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津南区妇女儿童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天津 300350)
内容提要: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严重危害女性健康,乳腺癌早期的时候常常会在乳腺部摸到肿块,如果能够早期对乳腺肿块进行良恶性的鉴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患者早发现,早治疗,进而降低死亡率。超声影像技术是诊断乳腺癌的常用手段,几年来,随着超声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乳腺癌的检出率不断提高,给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非常多的帮助。本文将对超声在诊断乳腺癌方面的临床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于帮助更好地进行乳腺癌的诊断。
在当今社会,乳腺癌已经成为了一个全世界的难题,据统计,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根据目前的情况进行估计,到2021年,可能全球每10万女性中,就有85例是乳腺癌患者[1]。乳腺癌已经成为了危害女性生命安全的一大毒瘤。对于乳腺癌这个疾病,早诊早治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早期就对乳腺癌的患者进行确诊,有助于及时开展相应的治疗,帮助乳腺癌患者改善疾病预后,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2]。而超声技术具有便捷、直观、准确性高、可重复操作的优点,对于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3]。而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在诊断乳腺癌肿块良恶性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超声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进展进行综述,希望为临床诊断乳腺癌提供更多的参考价值。
该方法是检查乳腺疾病最基础的方法,通过超声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乳腺内存在的病灶,且可以反应乳腺病灶的大小、位置、形状等信息,还可以帮助医生发现病灶内有无钙化灶存在等[4]。典型的乳腺癌超声检查表现通常有以下几点:边缘不清、形态不规则、非平行生长、内部回声不均匀、在肿块内部可见微小钙化等[5]。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乳腺癌都会有上述这些典型的超声表现,一些较小的乳腺癌和早期的乳腺癌,很少出现后方回声衰减的影像学表现,因此使用超声检查很容易导致漏诊的出现[6]。但是超声对于淋巴结检查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可以较好地显示出淋巴结的结构与形态,倘若乳腺癌的患者出现了淋巴结转移,在超声上可见淋巴结皮髓质分界不清、皮质厚度改变、纵横比改变等表现[7]。
彩色多普勒成像技术,是指将血流信息经过相关的处理后,用彩色图像的形式对检测对象体内的血流情况加以体现,通过彩色多普勒可以更加直观的帮助临床医生了解血流的性质以及血管的分布情况等[8]。由于肿瘤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研究已经证明,肿瘤内的血管生成是受到多种活性物质共同调控所致,其中起到主要作用的就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9]。通常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当中,按照不同的等级来对血流情况进行标记,从0级到Ⅲ级分别为:没有血流信号、少许血流信号、血流信号介于Ⅰ级和Ⅲ级之间和丰富血流信号。乳腺癌病灶内血管走向无规律可循、血供非常丰富,随着病灶的逐步发展,肿瘤内部的血管也会越来越多[10]。而彩色多普勒对血流情况的高灵敏性,可以大大提高乳腺癌的检出率,但是彩色多普勒也不是万能的,它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当血管直径小于0.2mm,彩色多普勒是无法显示出来的[11]。
上文中已经说明,彩色多普勒可以明确反映出病灶内的血流情况,但是彩色多普勒也是有缺陷的,对于细微血管和低流量的血流是无法检测出来的,这种情况可以用高频超声造影加以解决[12]。高频超声造影能够显示病灶内部的微血管分布以及血流的实时变化情况,让医生能够通过观察脏器以及肿瘤内部的血液实时关注情况,来帮助判断肿瘤的良恶性[13],需要注意的是,高频超声造影是需要借助造影剂来完成的。大量研究表明,恶性肿瘤在高频超声造影成像下可以发现,肿瘤边缘部位呈现模糊不清的毛刺状突起,逐渐向中心过度,出现不均匀性填充;而对于良性肿瘤的患者来说,结果恰恰相反,造影剂填充非常均匀,且边缘也非常清晰、光滑[14]。有临床研究发现,乳腺癌病灶的大小与增强方式息息相关,非常典型的恶性肿瘤增强方式通常在直径较大,2cm以上的乳腺癌患者的病灶中出现,而直径不足2cm的乳腺癌增强方式与良性肿块非常相似,临床研究证实,超声造影对于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的敏感性尚可,敏感性可达到93%。目前常用超声造影来评价新辅助化疗效果,高频超声造影与彩色多普勒相比,可以更好地显示血管情况。除此之外,高频超色造影还可以用来判断是否出现淋巴结转移,如果淋巴结强化均匀,则可以表明无淋巴结转移,反之,则需要警惕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15]。