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小军 宋 华
(1.重庆市公安局,重庆 401122;2.重庆警察学院,重庆 401331)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口流动性加快,必然导致各种利益冲突加剧,由社会压力诱发的刑事案件、“民转刑”案件频发。其中在“圈群”矛盾、非法集资、融资平台、特殊群体利益诉求等领域凸显,对社会严重不满人员借机煽动闹事,呈现出风险因素叠加、涉及情况复杂、矛盾“燃点”降低、表现形式多样的特征。对于公安机关,则表现为非常规类警情类型增加,处置难度加大,突发复杂警情随时可能发生,如果处置不当,工作将陷入被动,甚至酿成大的事件。如何主动适应新形势变化,成为当前基层派出所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分析当前大量的“民”转“刑”案件,发现不少案子往往以矛盾纠纷升级为违法犯罪行为或者由轻微情况发展为严重后果,并且硬暴力和软暴力并存,民事、行政、刑事范畴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当事人身份具有多重性(既是受害者也是违法实施者);针对具体违法行为的定性精准难、处置时间长;群体性事件中,经常发生“违法”式“维权”,是基层派出所处置、办案时面临的主要难题。
以基层最常见的矛盾纠纷类警情为例,部分当事人往往不是拿法律的来维护自身的权益或者通过人民调解委员会协调的方式来解决争端,而是采取封门、堵路、围攻公司负责人的极端方法来维权,走所谓“快速通道”解决矛盾,社会现实危害性大。由群体性维权或醉酒后情绪宣泄所引发的故意伤害案件,这类案件具有复杂性、伤害性、不可控性等特点,其复杂性体现在事件涉及多方经济利益,调查具体细节、证据收集的数量及种类繁多等方面;伤害性体现在双方多人受伤以及受伤程度严重;不可控表现在多人受伤情况下,双方情绪激动,处置民警面临突发、不可预知的状况(二次斗殴、袭警、违法嫌疑人危险性以及潜逃性等各种潜在危险性)。比如近期出现新型疑难警情“高进低出”租赁模式(中介跑路—租赁矛盾—强行搬离—物品丢失—控告盗窃),出现了“三角矛盾”交织在一起,与传统投资受损相比,具有涉面广、多方性、交织性、紧迫性、损失大、爆发性等特点,“违法”式的“维权”,并引发网络舆论炒作,导致警情处置复杂化。
通过分析常见复杂类警情的特点,将整个处置流程分为处置前、中、后三个阶段,总结一套较切实可行的处置技巧,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现场执法语言是警务实战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破解断章取义式、挑衅性式、陷阱式、纠缠式等言语难题的有效武器,更是公安民警综合素质和战斗力的具体体现。对于新型复杂警情,现场处置民警一般均用语言打开警情处置的“帷幕”,而规范使用执法语言则会让处置事半功倍。现场执法语言作为实战化的程序语言也是警察执法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处置民警在法律知识、言语技巧等方面,引用法条、说出依据时准确、熟练、规范、有力。
执法语言看似简单,却对警察现场执法活动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当前公安警情现场处置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现场执法用语不当,而陷入到当事人提出的让民警直接做出“是”或“否”的“言语陷阱中”,从而使执法工作处于被动局面。规范使用执法语言、熟练法律、感染气场、控制局面。巧妙使用现场执法语言,通过语言方式沟通交流,促使执法相对人服从警察意志,从而达到有效处置警情的目的。
少数当事人在民警未到达现场前,已经处于狂躁、激动的状态,其行为表现为极为粗暴,完全受情绪的控制,其心理对外界环境及其敏感,警惕性也非常高,平时压抑的压力,容易以极端方式发泄。因此,先期警力应当采取积极对话、言语技巧的方式进行控制,以达到稳定事态、防止暴力升级、事态恶化的目的显得尤为重要。表1 给出了3 例运用语言艺术处置案例。
许多警情原本并不复杂,前期处置也很顺利,但却在后期处理时由于法律法条未能正确适用,造成当事双方的不满,进而将矛盾升级,变成复杂警情,甚至投诉民警“执法不公”。以处置民间维权纠纷复杂警情为例,这类警情当前面临新挑战(当事人均采取了一定程度的“私力救济”行为),在受理借贷、租赁、拆迁等民间纠纷警情中因处置不当,基层公安机关面临日渐增多的有效投诉,甚至行政败诉案。如何回应公民法治意识的提高带来的新诉求,如何介入民间纠纷以及干预违法的“私力救济”等是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重要研究内容。
