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靖涵,肖志高 Wang Jinghan & Xiao Zhigao
(1.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12;2.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114)
贝聿铭先生曾说“建筑就是生活的镜子,让光线做设计,你只需要把眼睛放在建筑上,感受过去的存在,感受地方的精神,它们都是这个社会的反映”。这位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游走在东西方两片净土,他以自己东方智慧和西方理念及光线设计创作了无数建筑史上的瑰宝 。他呼吁不要一味地模仿西方风格,关注本土传统建筑[1-2],劝说政府人员,不要在故宫周围建造过高的建筑,他的建筑美学理念在现在仍为许多建筑师所追寻。光线。贝聿铭在每一次的设计前夕都会先考察地形地貌、文化历史,结合当地本土文化进行建筑的设计。贝聿铭注重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统一的设计,其建筑作品大都体现功能技术之美、空间之美、与环境和谐之美、传统文化之美,此后开启属于他的时代[4]。
贝聿铭先生一直被称为是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这位西装革履,带着黑色圆框眼镜的建筑师出生于苏州的名门望族,从小能言善辩,亲朋好友都认为他最后会成为一名律师,然而1983年17岁的他前往美国留学,这是他进行建筑学习的开端,自此开始长达40余年的异国学习生涯[3]。原本贝聿铭学习的是建筑工程,在无意间看到弗兰克莱特的设计作品以后,决心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设计,这所林徽因、梁思成两位大师曾经学习的地方,然而在学习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无法掌握老师的古典绘画技巧,因此又转校到麻省理工大学,完成本科学业后,前往哈佛大学进行研究生阶段的进修,在这个时候认识了格洛佩斯这位伟大的建筑师,且成为格洛佩斯的学生。柯布西耶是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师、城市规划家,是被贝聿铭尊为必生偶像的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美学的形成很大一部分是受到柯布西耶超前理念的影响,因此贝先生也常年戴着同款黑框眼镜,贝聿铭的建筑理念及建筑风格很大程度上受到这两位大师的影响。贝聿铭虽然属于现代主义,但是与格洛佩斯的理想主义和柯布西耶的造型感有同有异,贝聿铭喜欢用石材、混凝土、玻璃、钢的结合材料,在设计上善于利用几何图形、空间造型、
■图1 玻璃金字塔
■图2 华盛顿美术馆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图1)美国国家美术馆的加建设计,使贝聿铭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这位东方面孔的建筑师开始在世界建筑舞台展露拳脚。当时美国总统卡特在美术馆东馆开幕式上称“它不但是华盛顿市和谐完整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和艺术情趣日益联系的象征”,同时认同贝聿铭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无疑是优秀的。贝聿铭认为,建筑不是讲究流行元素,而是以建筑物与本身环境的关系,与周边建筑物及场地功能相关,同时要与街道结合,此环境理念在东馆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5]。因此设计前夕的场地调研是作为贝聿铭设计过程以及建筑风格形成的一部分,在考察华盛顿美术馆过程中,贝聿铭发现了棘手的问题,为建筑预留的梯形场地过于狭小以及相邻场地总统就职活动路线的场地制约。在调研场地后,整个建筑立面以几何形态为主,整体采用与预留场地梯形结构不违和的建筑形态,将梯形拆分为三角形,平面为三角形,这就是建筑形式的产生。整个东馆造型别致,效果醒目,且与周边环境和谐共存,整个建筑和大理石地板、玻璃天窗基本采用等腰三角形的图案样式,建筑采用梯形的形态,而梯形中采用三角形的元素。贝聿铭的国家美术馆东馆整个建筑立面都是一个简洁的形式,整个建筑形式统一,既有韵律感又显现出整个建筑的节奏感。整个建筑分为几个大块面,使得整个东馆主次分明,凹凸有致;以不对称的均衡达到统一[6]。东馆的主入口与西馆主入口的道路轴线相交,在两座建筑间建造了一座广场,广场采用金字塔元素和大理石铺装和其他区域产生区别 ,这些金字塔元素是贝聿铭博物馆设计的标志。东馆室内有一个大型中庭,由于棱角分明的几何图形具有锐利感,贝聿铭在中庭广场设置了圆形花池,以此来中和这些棱角,每个花池中都种植着热带树木,使得冰冷的几何空间多了几分温度和热情。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图2)可以说是贝聿铭世界影响力最大的一个建筑作品,但在最初面世时,却遭遇到巴黎人民的抵制,认为他是“巨大的、毁灭性的玩意”,然而现阶段,法国金字塔已经成为法国的地标性建筑,巴黎建筑文化的象征。之前的巴黎卢浮宫整个馆内光线昏暗且入口窄,贝聿铭的方案扩建面积大量藏于地下,以地下中心庭院为主,长条形的建筑被建设成U形博物馆,整体采用贝聿铭惯用的几何元素。卢浮宫改建后共有五个金字塔,主要的金字塔位于拿破仑广场中心,作为新入口,周边放置三个金字塔,在最外侧有一个倒着的金字塔。主金字塔为四角锥形态,侧面由菱形玻璃拼装而成,玻璃并不具备承重能力,因此这个金字塔属于钢结构。倒金字塔是第五个金字塔,处于较外侧,他的作用是为地下空间提供尽可能多的光线,因此他将整个金字塔采用透明玻璃材料,倒金字塔是一个倒着的四面体,内部结构复杂,由两个结构组成,上结构是正着的四角锥,下结构为倒放的四角锥,倒金字塔下结构的玻璃参与了承重,而上结构承载玻璃的重量。卢浮宫金字塔具有很强的现代意味,形式感强,整个建筑充满未来感,这种风格形式与国际主义的功能主义极为相似,具备简单利落的建筑立面,表面处理的精致。为了改变原来的昏暗空间,贝聿铭借用古埃及的金字塔造型,利用玻璃及钢铁构架新型工业材料进行设计[7]。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的建成也正是应验了贝大师“用光线来设计的建筑理念”,贝聿铭利用光线使得整个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由静态变为“动态”,同时使得整个馆内不再是灰暗空间。