虽然超声造影对于乳腺癌良恶性鉴别效果非常好,但是由于目前临床上并没有规范的区分良恶性的一套标准,且还需要静脉注射造影剂才能够进行成像分析,因此该方式还没有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超声萤火虫技术是近年来应用比较广泛的技术之一,所谓的萤火虫技术,就是指通过强化病灶与周围组织的信号强度,使得病灶和周围组织之前出现回声差异,图像呈现出“萤火虫”表现。该技术可以检测出直径不足1mm的非常微小的钙化,对于微小钙化灶的识别性非常强,而微小钙化灶是无明显肿块的特征性表现之一,因此超声萤火虫技术便成为了乳腺癌检测的重要检查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乳腺癌的检出率。临床研究表明,良性病灶呈现星点状分布,亮度较弱;而恶性病灶则呈现簇状分布,且亮度较强[16],这可能与良性病灶内钙化较少,恶性病灶中微钙化较多有关。萤火虫诊断乳腺癌的特异性可以高达80.0%。有学者对萤火虫技术和高频超声技术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萤火虫技术对于微钙化的检出率要远远高于高频超声技术,但是对于粗大钙化的检出率却逊色于高频超声技术,因此在临床检查中,需要将萤火虫技术与高频超声技术相结合用于乳腺癌的诊断,帮助临床减少误诊和漏诊情况。
超微血管成像,是一种检测微小血管的新兴多普勒成像技术,与高频超声造影不同的是,该检查方法无需使用造影剂。该技术又被称为魔镜成像技术。超微血管成像技术,能够清晰地显示病灶内部的血流灌注信息,可以弥补彩色多普勒技术的不足,帮助临床上更好地对病变的良恶性进行判断。有临床数据表明,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对乳腺恶性肿瘤的检出率可高达90%[17]。因此临床有学者将两种检查方法相结合来对乳腺肿瘤进行检测,能够更好的帮助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避免漏诊现象的发生。除此之外,通过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可以对淋巴结处的血流灌注情况进行检测,进而帮助判断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虽然临床当前对于超微血管成像技术研究不多,但是该技术的诊断性是有目共睹的,且超微血管成像技术不需要造影剂便可以使用,该方法可能将为临床诊断提供更新的方法与思路。
超声光散射断层成像,是将常规超声和光子漫散射成像两种技术,通过一定的科技手段进行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新成像技术。该检查技术在对患者进行检查时,首先用超声成像对病灶部位进行简单的定位,当明确位置之后,使用红外光对已经明确的病灶部位进行发射,通过不同类型的组织对于光线的吸收程度不同,来分析组织结构的组成,获取相应的组织以及结构的功能信息,最终将上述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后,得出最终的诊断指数,综合诊断指数一般可分为5级,1~3级时,提示肿物为良性肿物的可能性较大,而如果综合指数为4~5级,则患者有很大的可能患有恶性肿瘤[18]。超声光散射断层成像技术对于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别高,而准确率也可以达到85%以上。根据临床数据证明,恶性乳腺肿物的患者,根据超声光散射断层成像所测得的血红蛋白平均值远高于良性肿物的血红蛋白平均值,且血红蛋白的平均值还与肿物大小具有相关性,一般情况下,肿物越大,测得的血红蛋白的值也越高。由于血红蛋白和血氧饱和度的高低,可以直接反映出新辅助化疗的效果高低,因此在评价新辅助化疗效果中,超声光散射断层成像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19]。
近年来,新的超声成像技术也在不断的出现,而乳腺全容积超声成像技术就是其中的一种。与传统的手持超声检查相比,该方法灵活性更强,乳腺全容积超声成像技术,不仅可以自动对乳腺进行扫描,还可以根据扫描结果绘制相应的三维图像,使得乳腺检查更加标准化,让医生能够更加全面的观察乳腺的病变位置、病变范围和形态,并且还可以对乳腺肿物的周边组织进行判断,来帮助更好地进行诊断,给临床医生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一般乳腺癌的患者,在乳腺全容积超声成像图像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汇聚征”表现,具有诊断特异性。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乳腺癌患者都会出现这图像,有少数患者还会出现病灶边缘的“虫蚀样”改变。对于一些超声改变不典型、无法判断良恶性的乳腺肿物,可以使用乳腺全容积超声成像对患者进行检查,并且结合BI-RADS分类对病灶进行诊断和分期,来帮助更好的诊断和治疗疾病。对于一些体积非常小的乳腺肿块,使用钼靶检测也无法明确检出,可以采用乳腺全容积超声成像联合普通超声进行检查,不仅可以将肿块检出,还可以帮助评估肿瘤的体积与病理学结果[20]。除此之外,该方法还可以用于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之中,不仅有利于化疗结果的评估,且比MRI检查更加快捷便利。传统的二维超声是乳腺病变的主要影像学诊断技术之一,但是而二维超声的结果仍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在进行乳腺三维结构的推算过程当中,对临床医生的要求很高,需要经验极为丰富的医生,更高清晰度的图像,二者缺一不可。此外,二维超声在检测乳腺微小钙化方面存在较大的偏差,定位也并不精准,很容易导致诊断结果不准,影响进一步的治疗方案。因此要想从根源上帮助乳腺癌患者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必须要提高乳腺癌的诊断能力。
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很多新的超声检查的出现,使得乳腺癌的诊断率不断提高,超声检查以其操作简单、无创、无辐射等优点,获得了广大了患者和医生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