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文化影响下的宋朝生活家具设计研究

2021-04-02 15:08陆秋红陈祖建LuQiuhongChenZujian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1年2期
关键词:文人市民家具

■陆秋红,陈祖建 Lu Qiuhong & Chen Zujian

(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园林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

宋代的市民文化是宋朝独有的文化发展形态,对于宋代的经济、政治、文化消费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从市民文化兴盛的角度着手,从起居方式、民众审美、匠人巧思三个方面,进行市民文化对宋朝生活家具设计的影响是一次新奇地体验。在市民文化的影响下,宋朝的生活家具呈现出朴实耐用、清雅端正的风韵。对现代家具的设计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1 宋朝的市民文化发展概况

中国历史演进至宋代,一批以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为主体的市民数量激增,出现了市民户籍制度,宋代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崛起,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存在。

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市民阶级日益壮大及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共同促进了文化消费的勃兴民间文化在此期间获得了迅速发展,而且在整个社会文化生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1]。市民文化是宋代社会通过开放通俗的文化活动寻求共同的社会伦理关系准则的文化,极大推动了宋代社会的发展,解放了下层社会思想。市民文化的发展将人民的审美格调推向成熟,人们开始崇尚简洁雅致,社会生活领域中雅俗共赏的风尚已然成为时代的审美取向[2]。

家具作为反映每个阶段文化的重要载体,遵循着不同朝代特有的文化理念与格调,反映出当时的人文景象。以市民文化为例,宋朝发达的手工业与科技不仅带动了市民生活质量的改变,也改变了市民生活的起居方式,以至于对家具的设计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高坐家具开始普及[3]。不同于上层社会家具的奢靡华贵,市民文化影响下的家具讲究实用性、崇尚简练精辟,如《清明上河图》中经常出现的条凳、交足桌、交椅等,形制简单,用料粗朴,能满足生活需要,深受市民阶级的喜爱。宋代市民文化不仅丰富了普通百姓的日常文化生活,还提高了民众对于家具的文化格调。民众对于雅致格调的需求加诸家具设计上,宋代家具通过形制的秀丽、木材本身纹路的特殊性、结构部件的组合性,来体现出高雅格调。

■图1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a

■图2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b

■图3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c

■图4 南宋 刘松年《十八学士图》

■图5 北宋 赵佶《听琴图》

■图6 北宋 轶名《半闲秋兴图》局部

2 市民文化对生活家具设计的影响

宋朝工商业发展空前繁荣,城市里坊打破界限,市民文化兴盛,引起了起居方式的巨大改变,在衣食住行上都明显展现出与前代不同的风格。随着市民文艺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开始重视并追求高质量的文化环境,《李直讲文集·富国策第四》记载:“今也民间淫侈亡度,以奇相耀,以新相夸。工以用物为鄙,而竞作机巧;商以用物为凡,而竞通珍异。”市民阶层的审美意识在市民文化的影响下,由俗趋雅。宋朝是我国家具承上启下的新阶段,在这一时期中,家具风格发生显著改变,不若唐代重视繁复纹样,开始兼顾家具的实用性与美观性,风格偏好也从唐代的瑰丽、气派转为古朴自然、平淡清雅。

2.1 起居方式变化促进高型家具的产生与发展

2.1.1 起居方式变化

隋唐五代时,人们还处于低坐高坐的时期,唐朝时佛教兴盛,传入的椅子首次对起居方式造成冲击,部分上层阶级接受了高坐高起居的生活方式,但并未给低坐低起居的生活方式带来根本性改变。根据竺可桢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中国古代气候分阶段的理论可知[4],由于中国古代的气候呈现温暖期越来越短而寒冷期越来越长的特点,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逐渐失去了外部环境。到了宋朝,市民文化的发展使得起居方式也发生重大改变,人们不再是席地正坐,而是垂足而座,高坐高起居的生活方式逐渐普及。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看出,供桌、高足条案、凳等高坐家具已经遍布市集,这无疑是起居方式改变的最好证明,意味着中国人的起居方式已经完成从低坐到高坐的转化[5]。

2.1.2 高型家具的产生与发展

到了宋朝时期,为了便于人们的高坐高起居, 高型家具逐步发展成熟起来,且以高型家具的发展成熟为标志完成了中国人从席地而坐向垂足而坐的演化。民众坐姿的改变,促使之后人们的室内活动、室内陈设也相应产生改变,之前以低型床榻为中心的传统逐步被改变,逐步形成了以高型家具为中心。随着高坐高起居的生活方式的确定,高型家具种类也丰富起来,有椅凳类、桌案类、床榻类、柜架类等,除此之外还有屏风、衣架等,材料的运用也变得十分多样,如杉木、杨木、桐木等软木,榆木、楠木等柴木,不同木材的纹理各不相同,这些纹理通常明暗相生、轮廓清明,呈现着繁美花纹, 给家具增添了天然的趣味[6]。

