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本忠 黄松 张志斌 林放为 陈荔园
[摘要]本文创新运用数字化审计平台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以远程审计、数据建模为切入点,强化审前、审中、审后三个环节与业务部门联动,探索业审融合模式在电网企业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数字化 审计平台 业审融合 创新实践
一、数字化审计开展情况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06年以来,先后启动了SG-186、SG-ERP、SG-ERP3.0三期信息化建设,建成十大业务应用系统,全面覆盖企业运营、电网运行、客户服务等业务领域。相关技术的发展在多方面对审计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数字化审计的开展。2017年,公司提出建设“数字国网”的目标,着力解决专业壁垒严重、数据不贯通、跨专业流程不贯通、资源配置能力不强等问题。要求实现数据一次采集或录入,共享共用,端到端业务在线闭环,全业务线上办理,全过程实时反映,各环节终端随需接入,推动公司全业务数据统一管理,实现内外部数据“即时获取”,最终实现“数据一个源、电网一张图、业务一条线”“一网通办、全程透明”。
2017年,公司提出数字化审计概念,围绕更好地履行审计职责,提出“三个驱动”原则,即坚持数据驱动,建立数字化审计平台;坚持技术驱动,提升数据分析能力;坚持创新驱动,转变审计作业模式,积极引导培育公司系统数字化审计生态,深入探索“总体分析、精准定位、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模式(见图1)。
一是率先组建数字化审计工作室。以总部数字化审计工作室为引领,系统组建36个数字化审计工作室,发挥数字化审计工作室信息中心、数据中枢和指挥中心功能,实现数字化工作上下联动、整体推进。建设启用公司专用审计视频系统,组织各审计组召开项目启动、工作布置、工作调度等视频会议,实现审计作业信息“线上交互”、审计意见远程“面对面”交流。
二是建设数字化审计平台。整合审计管理与作业功能,全面应用企業级数据资源建设成果,依托数据中台建设开放、融合、动态、智能的数字化审计平台。基于审计中间表,构建涵盖电网核心业务的审计模型,实现与业务端的互联互通。应用数字化审计平台,开展全量审计,摸清业务管理状态和问题风险的表现特征,支撑客观评价管理情况;开展跨域审计,理清相关联业务之间的管理逻辑和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准确下达审计意见,促进有效整改。
三是成立数字化审计专家团队。选取审计业务骨干组建公司数字化审计专家团队,促进数字化审计在基层落地生根。依托数字化审计平台,部署数据分析工具,实现关键业务的全量、智能核查,跨越式提升审计工作效率;实现审计监督“由点及面”“由面及体”的突破,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综合应用内外部数据,深层次揭示突出性、系统性、重大性风险。
二、创新技术助力业审融合的实践
公司深入探索“总体分析、精准定位、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模式,在远程审计和数据建模两方面对业审融合模式进行了深化应用。
(一)开展远程审计
远程审计以数据为核心,以提升审计质量和效率为导向,综合运用数字化审计平台和业务信息系统开展审计监督。具体实施方式包括非现场数据分析和持续审计监督,非现场数据分析侧重于支撑现场审计,持续审计监督侧重于常态监督。
1.数据先行,以非现场审计打破空间限制。精选审计业务骨干和技术支撑人员组建数据分析攻关团队,业务部门开放相关系统查询权限,信息化职能管理部门支撑打通被审计单位与审计实施单位的省间网络防火墙,应用数字化审计平台进行数据分析,依托数字化审计工作室建立视频交互通道,对审计对象开展总体数据分析,指导现场审计工作组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成果开展工作,有效破解了异地审计难题。
2.立足当期,以持续审计监督打破时间界限。将持续审计监督作为非项目化审计监督模式,打破传统项目化审计在审计时间上的界限,按照“上审下”的总体原则,由总部、区域审计中心、省公司分层分级组织实施,围绕决策关注事项及外部监督重点设定审计主题,根据主题构建审计模型,对全量数据进行“业务+”跨域分析,发现疑点、查找问题,充分揭示各单位在落实公司重大决策部署方面存在的问题与风险,切实加强对重大风险领域的管控,有效提升审计服务业务能力。在2020年公司组织开展的持续审计中,总部、区域审计中心及省公司主要围绕公司战略落实和管控方式调整,针对国家重大政策部署、“提质增效”专项行动等重点工作设定监督主题68项,对改革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进行实时跟踪、动态监测,审计共发现27家省公司问题疑点2938个,经核实确认为问题2192个,疑点核实率74.60%。
