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合作创新网络的结构、演化路径与模式特征: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2021-04-02 06:17郑素丽鲁思嘉周立军
科技管理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专利节点企业

郑素丽,鲁思嘉,余 江,周立军

(1.中国计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2.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 100190)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信息通信技术(ICT)产业因具有技术密集度高、产业带动面广、技术更新换代快、国际竞争激烈等特点,一直是各国发展的重点领域。我国是全球最大的ICT 产品生产国和进出口国,也正在逐渐成为全球的ICT 创新中心之一,在2017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ICT 专利申请量排行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兴通讯”)、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东方”)等企业连续位居全球专利申请前列。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一方面,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不断涌现和应用,全球ICT 产业的技术创新进入新一轮加速期[1];另一方面,作为一种重要的赋能技术(enabling technology),ICT技术将与其他产业领域融合渗透,成为加速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引擎[2-3]。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ICT 企业仍旧面临核心技术能力薄弱、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深入理解和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协同创新能力,为转型升级提供新动能”[4]。因此,如何通过不同主体的合作来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形成有效的产业协同创新网络,是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的一个关键路径。

1 文献综述

现有文献对于ICT 产业创新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 个方面:

第一,对ICT 产业的产学研合作网络及其对产业创新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如,曹洁琼等[5]对我国ICT产业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进行了系列研究,发现我国ICT 领域产学研创新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复杂网络特征明显,具有明显的小世界性和无标度性;其格其等[6]分析了合作创新网络结构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发现聚簇系数、可达性及交互效应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影响。

第二,通过专利网络结构的变化预测产业创新的趋势和方向是近年来ICT 产业网络研究的新兴领域。如,许冠南等[7]对3D 打印产业技术进行演变和预测分析;Kim 等[8]识别了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战略性专利及技术簇群,预测了产业技术发展的主导路径;吕一博等[9]则对物联网与人工智能领域技术融合趋势进行了分析。

第三,还有一些学者对产业创新网络的主体和模式特征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如,Corrocher 等[10]对ICT 领域的创新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ICT领域的技术应用可依据技术机会分为高、低两大组群,高机会组群的特征是高专利增长活动、大量新企业进入、技术活动高度集中、知识基础多样,低机会群组则呈现相反的特征;Cecere 等[11]研究了绿色ICT 技术的主要领域及其网络特征,发现大型ICT 企业和高校是绿色ICT 创新的主力军。

综上可以看出,已有对ICT 产业创新网络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产学研合作网络上,而产业发展路径和模式研究是近期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显示,2006年之后我国ICT 行业的创新主体已经由大学转变为企业[12-13],但以企业为主体对象的产业创新网络研究尚不多见;此外,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特征指标的描述、分析和预测上,缺少对网络结构变化过程及相关原因的深入分析[14],对于企业如何构建不同的合作网络模式的研究也还不够深入。鉴于此,本研究以我国ICT 产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企业的专利合作申请数据对我国ICT 产业合作创新网络的结构、演化过程和合作模式进行深入分析。首先,基于专利合作数据构建产业合作创新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产业创新网络的主要结构特征,刻画在该网络结构下我国ICT 产业合作创新的特点;第二,根据不同阶段我国ICT 产业合作创新的特点,将2007—2018年我国ICT 产业合作创新网络分为3 个阶段,探索不同阶段的网络演化过程和规律;第三,从区域和组织视角分析我国ICT 产业合作创新的特征,识别了我国ICT 产业创新的重点区域以及组织合作的主要模式。最后,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给出研究结论、启示与未来研究方向。

2 数据来源、方法与指标

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专利合作数据对我国ICT 领域专利创新合作网络进行研究,数据来源于IncoPat 专利数据库。数据整理遵循如下两个步骤:(1)收集了2007年1月1日到2018年12月31日在沪深主板上市的114 家ICT 上市公司的所有专利数据,共计139 787 条,包括标题、申请人、当前专利权人、引证专利等信息。(2)由于本研究依据共同申请专利情况来判断是否合作创新,故将没有专利申请的企业以及没有共同专利申请的企业数据予以剔除,筛选后得到65 家企业28 368 件共同申请专利数据进行下一步分析。在这65 家企业的合作专利申请中,共有合作单位475 家,其中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数量分别为393 家、53 家、29 家,其合作专利数量分别为27 896 件、390 件、82 件,可见企业之间的合作已经成为我国ICT 产业合作创新的主要模式。