■图7 北宋 苏汉臣《秋庭戏婴图》

■图8 南宋 佚名《小庭婴戏图》

■图9 南宋 佚名《春游晚归图》

■图10 南宋 佚名《春游晚归图》

宋朝时期,科技水平也已达到18世纪工业革命前的水平,榫卯结构化、模具化都已经开始运用到家具制作上,为高型家具制造提供了技术的支持。与此同时,宋代经济的繁荣,使得高型家具也在这一时期得以广泛传播。根据《宋史》的记载,椅类家具在南宋皇室已经普及,意味着椅类家具制造工艺发展的已经相当成熟[7]。宋代的椅类家具的成型对垂足而坐的生活方式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也是宋代高兴家具广大普及的一大标志。

2.2 民众审美格调与生活家具格调提升

2.2.1 市民家具实用为王

市民家具大体上都很朴素,家具的造型结构简洁明快、以实用功能为主。民间的百姓生活简洁淳朴,他们不像皇室讲究等级与威严,也不像文人寄情于物,他们更在意家具的功能性,期望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经久耐用。结构上,宋式家具多为框架式结构,借鉴了隋唐时期的大木作梁架结构,代替以往的箱体壶门结构。框架式家具发展到后期,又可分为有束腰、无束腰。

《清明上河图》中的市民家具,桌案出现的次数非常频繁,它们多与长凳成组地出现在食肆、酒馆之类的地方。透过张择端的画,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市民家具的共同特点,即注重实用性。画中一般店面中常见的高低桌,店家会根据店面的需要,去制定这些桌子相应的尺寸,或方正,或狭长,桌面多是厚木板,桌腿也很厚重,用材粗犷,显得很稳当(图1)。又如流动小贩很喜欢的交足桌,可折叠,桌面呈圆形,且外围是一圈高围栏,防止食物滚落,桌脚采用交足的方式,两个桌脚下端均有横向足座,非常稳定且轻便[8](图2)。还有赵太丞家的“直背交椅”,搭脑出头,没有任何装饰,椅子下面的桌脚均为交足,稳定性良好。宋代市民为了节约在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成本,注重家具舒适性,家具的形制都符合人的生理尺度(图3)。

2.2.2 文人审美增添家具内涵

史学大家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是文人士大夫文化盛行的年代,文人的影响力是中国历史上任何朝代都不可比拟的,上至官府,下至百姓,文人的审美成为当代审美的风向标,带动了市民审美水平提高。中国文人家具中表现出来的文化性,很好地呈现出文人士大夫阶级的生活方式。中国艺术史上素有“错彩镂金之美”,经过时间的洗涤,发展到宋代的“清水芙蓉之美”。宋代文人追求以物喻人,寄情于物,因此,他们对待日常的家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展现出他们的中庸平淡的政治理想,也要能表现出他们天然去雕饰的情趣与灵动质朴的情韵。受文教风气熏陶, 宋人的审美趣味多向蕴有文化意象的物象倾斜[9]。

宋代文人家具崇尚简单平实,在满足实用性的基础上,还要雅致富有禅意,具备与主流的文人士大夫的审美相契合的属性。宋代文人家具充分利用了结构部件,如隽口、牙条、牙头等,既能保持结构的稳定性,还能达到一定的装饰性,这种装饰性的手法使得家具整体看上去稳重端庄,不矫揉造作。大多文人家具喜好通过将线脚,与家具的造型、结构进行结合,通过线的曲直变化,使家具呈现出一种自然古朴、刚柔并济的独特风格,体现出他们的生活意趣。如宋代的玫瑰椅,也称为文椅(图4),有典故称,玫瑰椅是父母为了矫正家中女儿体态,使其能抬头挺胸、端庄大气而制作的,后来发展到文人士大夫圈中,能很好地体现出士大夫沉稳内秀的气质,深受士大夫阶级的追捧,与其他高背家具不同,玫瑰椅的扶手与靠背呈90°,结构简练,椅腿纤细有力,线条硬朗,其形制稳重却不失灵巧,将框架式的结构精简到极致。

