设。宁绍地区的水利和文化顶层规划都是从单个地区利益出发制定政策,没有从战略高度上系统地阐述整个宁绍平原水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问题;没有专门出台《宁绍平原水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对宁绍整个区域水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因此,应该结合宁绍平原区域实际,从整体性视角制定中长期《水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明确水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任务,确定建设的具体措施和路径,确保区域内水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目标的落实。

4.1.2 健全管理机制,强化法制引领

宁绍平原地区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水文化地域,虽然城镇不同,但无论是地理环境上还是文化脉络上都共同拥有相似基因。要实现宁绍平原水文化遗产资源整体和系统性规划和开发,落实生态水利目标,必须要加强各地交流、协作和区域联动。首先明确领导协调机构,成立浙江省级水利部门牵头的“宁绍平原水文化协调机构”,这样便于对区域内的水文化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和管理;其次成立管理机构,宁绍平原成立由各地水利、文化部门和生态环境等部门参与的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执行水文化保护和开发工作;最后强化法制引领作用,水文化保护和开发涉及到方方面面利益,必须根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法规制度,加强监管力度。无论是在工程修缮还是后期环境整治和保护方面,我们都要强化法制引领作用,加强生态监管和制度执行,使宁绍平原的水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达到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

4.1.3 保护和开发并重,走可持续发展

在开发水文化遗产时,经常出现破坏文物的现象,有些地区不尊重自然,违背生态环境,强行开发自然景观,打造人造景观,破坏了历史文化古迹,不仅造成生态破坏而且没有达到开发效果。因此,我们在开发水文化遗产过程中,“要把水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统一起来,防止只开发利用而不保护,造成水文化遗产被破坏的现象”。[8]在处理水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二者关系时,应该坚持保护和开发并举,执行“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对水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开发:一是建专门的水文化博物馆对水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对一些历史价值较高、易遗失和破坏的水文化遗物要在博物馆里进行原貌保存,如散落民间的水利碑刻、水利文献等。一些水利民俗、水利工程、治水人物等都可以在博物馆里展示,对现存仍发挥作用的水利工程,我们要在维持原貌的基础上进行生态修缮,发挥其价值,如各种桥梁、闸坝工程等;对于民俗类文化更需要传承创新,以便服务社会,在宁绍平原修建的浙东运河博物馆就是典型的例子。二是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进行旅游开发。水文化资源的水利景观、传统的农耕文化、独具特色的水利文化遗物等都对游客有强烈吸引力,另外,宁绍平原江河水系几乎都镶嵌在乡村之间,其水文化资源散落乡村沿线,因此,可以对其进行旅游开发,对水文化资源进行修缮整治,以适应美丽乡村环境建设的需要。

4.2 融入文化元素,挖掘人文内涵,提升文化品位

传统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的灵魂,它是古代先人智慧的结晶,承载着区域发展的历史,也是城市独具特色的文化基因。因此,我们在保护和开发水文化遗产时必须要融入地方文化元素,深挖人文内涵,提升地区的文化价值品味。

4.2.1 开展全面调研,完善档案资料

宁绍平原文化遗产数量众多,许多遗产都流落于民间,而且人们对水文化遗产的认识还停留在孤立的文物、建筑、遗址、风俗之上,这种现状不利于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因此,需尽快启动宁绍平原水文化遗产摸底和调研工作,全面地记录水文化遗产数量、分布情况、重要数据和现存状况,对散落民间的遗物要进行修缮、保存和归类,建立一套体系化的水文化遗产保护档案资料库。这样,根据调研情况,可以对水文化遗产按照物质形态、制度形态和精神形态进行归类,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保护和利用。

4.2.2 深挖人文内涵,凝练精神价值

水文化遗产承载着地区发展的精神价值。数千年来,宁绍平原先人们在与水和自然的互动过程中,留下了独具一格的水文化精神遗产,它不仅包含了宁绍平原独特的地域特征,而且凝聚了先人们的精神力量,体现了古人开拓进取的治水精神和价值追求。如相继几千年的大禹祭典活动,实质是大禹治水精神的弘扬,是发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举措。大禹治水精神的核心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是人类献身、求实、创新精神的价值升华,其祭典的制度和礼仪,无不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信息。

4.2.3 丰富文化内涵,讲好水文化故事

宁绍平原之所以被称为“江南水乡”,正是因为其水文化历史悠久,价值高,内涵丰富。因此,我们应对水文化遗产进行追根溯源,充分挖掘水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关联,展示新时代治水思想、当地人文精神和自然禀赋,丰富水文化内涵,讲好当代水文化故事。如浙江沿海灯塔,它建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一部分灯塔为西方人出资建造,另一部分则为中国航海人士所建,至今仍在为宁波舟山港承担航标任务。浙东沿海灯塔是中国沿海开埠通商和近现代海事科技发展历史的见证,体现了我国航海人勇立潮头的奋斗拼搏精神。

4.3 整合社会资源,强化社会分工,打造文旅融合品牌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国家之间、城市之间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9]因此,宁绍平原水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除了顶层设计外,要以整合社会资源为基础,强化社会分工协作,共同打造文旅特色品牌。

4.3.1 加强水文化研究,推进宣传平台建设。

水文化研究是水文化保护和开发的重要工作之一。当前进行水文化研究只有水利部门在做,而文化旅游部门很少对水文化进行单独研究,这不利于水文化资源拓展和宣传。宁绍平原地区不仅要在各地区各部门进行水文化研究,而且要进行跨区域合作,共同研究,如绍兴、宁波相关部门进行区域合作研究。另外还要与全国各领域部门进行合作,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传承和创新水文化价值,如可以和水利部等国家相关部门进行合作研究,共同打造“宁绍平原水文化研究中心”。除此之外,我们要积极推进水文化宣传平台的建设,对水文化遗产宣传推广。宁波和绍兴都有各自的水文化刊物,也出版了相关专著,但力度不强,没有在全国推广开来。我们要充分利用自媒体和国家级综合报刊,推动宁绍平原水文化资源建设,开展全国性的水文化活动,打造宁绍地区的水文化品牌。

4.3.2 文旅融合,开发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是展示城市形象重要窗口和平台。城市的人文景观能够唤起人们对城市历史岁月的追忆,其特色在于独有的文化元素。宁绍平原“江南水城”形象的重要体现就是源于水文化的独特性。因此,要展示水城形象的特色,必须依靠水文化景观支撑城市的文化底蕴。我们要把水文化与旅游融合,打造与城市、乡村环境和谐统一水文化景观,创造水文化旅游经济价值。通过对一些荒废的水文化遗址,如古庙、古堰、古井等加以保护并复原旧貌,使之成为镶嵌在城市乡镇间的水文化人文景观;对一些水文化的诗词歌赋和水利文献典籍的词句应加以活化利用,通过广告牌匾的形式进行展示;对具有特色的街道和村庄要还原历史真实的水文化场景,打造生态水利文化景观。

5 结 语

宁绍平原丰富的水文化遗产资源凝聚成江南水乡独特的灵魂,深深扎根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中,影响着宁绍平原人的思想和生活。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因此,宁绍平原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要在坚持生态文明观的前提下,不断进行传承和创新,与地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打造特色鲜明、自然和谐、文化底蕴深厚的江南水乡旅游品牌。

猜你喜欢
平原水利文化遗产
那一片平原
江淮平原第一关——古云梯关探秘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平原的草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浪起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