2.2 数据处理方法

根据检索到的ICT 产业上市公司专利合作申请数据,当申请时包含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专利申请人时,判定存在专利合作关系,据此构建专利合作邻接矩阵。其中:(1)对于部分专利权发生转移的专利,按照申请时的专利权人计入合作;(2)对于专利权人名称变更的企业,企业的曾用名与现用名作为同一机构计入合作;(3)上市公司关联企业及其分支机构均作为独立参与机构计入合作。基于此,将生成的540×540 阶对称邻接矩阵输入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6,得到我国ICT 产业合作创新网络图,并计算相关测度指标。

2.3 社会网络指标

(1)网络节点。一个网络的节点数越多,说明网络的规模越大。在本研究中,网络的节点数指的是我国ICT 产业上市公司专利合作网络中合作机构的数量,如果网络节点数不断增多,则表明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与其合作机构开展专利合作。

(2)网络节点度。指某段时间企业合作的专利数量。网络节点度越大,表示企业与其合作机构的专利合作越频繁。

(3)网络密度。网络密度(density)指网络中各节点间联系的紧密程度,表示为网络中实际存在的关系总数与理论上存在的最多关系数的比值。计算公式如下:

式(1)中:L为网络中实际存在的关系总数;N为网络规模。

(4)中心度。社会网络分析中较常见的几种中心度指标包括度数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3 种。本研究选用度数中心度来衡量我国ICT 产业上市公司及高校专利合作网络中的地位。度数中心度是指网络中节点在其与之直接相连的邻居节点当中的中心程度,其本质是反映消除网络的规模效应后的节点关联度。

(5)结构洞。网络中的节点间没有直接连接(或者连接中断)的现象,在网络中用结构洞来表示。在具有结构洞的网络中,核心节点总是能够有效地协调网络资源、减少无效链接,提高整个网络的信息传播效率。在网络中,结构洞指数通常用节点的相对效率来表示,相对效率越高,表示该节点越处于核心地位,对结构洞桥接点的依赖程度越低。相对效率通常用网络规模减去网络中除了该节点外其他节点的平均度数后与网络实际规模的比值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式(2)中:j为与i相连的所有点;q是除了i和j之外的第三点;为节点i与特定节点j 之间的冗余度,其中为节点i投入节点q的关系所占比例,是节点j到节点q的关系的边际强度,等于节点j到节点q的关系取值除以节点j到其他节点关系中的最大值。

3 我国ICT 产业合作创新网络实证分析

3.1 网络整体结构特征分析

样本专利申请及其合作申请数量见图1 所示。从图1 中可以看出,ICT 产业上市公司的创新活动非常活跃,除2013年外,整体专利申请数量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合作申请的专利占全部专利的比重逐年上升,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寻求与其他企业、大学或者研究机构等外部组织合作,合作创新已成为企业从外部获取研发资源、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图1 我国ICT 产业专利申请数量的年度分布

2007—2018年我国ICT 产业上市公司合作创新网络如图2 所示,图中节点为上市公司和相关合作机构,其中倒三角形节点表示上市公司,圆形节点表示上市公司的合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节点越大表明其度数中心度越高。从图2 可以看出,网络的规模为540,密度为0.004 8,网络整体比较稀疏,表明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并不十分紧密;整体平均路径长度为4.347,聚簇系数为34.882,表明具有较强的小世界性,即网络中的节点一方面和自己周围的节点联系紧密,另一方面其到达网络中任何其他节点都只需要经过少数几个节点[15];此外,网络整体被分成几个小群落,每个群落都由一个或多个上市公司及其合作对象组成,其中中兴通讯和京东方的合作专利数量和专利合作对象数量远远高于其他上市公司,分别形成了以他们为中心的两个网络群落,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信息”)、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烽火通信”)、宁波韵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波韵升”)、北京中科三环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中科三环”)等也形成了各自的小群落,其他上市公司则大部分都散布于网络的边缘;各群落之间存在若干节点将它们相连,这些节点主要由北京邮电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和一些研究机构构成。