贝聿铭先生第一次看见美秀馆设计场地时,就表示要将中国的桃花源献给设计委托者——小山美秀子夫人。贝聿铭的建筑平面灵感就是来源于桃花源的故事。整个场地分为美术馆入口(图3)、美术馆前广场、吊桥、时光隧道、樱花路、接待中心,这是一个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设计,这个曲线隧道内壁是磨砂的金属墙壁,可以映射隧道另一头樱花的美色和树木的葱郁,这是一个感官的旅行。美术馆入口在桥的另一边,整个美术馆与整座山化为一体,美术馆随着整座山体山势的变化,建筑特征随其呼应,因此整座美术馆几乎掩于山中,只有美术馆顶部展露出来,整个美术馆的设计都与这座山体地形地貌、历史文化相呼应。有了这个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建筑整体,使得设计与建筑更加和谐,建筑设计既要与文化相符合,还要遵从这片土地的历史根基。因此美术馆在整个高差设计上,采用了许多楼梯阶层,楼梯阶层既呼应了日本寺庙文化,又解决了整个建筑环境徐徐向上的环境特征。入口处圆形玻璃门,是东方古典园林的常用手法,称为月亮门,贝聿铭的圆形元素一般运用在建筑的形体组合中或是装饰元素中,在中国的香山饭店图表达东方传统的文化内涵时也采用圆形玻璃门,圆形就成为贝聿铭表达传统韵味“天人合一”理念的主要形式元素[8]。除了建筑外部的融于自然,建筑内部更是引入自然,首入正门,映入眼帘的便是玻璃立面映射的山谷的美景,内部空间的中庭和连廊与山水相呼应,大厅内,对景的三株迎客松,形成日式屏风独特的框架手法,从内向外,自然成景。美术馆内部不只是空间设计受到称赞,光线也称为一绝。根据贝聿铭的设计构思,统一整个馆内的设计,精细而又简洁。照明以人工照明灯光为主,顶部的自然光线为辅。室内有着良好的环境照明与多角度的展品照明,整个空间形成了高品质的视觉效果[9]。
■图3 美秀美术馆
■图4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建造时,贝聿铭已经85高龄,苏州这片土地,对于贝聿铭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在最初选址的时候,也曾遇到周边环境的限制和影响,后提出“不大、不突出、不高”原则,苏州博物馆的建筑形态和他设计的其他建筑不同,不似其他建筑的锋利建筑几何体,强烈的形式感,苏博的建筑立面参考了苏州的传统民居,结合本土文化、考虑人文精神。以中国古典园林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依托,将江南园林和江南传统文化艺术化,形象化,从而形成了现如今的多为矩形和方形的建筑布局[10]。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信奉人与环境共生的理念,因此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考虑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效果。中国古代自古信奉阴阳学说“天圆地方”,尤其在建筑中运用尤为广泛。例如天坛,北方的四合院。馆外造型采用大量方形元素,馆内结合圆形门洞花窗,同时应用月亮门的拱门形式[11]。苏州博物馆建筑立面整体以几何元素为主,进行分割,重组形成新的结构(图4)。在一层屋顶设计上利用传统的江南民居的坡屋顶形式为设计灵感,将坡屋顶形式改成几何形态,既遵从传统文化又结合了新时代的元素,天窗为玻璃天窗,很好的解决了采光问题,在玻璃天窗下方金属构架遮光板广泛利用,不仅解决大屋顶采光问题,也充分展示博物馆的现代特征,展现屋内与传统木质结构的结合,也能控制光源,避免大量能源的消耗。在博物馆二层建筑屋顶设计方面,二层建筑的塔楼是从上到下的正方形屋塔,屋塔上方都设有菱形开口,成为博物馆地标特色。苏州园林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一部分,是苏州博物馆设计过程中灵感元素之一。作为展览性建筑,苏州博物馆在设计上主要以功能为主,充分考虑展示空间的交流性和艺术性,一些展厅的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展厅如何组合,因此在进行平面的划分设计上馆内主展厅利用十字形及方形元素进行设计分割[12]。馆中顶部为正方形的设计,在方形中组合着八边形以形成天花,其创作灵感是源自中国传统园林中八边形门框设计,多采用多边形开窗设计,使建筑既有现代元素又使参观者有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
在对贝聿铭设计作品的赏析过程总结出几个设计特点,在贝聿铭众多建筑设计作品中,都可以看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由贝聿铭设计的建筑,都充分考究其人文精神,地理特征,使本土地区环境能充分与建筑融合,在设计元素中,多采用几何造型,充分体现力量感与现代感,再利用几何形态进行分割、重组等形式转换成新的空间形态和造型特色,强调出整个建筑的形态特性。在材料的使用上根据建筑所在地选择适合的地域材质,在结合以现代材料,使混凝土、玻璃、钢材质完美结合形成建筑整体。贝聿铭擅用光影塑造空间,善于制造光影空间以烘托氛围。光感在整个建筑空间也是至关重要,光线是可以疏通建筑内外空间的“纽带”,是衔接内外空间的手段,因此光线的运用也是贝聿铭建筑设计的妙处。贝聿铭作为现代主义大师,他所创造的作品给我们留下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