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草
内容摘要:针对解决财政资金投入到村级建设项目时由于没有建立与村民的利益联结机制,项目的后续运营管护反而成为村集体的负担,资产甚至变成了债务,人才资金缺乏,管理不到位,导致农村集体经济面临发展瓶颈等突出问题,我们选择湖南省平江县横冲村,对财政资金在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运用情况做了深入调研和案例分析。调研发现,针对这个普遍问题,横冲村作为一个贫困村,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与村民股份合作,建立起一套发展集体经济的崭新机制,激发群众干事创业激情,从而实现村集体与村民的共同富裕。横冲村准确把握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律,通过财政资金引导村集体经济走向良性发展轨道,以基层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政权长治久安,为湖南全省乃至全国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关键词:股份合作 创新财政支持方式 财政资金引领
目前,横冲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主要分三部分:一是村集体成立横冲村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集中流转村内核心区200亩土地,引进种植新品种湘莲,荷塘里养殖泥鳅、鱼等,其中,2020年莲子纯收入8万元,2019年放养的泥鳅、鱼到2020年实现纯收入40万元;二是流转150亩荒山(土地贫瘠,荒废二十余年),村集体统一流转,争取项目资金,修通道路等基础设施,财政资金投入60万元,村集体以土地和基础设施入股,引进个体户承包种植黄桃等,村集体每年固定收入9万元;三是用废弃小学改造成大队食堂,村集体占股10%,每年收入9万元。
一、主要做法
(一)找准方向,谋划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村支两委立足比较优势,谋划出一条“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路子,即:以民宿经济和乡村旅游为突破口,以电商平台为营销手段,激发群众创新创业活力,带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015年8月,横冲村注册成立了湖南省首家民俗旅游专业合作社,发动村民利用闲置房屋发展乡村民宿。合作社采用“统一配备、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统一结算”的四统一模式进行运作,一期发动12户村民入社,紧紧抓住旅游旺季游客住宿难、吃饭难的市场需求,通过新闻媒体和网络平台宣传推广,吸引游客入住。运营一个月时间,合作社收入达到2.8万元,社员收入最高达到8000元。村民感受到了民宿经济给自身带来的收益,一下由观望变为主动,并对这个新生事物产生热情。经过一年实践完善,横冲村确定了以民宿经济为突破口,找到了“互联网+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子和脱贫模式。
为吸引青年人才返乡创业,横冲村于2015年11月组建“筑梦乡土·横冲创客之家”,先后吸引30多位80后、90后青年人才加入。横冲创客之家作为乡村创业孵化中心,重点为返乡大学生、在外务工人员、退伍军人等青年人才服务,帮助搭建创业平台,带动村级经济发展。村两委干部带头腾出村委会闲置房屋为青年创客提供日常办公场地,每月组织一场返乡创业青年交流会。创业前5个月,创客之家为每位常驻创业人员提供每月800元生活保障。
为激发村民创业热情,横冲村连续两年在春节期间组织“情归故里创梦家园”返乡创业交流会。其中,2016年大年初一晚上50余位村民自发组织参会,正月初一至初六,全村召开了8场创业动员会,7天时间众筹成立了2家公司。通过引导发动,先后有40余位本村在外能人回乡创业。经历了分散众筹到整合兼并,横冲村逐步建立起一个“青年创客+农民合伙人”的乡村创业团队。
(二)股份合作,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
1.成立生态农业有限公司。2016年2月,公司创立初期,村集体以财政资金10万元入股,占股40%(其中10%专门用于精准扶贫,支持贫困户发展生产),14名创业青年众筹资金15万元占股60%。随着公司发展壮大,20余户村民增加入股资金,后来已扩股到300万元。公司采用公私合营模式,现金入股、独立经营、独立核算,青年创业团队负责公司管理运营。村集体选派一名干部作为副总经理,负责监督公司业务经营和重大事项决策,其他村干部不干涉公司日常经营。截至目前,公司已经拥有乡村民宿、农家餐厅、知青酒吧、电商平台、农产品销售门店等多个盈利项目,带动本村闲余劳动力80余人参与就业创业。全村60多户村民通过现金入股、加盟客栈、配套种养殖等方式参与到旅游产业中,与公司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其中,乡村民宿经营所得收益由公司与加盟农户按3∶7比例分成,达到互赢互利。
2.成立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村集体以财政资金30万元入股,引导村民以土地和资金入股。合作社采用市场管理运作模式,建立了公司化运作的工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成立“本土管理团队”,聘请老村长担任总经理,选聘部分村民小组长担任副总经理,成立理事会,负责决议重大管理事项,成立监事会,负责监督管理工作和财务情况。土地合作社的发展,有效盘活本村闲置的土地资源,调整了产业种植结构,打造了一系列乡村休闲旅游景观。合作社用工岗位优先选用村内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务工的贫困户人均年可增收6000元。
3.成立红色民俗文化餐厅“大队食堂”。2016年11月,横冲村将村上一所废弃多年的老学校改造成红色民俗文化餐厅——“大队食堂”,大队食堂以传承红色文化和乡土文化为主题,打造充满乡土乡情和红色记忆的主题餐厅,既满足到村游客的餐饮需求,又能变身为红色民俗文化展厅,成为中华民俗文化的傳播者。乡村影吧、乡村茶室、乡村咖啡吧、乡村文化艺术创作室、乡村皮影展、乡村文化沙龙厅、乡村公共会客厅、乡村创客营地等项目囊括其中。该项目是由5位村民众筹90万资金建设,村集体争取20万元“美丽乡村”项目资金,支持该项目配套设施,其中10万元折合为村集体股份,占股10%。大队食堂于2017年1月正式营业,可同时容纳至少300人就餐、会议、活动,吸纳本村富余劳动力30人就业。项目开业一个月,营业额突破20万元,帮助农户月增收1000余元,同时带动周边农户销售自家蔬菜和土鸡等农特产品获得增收。
(三)引领撬动,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
