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理念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研究

2021-04-02 15:08张晓梅ZhangXiaomeiHanXiaoShiLin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1年2期
关键词:养老老年人社区

■张晓梅,韩 笑,石 林 Zhang Xiaomei & Han Xiao & Shi Lin

(山东建筑大学,山东济南 25000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和医疗技术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迎来大幅下降。老年人的占比逐渐增加,二十世纪末,我国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1]。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面对人口问题,除了刺激人口增长,国家也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2]。除了经济上的医疗保险和法律上的养老服务,各地区也积极建立健全养老服务模式,社区养老正是我国探索养老体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养老模式。

1.2 研究意义

社区养老最先兴起于英国,本意是照顾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后来发展为照顾上了年纪的老人,是社区养老最早的雏形。相对于养老院生活老人更愿意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享受社区养老提供的服务,社区居家养老的社会认同和融合度明显高于其他养老方式。社区养老属于基础养老,直接面对老年人的行为需求[3],其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质量将直接影响老人的生活质量。本文将以老年人的视角为主,探寻社区养老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借鉴国内外相对成熟的养老模式,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优化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身体和心理上的帮助,让其度过有保障高质量的晚年生活[4]。

2 社区养老

2.1 概念

社区养老是近年来我国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之一。与传统的养老院不同的是,社区养老被更多老年人接受。社务养老是指以家庭为单位,通过社区保障的方式为老人提供各种照料。社区养老的服务方式更为多样,同时结构体系更为完备,老人可以集中到社区服务中心活动,社区也可以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相较于老人独居生活和养老院的养老方式,社区养老可以让老人生活在熟悉环境的同时仍然能享受到社区服务人员的帮助和照料,为老人的晚年生活提供了更多保障。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能为老人提供日常活动的场地,整合社会和家庭的需求,配备专门人员,为社区内的老年人提供身体和精神上的需求[5]。

2.2 发展现状

社区是一个城市组成的基本单元,是服务和治理民生的主要力量,解决养老问题,完善服务机构是当前社区养老模式建设中面对的主要任务。我国当前的社区养老体系基本建立,随着网络化智能化的普及,其服务方式也越来越“智慧”。依托于大数据的运行,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终端,实现精准定位,为老人提供更有质量更人性化的服务管理[6]。

社区内的服务设施基本上能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一些基本功能例如日间照料、医疗服务、文化娱乐、心理咨询和餐饮都符合生活要求。在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列举几点在建筑和室内设施设计方面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是建筑本身,规模不够大且大多数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场地不是为了养老而建,很多都是其他功能的空间改造而来,在尺度和规范上不符合老年人的行动需求,行动受到限制,存在安全隐患。其次是室内的空间规划,其流线存在交叉等问题,不能够明确地区分各个功能区域。最后为老人提供的活动设施,不符合适老化设计要求,除了保证安全还要考虑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更多体现人文关怀理念。

■图1 老年休闲活动项目

3 老人个体特征及需求

3.1 老年人行为特征

从整个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老年人的身体器官和感知觉进入衰退阶段,免疫力下降,多数老年人开始出现一些慢性疾病,按照这一规律将老年人分为三类,一类是生活不能完全自理,需要借助工具(轮椅)或他人帮助才能行动的老人。第二类是可以完全自理的老人,移动能力较强,受身体限制小,第三类则是介于这两种之间的部分行为可以自理的老人。这三类老人的行为需求和生活习惯也存在一定的差异[7]。但总体来看,老人的活动范围一般是在社区内或者邻近的广场或公园,项目多是选择一些既能锻炼身体同时运动程度适中的休闲活动(图1)。

3.2 老年人心理特征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感知觉系统逐渐退化甚至消退,比如视听能力的下降和反应的速度减缓,记忆力不如从前等变化的出现,这些变化都会带给老人巨大的心理落差。在我国,很多老年人都是退休后进入养老生活,离开了忙碌的工作环境,存在感降低,个体间的交流减少。从规律的工作过程转变为居家养老这种社会角色的转换会让老人表现得无所适从。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老人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容易引发自卑和失落敏感等情绪。面对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问题,本文将以人文关怀的理念为出发点,对老人活动的空间提出建议。宏观把控,找出社区活动空间的普遍问题,结合老年人心理提出有针对性的社区服务空间设计理论。通过对生活环境的改造,引导老人积极面对生活。