图2 2007—2018年我国ICT 产业合作创新网络

通过核心-边缘分析可以体现网络核心-边缘分布的结构和变化情况,由表1 可以看出,我国ICT行业存在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京东方稳居历年核心机构首位,且在2008、2010、2011 和2014年中均为独家核心企业;此外,在历年的核心机构中,除南京熊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京熊猫电子”)和北京中科三环在2007年和2009年分别进入之外,其他核心机构均为京东方关联企业,且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的关联企业也多次上榜,由此可见京东方及其相关公司在ICT 产业创新合作网络中占有绝对的支配地位,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固的行业核心集团。尽管中兴通讯在我国ICT 产业网中具有很高的中心度,但在合作的数量和频次上远低于京东方,因此始终没有进入网络核心企业行列。

表1 我国ICT 产业合作创新网络中的核心企业

表1 (续)

3.2 网络演化路径分析

3.2.1 网络演化阶段和过程

2007—2018年间我国ICT 产业合作创新网络节点及节点度变化情况如图3 所示,可以看出ICT 产业合作创新活动呈现明显的阶段特征。依据本研究目的,结合网络变化情况,将我国ICT 产业创新网络分为3 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7—2010年,第二阶段为2011—2014年,2015—2018年为第三阶段。在第一阶段中,网络中的合作机构数量处于较低水平,但呈现快速增加趋势,2010年参与合作的机构数量是2007年的2.24 倍,与此同时网络节点度数也实现了持续增长,增幅与节点速度接近;2011年以后,参与合作机构整体数量的上升趋势有所减缓(从2011年的119 个上升到2014年的151 个),但节点度数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2014年网络节点度数达到2011年的2.89 倍;2015年参与合作机构数量达到168 家,此后开始进入平稳阶段,2016年参与合作机构数量降至162 家,这一时期的网络节点度经历了先增后减的过程,于2016年达到峰值4 769。

图3 我国ICT 产业合作创新网络节点及节点度变化趋势

接下来,把我国ICT 产业专利申请及合作情况按照3 个阶段进行汇总,以组织为节点,以组织间的合作关系为联系,绘制各阶段合作创新网络图谱,如图4 所示。同时,运用Excel 和UCINET 软件对各阶段的网络特征指标进行统计与计算,分析合作创新网络特征及其演化过程,如表2 所示。

近20年来,ICT 产业是我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最为充分、技术实力提升最为迅速的产业之一。2007—2010年,ICT 产业上市公司已形成初具规模的合作创新网络结构,网络参与节点数为196 个,边数和连接次数分别为212 条和2 379 次;合作创新网络中最小专利产出为375 件,最大专利产出为853件,可见此阶段参与企业已形成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这一阶段网络紧密度为0.011 1,网络结构较为稀疏;同时,创新主体间的联系并不紧密,虽然网络最大度数高达1 012,但平均度数仅为30.224 0,不同主体之间的网络合作关系数量悬殊;从产业创新合作网络图谱中可以看出,中兴通讯和京东方处于网络的绝对核心,南京熊猫电子、TCL 和北京中科三环均属于专利合作较多的公司,也都形成了自身主导的小群落,但有许多上市公司在这一阶段并不存在专利合作关系。

第二阶段,合作创新网络中网络参与者数量和合作关系随着技术发展而快速增加,节点数增加至264 个,网络边数和连接次数分别达到335 条和8 134 次,网络中技术专利最大产出增长至2 978 件。此阶段,面对快速发展的信息通信技术变革,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交流快速增加,这种现象主要源自两方面的驱动:一是更多的创新主体加入了合作创新的行列,另一方面领先企业与其合作企业之间的交往程度加深、连接范围更广。如京东方与多达30家企业开展了5 810 次专利合作,这其中包括了其重要供应商、关联企业与战略合作伙伴,与关联企业的合作频次占网络中全部合作的90%以上,关联企业间通过技术的联合开发实现了技术、知识的充分对接。这一时期,随着参与主体的增加,网络密度进一步降低(0.096 0),网络结构洞增加,形成了疏密相间的网络结构;京东方和中兴通讯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强化,南京熊猫电子、宁波韵升等企业也在网络中享有拥有一定的信息的优势。

