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三种策略

2021-04-01 16:04廖恒发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摘要】本文论述提高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策略,分析学生数学应用意识薄弱的原因,提出阅读数学绘本故事、撰写数学日记、改进教学方法等提高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教学建议,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用数学的思维分析生活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应用意识 解决问题 数量关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5-0133-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着重强调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并提出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然而,笔者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发现,有部分学生对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无从下手。如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做一做“小明有5元和2元面值的人民币各6张。如果要买一个30元的书包,有几种恰好付给30元的方式?”又如,三年级下册“笑笑家里给720平方分米的厨房铺地砖,有两种砖,第一种长3分米,宽2分米,每块7元;第二种为边长2分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5元,相比之下,用哪种地砖比较省钱?”以及高年级教材中出现的去公园买团体门票、折扣等问题,这些与我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学生普遍完成不好,这充分说明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相对较差。

造成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偏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部分教师本身缺乏应用意识,使课堂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或者是不够重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与应用;二是部分学生学习数学都是为了应试而学,有些教师也是为了应试而教,认为让学生多做题就能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显然这是对数学应用意识的理解不到位所致;三是学生的生活阅历少,缺乏生活实践经验,缺少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很少学生能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很难自觉地从数学的角度去思索和处理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从“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再到“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需要经历一个从感知到信息加工,再到策略选择,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呢?笔者认为,教师应依据教材及学生实际,注意挖掘生活素材,让学生在经历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一、通过阅读数学绘本故事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学习产生兴趣之后,学习就会变得轻松愉快。也许学习数学知识对许多学生而言是枯燥无味的、抽象化的、不容易理解的,但数学也有美的一面,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体现数学美的教学元素,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在低年段,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低年级的孩子读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做一些有趣的数学小游戏,从小学一开始就培养和激发孩子的数学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在低年段布置一些親子共读数学绘本的作业,让家长在陪读的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引导孩子主动思考故事中的小问题,并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数学问题。如绘本《晚霞项链》中有一段讲述的是“妮娜要去参加派对了,却发现自己没有适合派对穿的新裙子。于是她偷偷拿走了姐姐的项链,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从修复姐姐的晚霞项链中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又如教师可以从《甜甜的糖果屋》绘本故事中引出购物中的加法和减法,等等。

其实许多故事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而不是凭空幻想出来的,这些绘本故事大都是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真实事件,所以通过阅读这些故事让孩子们懂得数学知识无处不在,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这些来源于生活的事例能让孩子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所以在亲子共读的过程中,教师应科学合理地引导家长掌握带领孩子推测情节发展的方法,并与之探讨在孩子阅读过程中遇到难题时如何处理,以及在遇到类似事情时应该如何解决的科学方法,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数学知识并掌握处理问题的办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通过撰写数学日记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日记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促进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通过数学日记把数学逻辑逐字逐句地分析出来,一步一步理顺学生对数学思维的理解并逐渐深入。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的文字水平比低年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语言文字记录在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和数学原理,这样,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就能主动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善于观察生活现象,促使学生从生活之中发现数学问题和数学原理,并加以思考,把在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进而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如有一名四年级学生的日记是这样写的:“今天是星期六,爸爸妈妈带我去‘梦想小镇参加小小营业员活动。活动刚开始,‘梦想小镇的镇长就让我当超市老板,他分给我12名小朋友当营业员,让我将他们平均分组。这可有好几种分法呢!我是把他们平均分成2组、3组、4组还是6组呢?镇长没告诉我,真让人头疼。最后还是经理大哥哥提醒我,让我按时间段来分组。哎呀!都怪我自己没注意看要求,下次我肯定不会这样啦!”从这篇日记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发展,数学应用意识也得到了提高。另外,其他学生的数学日记也记录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涉及很多数学知识的应用,进一步增强学生利用数学日记提升数学应用意识的能力。

三、通过改进教法强化数学应用意识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保证。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通过阅读情境中的信息和问题,思考材料中的“问题信息”和“条件信息”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47页“整理和复习”第3题:“我的网上书店上午接了279个订单,下午接了395个订单。今天准备600张快递单够吗?还差多少张快递单?”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双11”网上购物的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潜能:“上午和下午一共接了多少个订单?”“下午比上午多接了多少个订单?今天准备600张快递单够吗?”……在众多问题中,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解答,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抓住核心,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核心。因此,教师要注重把握关键与核心问题,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适时指导学生养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借助基本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分析问题首先要厘清数量之间的关系,理解加减乘除的意义。

例如,“一件衣服有4颗扣子,7件这样的衣服有多少颗扣子?”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因为这道题是求4个7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而“商店里钢笔9元一支,小明有72元可以买多少支?”为什么用除法来计算?因为这是求72里面有几个9的问题。这些加减乘除法一步计算的问题,是进一步解决较复杂问题的基础,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解题策略,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阶段常用的解题策略有:画图法、列表法、假设法、举例法等。例如,从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开始,就出现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策略,以此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线段图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自觉画线段图的习惯。列表的策略则可以让学生通过列表整理出一些符合条件的方案,然后经过检验,从中选出最优的答案;或者可以把信息通过表格的形式列出来加以整理,帮助学生厘清解题思路。例如,三年级上册单元测试题:“32名同学乘车去公园,小车限乘坐乘客4人,每辆6元;大车限乘坐乘客6人,每辆8元。(1)怎样租车才能使所有同学一次就能坐完,并且没有空位?(2)哪种租车方案最省钱?”在解答此类问题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题意思考,用列表的方法把不同的方案都列出来,然后再选择符合题意的答案。同时,列表的策略在解决“鸡兔同笼”这种类型的问题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

(三)参与实践,强化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数学需要在应用与实践中不断感知和经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生活实例引入课堂,进行情景模拟,把学习内容和生活情境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去找数学、想数学,让他们真切地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在学生认识米和厘米以及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手臂展开的长度、教室门的高度和桌子的高度等,加深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强化学生用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又如在教学“百分数”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购买物品打折优惠的计算方法,開展“跳蚤义卖”活动,要求学生在活动中用上百分数打折的知识做广告,并要自己计算出商品的价格。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既熟练掌握课本知识,领会数学学习“从课堂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又强化了数学应用意识。

总之,数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实用性比较强的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讲解概念理论知识,也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大胆探索,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苏立云.新课标下学生数学素养内涵及其结构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

[2]程艳菊.浅析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现状及培养途径[J].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2019(4)

[3]梁晓红.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材编写特点及学生“四能”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6(15)

作者简介:廖恒发(1981— ),广西南宁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学。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用推理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
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找准标准量是正确解答分数(百分数) 三种类型应用题的关键
一年级数量关系有效教学策略的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数形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