宋代的一些绘画作品能很好反应文人们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能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家具形态。宋代文人居士重视内敛节俭,最忌奢靡,崇俭朴,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文人们的这些生活意趣也对家具的风格造成很大的影响,质朴自然的家具风格深受当时文人墨客们的喜欢。如《听琴图》局部中的琴桌(图5),该图中的琴桌作为载琴之物,因此桌面狭而长,四足间的结构呈框架式,整体纤瘦挺拔,给人以灵巧之感,与画面中的人物神态一致,仿佛能从中看出画中人的悠闲快活,觉察出他们的怡然自得。又如《半闲秋兴图》局部(图6)所示的四面平式的高桌,桌面以格角榫攒边平镶一宽一窄的两拼面心,边抹平直。无束腰,牙脚圆格角相交,不起阳线方材腿足,足底收矮扁马蹄,坚实有力。整器呈现简洁凝练的风格。《秋庭戏婴图》局部中所展示的螺钿漆墩为七开光式,坐面编藤软屉,通体以螺钿镶嵌成缠枝莲纹,工艺精湛,整体造型空灵通透,端正典雅(图7)。《小庭戏婴图》局部(图8)中的方杌整体无束腰,腿足内翻马蹄,还出现了类似藤编的座面,整体简洁又不失灵巧。《春游晚归图》局部(图9)中的杌凳四侧有横枨,整体无花纹,素雅方正。宋代戴侗在《六书故》中说:“今人不言箧笥,而言箱笼。浅者为箱,深者为笼。”《春游晚归图》局部(图10)中的扛箱整体造型方正,腿足内翻马蹄,形制简洁大方,是文人出门游玩置物的不二之选。

2.3 匠人巧思丰富生活家具形制

宋代的手工业在政府的倡导下得到了大力地发展,具体表现在各行各业的产品种类齐全、制作技术娴熟、制作水平一流。随着宋朝市民阶层生活环境的改善,家具品类也随着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按使用功能划分,大致上可分为卧具、坐具、承具、庋具、屏具、架具等。宋朝家具的形制完备,为后代明式家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0]。

工匠们改进了榫卯技术,不需要铁钉之类的附件,便可将家具部件紧密相连。宋代的薄板制作与攒框技术已经成熟,减少了材料的浪费,增加了家具的高度,扩大了使用空间,提高了家具的稳固性。宋代工匠发明的夹头榫技术是宋代家具的一大创新之处,即在桌腿上端开口,嵌以牙条,只在桌侧嵌一两根枨子。不仅增强了桌子的结构稳定性,也扩大了桌子下方的双脚活动空间[11]。外观上而言,脱离了以往的笨重厚实,趋向灵巧秀挺[12]。市民文化浪潮的影响下,人们开始追求雅致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参与设计家具的工匠们也抛弃了以往的富丽华贵的装饰纹样,而是通过边抹、枨子、腿足等部位的各式线脚的组合创造出独属于宋朝家具的韵律美、简单美。就部件桌腿而言,三弯腿、花褪、云板腿、波纹腿、琴腿、马蹄足等在宋代的运用已十分广泛。宋朝生活家具的纹样大多简单质朴,直白的传达出市民人民心中美好的愿景,如云纹、水波纹、如意纹、壶门纹等,不同的腿足与各式各样的纹样交叉组合,大大丰富了宋朝生活家具的形制。榫卯自宋开始愈趋成熟, 至明达到顶峰[13]。明式家具的装饰也在宋代家具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达到了艺术和科学的高度统一[14]。

3 结语

宋朝是家具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代,高型家具逐步取代了低矮型家具,也是起居方式转变为垂足而坐的普及时代。家具中蕴含的审美理念是了解各个时期社会文化极为重要的途径,宋朝的市民家具作为承接人们日常生活行为的家具,其设计自然也深受影响。宋朝市民文化的繁荣是古代社会一种独特现象,是宋朝独有的,其他朝代不具备的,市民文化的勃兴一方面提高了民众的审美格调,另一方面,市民文化的昌盛促进了手工业发展,工匠的地位上升,随之数量也变大。制作家具的工匠们改进了榫卯技术,又发明了夹头榫技术,利用多样化的线脚与简洁的装饰图案交叉组合,丰富了家具的形制与材料,创造出了既有满足市民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桌椅板凳,又制造出能体现文人清雅风情的玫瑰椅、文椅等生活家具。宋朝市民文化影响下的生活家具讲究朴质自然,看似平淡,却内涵深刻。宋朝的家具设计完善了前朝家具的形制种类,也为明清时期的纹样雕饰奠定了设计的基础。对现阶段的家具设计而言,宋发展起来的榫卯技术早已落伍,当代应该以“技术美学”思想为基础,有选择性继承好的部分,顺应当代的美学精神与高新技术对榫卯结构进行创新设计。

猜你喜欢
文人市民家具
家具上的“神来之笔”
现代家具创新化研究
文人与酒
文人吃蛙
向日常生活敬:2018danishdesign MAKERS家具展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文人与石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明清鼎革之际文人不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