第三阶段的网络规模和合作关系数量持续增长,产业合作创新持续深化,网络联结次数达到16 766次,网络平均度数增至106.815 0;同时,技术创新成果产出相比第二阶段有明显增加,网络技术专利最高产出达到4 769 件,网络最小专利产出也达到3 490 件,可见随着创新网络的演化,产业创新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此外,此阶段网络密度小幅下降,但整体网络的中心度从第二阶段的1.39%提升到1.65%,合作关系更加集中于几个中心行动者;网络中领先组织之间合作关系更稳定,知识交流非常频繁,这在本阶段的合作创新网络图谱中显示得更为明显。

图4 我国ICT 产业分阶段的合作创新网络

从整体网络结构看,3 个阶段的凝聚子群数量、网络连通子图数和最大子图节点数持续增长,但由于我国ICT 产业尚未形成完全联通网络,除少数几个核心企业外,大部分企业网络合作关系仍需加强,基于核心企业的个体网络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

表2 我国ICT 产业合作创新网络演化分析

3.2.2 行动者位置特征演化分析

从节点层面出发,对我国ICT 产业上市公司在合作创新网络中的地位演化情况进行分析,主要通过度数中心度和结构洞两个指标进行测度。中心度越高的点与其他节点的连接程度越高,在网络中越处于信息传播的中心地位;结构洞的占据者可获得更多更新的非重复异质信息,并具有保持信息和控制信息两大优势,从而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16]。限于篇幅,仅列出位置参数特征排在前10位的上市公司(见表3),这些企业的专利申请占我国ICT 产业专利申请总数的60%以上,可以代表行业的合作创新整体情况。

表3 我国ICT 产业合作创新网络中中心度及结构洞排名前十的行动者

总体而言,在3 个阶段内网络中心度和结构洞指标均上榜的企业有中兴通讯、京东方、北京中科三环、南京熊猫电子、宁波韵升和烽火通信6 家企业。其中,中兴通讯和京东方作为行业中的领导者,一直处于网络的绝对中心地位,对信息的控制能力也远高于其他公司;南京熊猫电子和北京中科三环的高技术发展比较稳定,其网络中心度和结构洞的排名保持在全国前列;烽火通信的专利申请数量和网络结构指数排名呈稳定上升态势,其网络中心度和结构洞指数在第三阶段位列第三,并与其后面的企业拉开了较为明显的差距;宁波韵升的网络中心度和结构洞指标在3 个阶段出现了较大变化,呈现先升后降的态势。

分阶段来看:第一阶段除中兴通讯和京东方外,南京熊猫电子、TCL、北京中科三环和广东风华均具有较高的网络中心度和信息控制能力,康佳集团、同方等也出现在排行榜前10 位,然而,TCL 在后面阶段中跌出前十,移动到了产业合作创新的边缘位置。通过深入数据分析发现,这主要是由于2010年前后TCL 与其关联企业在视音频领域开展了短暂但密集的研发合作,但此后合作创新方面的表现就较为乏力了。康佳集团和同方在3 个阶段合作的频率和对象上都没有显著变化,但由于整个行业合作创新程度在明显加深,因而其后期的相对优势不再。在第二阶段,中兴通讯、京东方、宁波韵升、南京熊猫电子和烽火通信排在前5 位,且其网络中心度和结构洞指标排名完全一致。其中,宁波韵升自2010年成功并购日本日兴电机工业株式会社后,企业技术能力实现较大提升,在内部研发和合作创新方面均加大了投入力度,使得其在产业合作网络中的地位显著上升。这一阶段,长园、南京华脉和天马微电子进入了前10 位,其中南京华脉和天马微电子在第三阶段中也一直稳定在较中心的位置,而长园则仅在第二阶段的榜单中昙花一现。在第三阶段,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烽火通信,其网络中心性和结构洞指标双双跃升至第3 位,且与后面的企业拉开明显差距,这和近年来烽火通信的技术发展战略密切相关,随着企业从单一的光传输和光纤光缆深入拓展至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融合而进一步拓宽技术领域范围以后,烽火通信加大了合作研发的力度,各方面业务稳健增长、企业发展迅速。南京熊猫电子在第二、第三阶段稳定在前5 名的位置,始终占据较为有利的合作地位,可见合作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南京熊猫电子的重要技术战略。航天信息和东旭光电进入前10 位,向网络中心显著移动。