3.3 对空间环境的要求

根据老人的心理行为特征,本文总结出一些老人对空间环境的需求。首先是选址,一般认为老年人喜欢清净,应该选择一些远离喧闹市区的地块。但是社区养老则另当别论,首先社区养老的基本单位是家庭,区别普通养老机构,且远离原本的生活环境会导致老人的不适应,根据调查显示多数老人更加倾向于与家庭里的其他成员居住在一起。其次是周围环境,一些具有自理能力的老人更喜欢去到户外活动,比如去照料自己喜欢的植物,散步、广场舞等活动[8]。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室外环境的改造时从适老化的理论依据上出发,增加绿化面积和植物种类。为了节约土地资源,功能划分上可以复合化。最后是设施完善方面,最重要的是保护老年人的行走安全,从地面铺装到灯光的照射都要从老人的身体接受度上出发,减少安全隐患。

4 优化策略

4.1 优化外部环境

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筑需要重新优化整合,主体部分可以作为运营主体,联合社区周边设施,完善养老功能。社区周边的其他设施可以兼具老人使用的功能,将社区内的公共空间和其中的设施重新完善适老化设计,节约成本。联合周边的医疗机构、老年大学、棋牌室等,分散人口密度的同时还能实现资源共享,营造生活氛围,让老人有更多的生活乐趣而非养老状态,增加个体间的交互性[9](图2)。一些特殊情况的社区服务中心无法与其他功能建筑产生联合,缺少为老人提供基本的服务功能时要考虑在老人密集的范围重新选择新的空间,照顾到大多数老人的情况,尽可能与原址产生交互,以更好地为老人提供一站式服务[10]。

4.2 整合内部资源

从内部空间来看,社区内多数建筑体量较小,应多设置具有复合功能的多功能室,就餐、娱乐、休憩和基本的医疗服务等都安排在其中,社区基本单位是家庭而非老人个体,所以床位可相应下调,将空间补偿给其他功能。考虑到老人的身体状况和疾病等因素,医疗服务最好安排在服务中心内部或者相邻的地方以应对老人的突发情况。其它空间则围绕多功能室分散开来,服务和医疗人员最近,其它功能则按照老人需求的程度放置。引入智能化系统,一键呼叫、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步,为老人提供更加周到服务的同时减少服务人员的压力。同时智能设备的普及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人的精神需求,老人可以通过学习,简单学会操控一些智能设备,聊天交友、了解社会新闻。高科技设备不仅能实时检测老人的健康状况,还增加人机交互体验,缓解老人孤独的情绪[11-12]。

■图2 老人希望在社区内接受的服务

4.3 适老化设计

首先从人体工程学进行研究,要使得区域内建筑、空间、设备的尺度和运作方式适应老人的身体状况[13]。由于器官的衰退和感知觉的消减,结合相关研究数据,从老人的站立行走和坐姿等方面考虑。建筑方面要注意室外的无障碍通道的畅通,老人行动不便,一些老人甚至要靠轮椅才能出行,无障碍通道就显得尤为重要[14-15]。大多数不出门的老人因为行动不便且室外没有无障碍通道,一些老旧小区甚至没有电梯,导致老人不愿意来室外锻炼身体,产生了恶性循环。在建设无障碍通道时要注意通道的坡度和防滑问题,必要时加固栏杆[16-17]。

相比于室外的无障碍通道和扶手,室内则需要更多的考虑。从整体色调的把控到家具陈设,以及楼层之间是否要加建电梯等设备辅助老人出行[18]。视觉方面,考虑到老人视力的退化,应选用多的明亮色彩为老人提供标识标志,与原物体表面要形成较大的视觉反差方便区分[19-20]。室内的家具尽量避免尖角一律采用倒角软包的形式,减少安全隐患,同时配备的座椅也要比一般的高出一些,方便老人的起身。在符合老人伸手摸到的位置配备扶手,辅助老人行动的同时给老人心理安慰[21]。卫生间要提供多样化的盥洗设备,一些有自理能力的老人可以自行使用,需要助浴的老人也能在护工人员的帮助下进行使用。引入智能管理系统对老人的行动做实事监控,设置呼叫设备,方便老人紧急求助,还要做好隔音设计和采光的设计。

5 结语

随着老龄化社会程度的加深,形式多样的养老模式应运而生。但养老绝对不是仅仅提高老年人生活环境,更多的是从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出发,联合各方面的力量,以发展的眼光和人性化的角度来应对养老问题。

猜你喜欢
养老老年人社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