1.用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村民入股众筹。由能人带头,群众参与,全村运用80万元财政资金,带动了1000多万社会资本投入,共同发展脱贫产业。该村原来村级集体经济为零,现在固定收入达30万元,入股收入10万元,成立工程队承包道路硬化赚取收入48万元。昔日的集体经济空壳村,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示范村,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充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用有限的财政资金引领群众增收。横冲村发展民宿加盟户22家,可提供标准房间100余个,日接待能力可达200人,户均月增收1600元以上。发展农家餐厅5家,可同时为容纳300人就餐,月营业额均可达l万元以上。由废弃学校改选而成的知青酒吧、大队食堂,春节期间营业额达20余万元。电商通过微信公众号、淘宝商店、挑食猫等平台进行网络宣传销售,目前土鸡蛋、土鸡、竹酒、笋干等农特产品销售额达10万元以上。
二、面临问题
“三变”概念不清、项目运营管护不力、企业带头人缺乏、村办企业活力不强等体制机制的不完善,是农村集体经济普遍面临的发展瓶颈。在横冲村也不例外。
就横冲村而言,2015年以前,面临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村民对“三变”概念模糊等一系列困难和挑战。财政资金进入以后,2018年又出现了人才引入不畅、村民积极性不够、企业生存活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
(一)“三变“概念不清问题
由于没有理解“资产变资源、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真正含义,大多数农村集体企业主要靠土地開发和不动产的租赁为主要收入来源,导致盈利渠道单一。这种以村养企的特殊体制,使得管理者将村委会与企业视为一体,工作中不分你我、经济上一体运行。农村集体企业中村民与企业员工身份重叠,自身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有限,体制机制不理顺,导致权责利不匹配,容易造成主业不清、职责不明、责权不适,不能专注于企业的科学长远发展。
(二)项目运营管护不力问题
过去,财政资金投入到村级时,用于建设一个个项目的资金都是无偿投入,并没有建立与村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一笔笔项目形成资产后,村民虽然受益,但大多不管不问。因此,导致项目后续运营管护缺乏,反而成为村集体的负担,资产甚至变成了债务。
(三)企业带头人缺乏问题
由于很多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农村只有老人和小孩,加之人才引入渠道不畅,导致高精尖人才难以引入或引入后难以立足,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和人民群众新期待,带领企业转型突破的能力不足。因此有的村办企业管理层年龄较大,学历不高,发展理念滞后,对管理制度建设缺少系统规划和长远发展布局,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结构不完善等情况,容易致使村办企业经营业绩难以突破甚至逐年下滑。
(四)村办企业活力不强问题
由于企业带头人缺乏的问题直接导致村办企业活力不强,农村集体企业班子大多为村民,董事长、总经理由村书记或主任兼任,董事会的产生和运作极不规范,甚至等同虚设。企业监事会严重缺位,监管作用虚化、弱化。企业管理制度理念淡薄,公司发展决策、人员调整、财务方案等事项不规范运作。管理人员面对问题有时不依靠制度,习惯利用个人权力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凭个人感觉决策。由于缺乏现代管理制度的约束和保障,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容易造成投资发展失败,资产流失、财务浪费等现象,应对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影响了企业健康发展。同时,农村集体企业中村民与企业员工身份重叠,员工进入企业的程序不规范,对员工的绩效考核不精准,没有完整的标准约束和正向激励员工日常工作行为,员工缺乏工作动力。
三、几点启示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有利于增强村集体自我保障、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能力,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我们认为,横冲村的经验,至少有三点启示:
(一)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能够让农民持续增收
村级集体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形式,在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领农民共同致富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集体经济实力强的地方,往往能够凝聚人心,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力强,农村社会管理也更加有序。因此,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增强贫困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是助力脱贫攻坚、实现农村长治久安的一剂良方。
(二)建立一套好的机制,能够激发农村活力
充分利用政府在政策引导、规划引领、资金支持等方面的优势,让村集体与农民形成利益联结机制,确保项目可持续运转、产业可持续发展。此外,一套好的机制还能激发群众创业活力,比如,建立农村“双创”促进机制,支持大学生、退伍军人、农民工等下乡返乡创新创业,可以培育出一批农村经济发展带头人。
(三)创新财政支持方式,能够破解集体经济发展资金瓶颈
在财政新常态下,增支减收压力巨大,借助市场机制和市场力量来破解资金瓶颈,由财政“大包大揽”向财政投资引导转变十分必要。过去涉村资金偏重于硬件项目建设,在集体经济发展方面施力不够,难以增加村级财力,项目资金无偿投入,项目后续运营管护反而成为村集体负担;产业扶持资金主要对口农业企业,村集体和农民也无法广泛参与和受益。现阶段需要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采取市场化的支持方式,将财政资金量化为村集体的股份投入各类经营主体,财政投资形成的配套基础设施交由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建设管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