3.3 网络合作模式分析

3.3.1 区域视角

从区域的视角研究我国ICT 产业上市公司的合作创新空间分布特征,产业合作创新网络中心度排名前10 位的上市公司、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区域分布情况如表4 所示,可以看出专利合作的各类主体主要位于在北京、广东、江苏和浙江等几个发达地区。其中,北京作为我国创新和科技中心,不仅拥有众多具有较高合作创新意愿的企业,还拥有大量实力雄厚的高校和研究院所,因此,无论是本区域内还是与其他区域间的技术合作都非常频繁;此外,北京在各类合作创新主体的分布上也较为均衡,在3个阶段中进入网络中心度排名前十的企业和各类机构的排名及数量都比较稳定。广东是国内ICT 企业的聚集地和重要的产业创新中心,聚焦了华为、中兴、TCL 等众多知名企业,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东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在ICT 领域并不活跃,因此广东ICT 产业的大部分产学研合作是以跨区域的方式进行的。江苏在网络中表现也较为突出,有两家企业进入网络中心度排名前十且在各阶段保持稳定,同时东南大学在产学研合作中位列全国高校前列。浙江和湖北的实力较为接近,两个区域各有1 家企业和1 家研究院所进入网络中心度排名前十,在区域内、外的合作都较为频繁,其中宁波韵升在2010年后合作创新能力的提升使得浙江的区域分布排名在第二阶段快速上升,烽火通信的快速发展也使得湖北的区域分布排名迅速上升。此外,上海因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和硅酸盐研究所在我国ICT 产业的地位和影响力从而在网络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四川、黑龙江、陕西和安徽各有1 家高校/科研院在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

表4 2007—2018年我国ICT 产业合作创新网络主体的区域分布

表4 (续)

3.3.2 组织视角

本研究发现,我国ICT 产业上市公司存在很强的内部合作倾向,研究样本中96.85%的合作专利是企业与其关联企业合作申请的1),因而,进一步根据内部合作和外部合作的比重来识别企业主要的合作模式。为了减少企业合作专利绝对数量差异对合作模式划分的影响,按照拥有合作专利数量将样本上市公司分为3 类:小规模(<100 件)、中规模(101~500 件)和大规模(≥500 件)。以各类上市公司内外部合作数量的平均数作为原点,内部合作数量作为横坐标,外部合作数量作为纵坐标,依据每家企业内部和外部合作专利所占比例确定企业所在象限(见图5),识别出4 种组织合作模式:贫乏合作模式、内部导向模式、外部导向模式和均衡合作模式。由图5 可见,我国ICT 企业合作模式的分布非常不均衡,不同规模的企业模式选择具有较大差异:(1)很多企业属于贫乏合作模式,这在合作关系较少的企业中更为突出。事实上,在我国ICT 产业的所有上市公司中,还有22 家企业因缺乏专利合作数据已从研究样本中删除。因而可以判断,我国ICT 产业大多数企业的研发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2)外部合作往往可以扩大企业的知识储备,带来更为新颖的知识和信息,从而促进企业的创新特别是探索性创新,如航天信息、烽火通信和中兴通讯等企业选择了外部导向性合作模式;此外,在小规模企业中也有一定数量的企业选择了这种模式(集中处于图的左上象限位置)。(3)关联企业间聚焦类似的产业技术并且彼此拥有相似的知识基础,因而有利于合作创新快速展开和顺利进行,如京东方将内部合作运用得淋漓尽致,极大地促进企业利用性创新的效率;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曙光信息”)、东旭光电等企业也更倾向于内部合作(位于图的右下象限位置)。(4)少数企业采用了均衡性的组织合作策略,如康佳集团和宁波韵升的专利合作中均同时具有内部合作和外部合作,并且其内外部合作的分布也较为平均。