首先民警要对当事人的“私力救济”行为有一个大致的界定,这些私力救济如果在必要的限度内是合法的,私力救济超过“度”将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1]比如民警在处置“留置权”警情时,需准确、快速地把握行使留置权时是否有违反行为。商家行使留置权,顾客欲强行离开,双方在情绪激动情况下,容易采取强行突破、开车冲撞、撕毁合同、强行锁门、强行拖拽、关闭电源、静坐示威、展示横幅等违法行为,强硬的过激私立救济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容易突破合法底线,构成违法甚至犯罪行为。处置民警从维权人私力救济行为中,需快速判断出是否是基于同一法律关系的合法留置,是否是民事侵权还是违法行为,避免违法私力救济行为侵犯了债务人的人身、财产权益,应履行保护法定职责,化解矛盾、指明道路、引导诉讼、避免矛盾升级的局面。在处置民间借贷纠纷类警情过程中,须熟练掌握《民法典》等民事知识,释法说理,从诉讼的受理、诉状书构成、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证据和来源、民事简易诉讼程序等进行简要释明,打消双方对诉讼的心理恐惧。处置中使用规范法律术语,指明诉讼解决道路(民事案件从立案审查制度改为立案登记制度,目的就在于畅通民众利益的司法救济渠道),如已经发生违法行为,应采取果断措施予以制止,收集证据,依法处理。
现场处置策略的正确应用是复杂警情处置的关键一环。以处置群体性讨债类警情为例,探索私力救济的合法界限与公安机关的介入度。事件现场的复杂性、群情激奋的传染性、以及现场围观部分群众对执勤民警的敌视与挑衅的表现,加之讨债方经常针对欠钱方拖延、不理的态度产生不满的情绪等因素,容易导致对民警产生不满情绪。民警应保持冷静心态、克制情绪、迅速判断、及时取证、到达现场后,制止过激行为,稳定双方情绪,控制事态发展,不听劝阻的,可依法采取强制性手段;告诫双方不得采取违法犯罪手段解决纠纷,避免矛盾升级,防止事态扩大;查明参与人员、身份情况、联系方式、纠纷起因、金额数量、争议财物、是否诉讼、大致过程、驾驶车辆、讨债手段、是否持械、旁证情况等。依法处置争议财物,对讨债一方正在现场实施扣留财物行为,现场财物的控制权未发生转移或者处于僵持状态的,应责令讨债一方停止扣留他人财物的行为,使财物控制权恢复到争议前状态,并告知债权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通过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或者先予执行等合法途径解决。
针对“违法”式的“维权”,应全面调查取证,牢固树立证据意识,围绕当事人身份、警情产生的原因、双方举证材料、证人证言、是否存在违法行为、违法后果等及时进行调查取证,树立“黄金时间取证是夺取战斗胜利的关键”理念,证据的规范提取、固定和保存为后续警情奠定了基础。处置民警严格按照法定程序,与当事人对谈、引导、规劝、控制并约束的全过程需要及时固定,之后要做到对现场相关证据的收集和提取,对关键证据进行妥善保管,避免破坏或丢失,而造成不利局面。在无监控的情况下需要及时询问现场的目击证人、围观群众,对证人的证言、姓名、联系方式等也要规范提取和记录。自媒体时代,主动走访并添加围观群众所拍摄的手机视频方式,填补天眼所不能覆盖的盲区。公安机关处置民间纠纷引发的复杂警情时,认真履行法定职责,避免出现行政败诉的局面。表2 为两例相似留置权警情的处置剖析。
基层派出所面对的复杂警情日新月异,种类繁多,容易出现“经验盲区”和“经验误判”。可以借鉴本辖区派出所的方法:通过对中国裁判网、无讼案例网内相似性案例进行剖析,包括对相似性案例的法律依据、处置流程、处置技巧、后续事项等详细说明书整理归类,对疑难、复杂警情建立专家会诊、律师驻所制度,建立公安内部警情处置交流平台,实现处置警情的动态查询、交流、关注、联系,打破处置复杂警情的“信息孤岛”。
1.实现复杂警情处置案例库的动态化更新、管理
以法律条款为框架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惯用模式,从基层派出所关注关注的执法难点、热点为切入点,归纳梳理出覆盖具体疑难杂症警情,实现对法律的正确、综合运用,体现出对复杂警情的针对性、实用性、操作性、更新性。创新处置复杂警情方式,改变目前针对复杂警情“急症急处”和“事后补救”的方式,应采取“防病于未然”的预防和应对机制,结合实践中多发的典型真实案例、部分复杂、疑难警情进行分析探讨,制作《基层派出所接处复杂警情适用法律和详细案例分析》,结合实践中多发的涉债权债务纠纷的典型真实案例进行分析探讨。
实现复杂警情处置案例库的专人管理和动态更新,实战民警、法律专家、学院学者共同组建专家团队。基层派出所在接处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警情,也是公安院校攻克的重要目标,基层派出所推送最新的教学创新案例至警察学院,学院专家将案例整合、提炼后将复杂警情处置的创新战法后在警察学院教学中进行实践后推广运用,以教推战,以战推教。只有真实案例才能反映当前处置警情的多发、疑难共性、不同点,彻底打破以“预先设计”预案式模拟场景,彻底改变教学与实践脱节的局面,保障接处警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动态警情+动态更新”模式,形成《基层派出所接处复杂警情适用法律和详细案例分析》等操作性强的研究报告,创新“操作规程+法律依据+智慧创新”模式,构建基层派出所处置复杂警情案例库。依托警察院校的硬实力和软实力资源,达到提升基层派出所执法能力和警察学院教学实践的双赢。