图5 2007—2018年我国ICT 产业专利合作结构分布

综合来看,我国ICT 产业的外部合作还较为有限,并且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企业与高校或者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少之又少。其原因可能在于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获得技术存在以下问题:难以获取对方企业的核心技术、难以将合作获取的技术作为己方的核心技术、难以提高技术能力[17-19]。此外,技术实力领先的企业可能出于减少对外技术依赖和保护自身技术知识不被泄露目的而控制外部合作数量;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如京东方、东旭光电,在企业内部形成了复杂的合作创新网络,这些企业集团内部不同机构之间聚焦在相对集中的业务领域,试图通过内部研发的协同效应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同时,内部研发合作进行较多的企业更能从外部发现、转移和吸收知识[19],所以处于成长期的企业为了更好地从外部知识源充分获益,也倾向于首先提升其内部研发合作能力。因此,企业的合作模式选择与企业的发展阶段、技术实力及其所在业务领域的特点密切相关。

4 结论

本研究利用2007—2018年我国ICT 产业上市公司的专利合作数据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产业合作创新网络,深入研究网络的结构特点、演化过程和模式特征,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我国ICT 产业专利数量及合作专利数量所占比例均逐年上升,合作创新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但整体合作网络较为稀疏,产业创新合作关系并不紧密。其中,以中兴通讯和京东方为代表的企业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网络核心,合作网络存在明显的小世界性,技术所有者可以较为快捷、高效地与其周围所有者进行交流合作、获取新知识。

第二,我国ICT 产业合作创新网络可以分为2007—2010年、2011—2014年、2015—2018年 3 个阶段,随着时间的发展,网络的创新产出激增、合作关系数量持续扩大、创新主体之间合作交流的频次明显提升;虽然更多企业参与了产业合作创新,但整体网络密度呈逐期下降趋势,大部分企业的合作创新关系仍亟待加强。与此同时,整体网络子群保持稳定,核心企业在产业创新网络中的主导地位非常突出。

第三,从区域视角来看,我国ICT 产业合作创新网络具有明显的区域集聚特征,创新合作积极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之间存在正向联系,网络中心度排名前十的企业集中在东部5 个发达省份,其中又以广东和北京的优势最为突出,而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技术“守门人”则集中在北京、上海、武汉、西安等科教中心城市。

第四,从组织视角来看,我国ICT 上市公司的专利合作关系可以分为贫乏型、内部导向型、外部导向型和均衡型4 种模式。其中,由于难以获得核心技术以及避免信息泄露等原因,大部分合作是在关联机构之间进行的,只有少数企业形成了外部导向型合作和均衡型合作模式。企业的合作模式选择与企业的发展阶段、技术实力及其所在业务领域的特点密切相关,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的专利合作方式从贫乏型向内部主导、外部主导或复合型方向移动。

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得出如下启示:首先,在数字经济背景下,ICT 产业技术发展迅速、国际竞争激烈,且ICT 产业具有互动性创新产业特征,重要的创新往往是依托企业、科研机构、上下游产业链的互动来实现,然而,我国ICT 产业的整体合作创新网络稀疏、中心-边缘结构明显,且大部分合作仍主要在关联机构中进行,因而,如何进一步加强产业合作创新,真正建立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机制,加快企业的知识获取和创造能力提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数字经济阶段我国ICT 产业必须解决的重要任务。第二,在本研究中,中兴通讯始终处于产业合作创新网络的龙头位置,构建了完备的产业创新合作网络,但2018年美国制裁中兴事件显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当前我国大部分ICT企业的致命短板,即使拥有大量的专利产出和完善的专利网络,如果不能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也将很难适应新的竞争形势,因而,企业应把握产业技术发展的前沿方向,力争在关键“卡脖子”技术上取得突破,通过参与进而主导产业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应用,塑造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和领导力。

本研究对我国ICT 产业合作创新网络的结构、演化路径和合作模式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然而囿于数据的可获取性等原因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华为是我国ICT 行业的领军企业,但由于属于非上市公司,因而并不在本研究的样本当中,这必然对研究的代表性造成一定的影响;(2)ICT 行业的技术和市场国际化程度都很高,收集并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在全球的创新合作数据将是未来重要的方向。

注释:

1)文中除了上市公司的母公司和子公司以外,与上市公司同属第三方控制的企业也作为关联公司计入内部合作分析,与非关联公司的合作则作为外部合作进行分析。

猜你喜欢
专利节点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概念格的一种并行构造算法
结合概率路由的机会网络自私节点检测算法
采用贪婪启发式的异构WSNs 部分覆盖算法*
Crosstalk between gut microbiota and antidiabetic drug action
2007年上半年专利授权状况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