表2 两例相似留置权警情的处置剖析
2.制作复杂警情处置案例库的规范视频库
目前,可供参考的典型真实复杂警情的规范案例、视频信息及其他形式的资料数量上比较少,基层派出复杂警情处置能力研究及运用的论文或专著,目前尚属空白。处置复杂警情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也存在脱轨的现象,常见警情处置理论研究成果难以全面、有效地指导复杂警情的实践工作。创新研究大数据挖掘在基层派出所警情预警、应对中的应用及问题剖析等,通过理论研究、案例实证、科技创新等研究,实现执法能力提升的重大突破,充分借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指导案例的方式,及时更新案例库数据,最终形成统一、规范、权威的复杂警情处置案例库的规范视频库。
对警情预测、应对而言,“公安大数据”技术无疑有着重要的提升和促进作用。以“大数据”警情预测、处置案例出发,从前、中、后三个层面,对大数据科技和处置复杂警情融合路径和实践进行研究,并围绕强化数据共享和挖掘,优化相关工作流程,创新探索接处警高效化应用模式,快速预警、快速处置,进一步提升公安机关“大数据”警情预测、应对能力,动态掌控,后续处置意见能力。[2]
通过警务大数据实现多个派出所跨区域、跨部门、全警种联动,多信息轨迹即时融合与信息共享,形成区域指挥调度扁平化、信息多元化、协同合成化。[3]同时开展信息导侦、网上作战、进行警情趋势分析,发现和及时预警重大突发事件,感知社会的各种动态,自动统计分析出复杂警情的分布规律、类型数据、相似案件、发案时期、发生地域、易扩散区域等的特征信息,为处置民警快速评估出警情特点、应对策略、决策机制和处置手段等。
针对新时代高发的复杂警情,比如失踪失联、精神疾病、讨债拘禁、暴力伤害、突发应急等警情,从装备配置、疏散路线、指挥撤离、定位位置、秩序维护、火灾救援、战略战术、减少伤亡、依法打击、动态掌握、后续处置方面,全面提升基层派出所“大数据”警情预警、应对处置能力。运用大数据智能分析、制定提示信息、方案,助推处置民警在处置前和处置中的预判能力。在具体的处置中,处置民警将现场突发异常情况及时反馈给指挥平台,指挥平台利用大数据对突发异常情况智能分析,及时动态调整处置人数、协调部门、指挥信息等,助推一线民警快速处置。
当前,医患、融资、贷款、劳资、购房等各种矛盾因素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甚至出现连锁反应。群体性事件爆发具有突发性、危害大、示范性、时间长、关注高等特点,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紧紧抓住数据联合关联、信息综合研判等关键环节有助于发现苗头和掌握事件的动态,制定有效的处置对策。在群体性事件防控风险工作中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和信息化手段,从数据资料碰撞对比,察觉案件苗头;建立数据模拟分析库,提高预测能力;建立数据分析反馈控制机制;追踪事后舆论等方面入手,需要对各类复杂群体事件性进行具体分类破析,补齐短板。
在群体性事件中,通过大数据分析,真正了解群体性的利益诉求、群体构成、法律依据、法律援助、胜诉可能、部门协调、危害评估、升级可能等全面掌控。充分运用大数据追踪事后舆论,做好警情通报、正面宣传、引导工作,通过新闻媒体、微信公众号、自媒体等媒体进行警情处复杂、疑难警情通报,用统一、权威的声音积极回应社会的质疑和关切,大数据动态关注群体性事件发展走势,为正确引导舆论提供支撑。
积极探索创新协调司法部门对群体性群体进行必要的司法救济显得尤为重要。依靠大数据,运用网络侦查能力和防范控制能力,准确判断网络舆情、事件升级、后续处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快速灵敏、准确高效的主导性、预警性作用,从而推动形成依靠大数据为主导警务的处置机制。大数据提供群体利益维权成功案例,为引导群众诉讼奠定了实践基础。引导诉讼中,指导群体代表查询中国裁判网、最高法院指导案例中大量的群体诉讼维权成功案例为利益群体指明方向,以案释法、带来希望、感染群众、取得信任、争取多数、孤立少数,避免维权群众感觉无望、盲目跟从、现场感染、过激反应、违法维权的局面。密切配合司法部门运用大数据平台,向群体代表者提供法律援助机构、公益团队以及联系方式,协调成功维权案例的律师团队采取迅速联系、提供咨询、证据收集、发送案例等措施,各个职能部门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形成合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矛盾凸显出了频发性、偶发性、类型多样性、突发性、快速传播性等特点,基于此种现状,公安机关执法能力将受到极大考验。深处一线的基层派出所民警更是处在整个矛盾的前端,必须系统地总结复杂警情的处置措施和策略,并探索处置新途径,挖掘大数据在处置复杂警情中的具体应用,实现“复杂警情处置”和“科技手段创新”的联姻,促进基层派出所执法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