3.深挖结果,以审计结果挖掘打破专业壁垒。将审计结果数据再分析、再挖掘作为深化审计结果运用的有效方法,坚持用数据说话,客观全面揭示问题,深入剖析问题原因,协同促进公司治理水平提升。一是从区域特征、单位类别、业务类别等维度,对审计结果进行宏观分析,梳理普遍性、典型性问题,理清主要问题、风险的分布状态和发展趋势,提出促进公司治理的总体性建议。二是运用大数据审计相关分析理念,对财务、营销、交易等业务数据进行跨域分析,系统性分析问题深层成因,为客观整体评价提供坚实基础。三是作为公司数据资产的重要用户,坚持以用促质、以用提质,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数据归集、数据质量、数据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及时总结提炼,并与数据管理部门进行交互,有效推动公司数据质量提升。
(二)开展数据建模
数字化审计模型的创建,为数字化审计持续深入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显著提升了审计效率、覆盖面和审计成果价值,推进动态持续监督,促进审计监督与业务管理深度结合。
1.分析总结,促进思维融合。一是全面开展业务分析。按照“总部引领、全员参与”的工作方针,开展统一的业务逻辑和数据链路分析,全面梳理业务链条,深度总结业务逻辑,系统开展数据梳理,系统总结审计思维,充分考虑公司总体业务管理标准和各网省公司业务差异,梳理业审结合点。二是沟通交流结合思路。依托数字化审计专家团队,采用“审计+业务+技术”模式,以“走出去、领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发挥审计人员、业务人员和信息支撑人员各自优势,畅通与各层级业务部门的需求沟通渠道。同时,倡导各网省公司开展个性化业务需求分析,健全及时、便捷、高效的需求响应反馈机制。三是深度挖掘关注重点。运用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对业务全链数据进行深入探索,有效识别业务管理主要风险和典型问题,促进审计人员全面掌控业务领域的总体状态;应用大数据关联分析方法,对业务数据进行跨域联动分析,从全局角度系统性分析问题深层成因,准确掌握业务的审计方向、审计重点。
2.整合梳理,促进数据融合。一是推进数据全面接入。发挥数字化审计跨专业、跨领域、跨系统的整合应用优势,推动财务、营销、运检、建设、人资、物质、交易等业务源端数据全面接入数据中台,推动企业统一数据中心建设,打通数据壁垒;拓展数据类型,从传统的结构化数据逐步扩展至非结构化数据,夯实数据基础。二是推进数据整合转换。通过对跨专业、跨领域数据进行归集整合,聚焦业务部门最核心风险点,开展业务数据的汇总整合和清洗转换,构建审计中间表,形成公司相对统一的审计数据体系。目前已在数据中台构建涵盖财务、营销、工程、人资、物资领域的审计中间表246张,通过不断沉淀、积累,强化数据应用基础。三是切实提升数据质量。与数据中台建设密切协作,在数据接入、整合、转换过程中,同步开展审计模型数据溯源,开展数据流转链路全过程、全链条的反向追溯,确保审计中间表数据和源端数据一致。结合模型测试、审计业务开展数据业务验证,推进数据治理,提升数据质量。
3.强化应用,推动业务融合。一是加速模型应用转化。践行局部试用再全面应用的路径,不断加快模型的部署应用进程,提升业务支撑能力。目前,数字化审计平台已统一部署成熟审计模型175个,应用审计模型,安徽、甘肃等省公司实现了营销审计的常态化开展,江苏省公司实现了工程“嵌入式”审计,加快了工程项目结(决)流程。二是推进模型更新迭代。遵循“小步快跑、循环迭代”的方针,建立模型应用反馈和优化推出机制。根据审计应用和业务系统变化,定期收集反馈模型运行情况和完善建议,开展模型实际验证、优化完善和迭代更新,促进审计模型全面适应和支撑业务发展需要。三是持续支撑远程审计。依托数据中台实时数据流,数字化审计平台部署的智能化、可复用的成熟审计模型,实时开展关键风险点定期扫描和预警监控,做到动态发现、实时核实、及时整改,实现审计监督和业务运行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审计时效性。
三、启示与建议
公司取得的业审融合成效可以用“三个转变”概括:一是通过审计技术手段创新,审计覆盖面从营销、财务、工程等单一业务向涵盖电网规划、电网安全、客户服务、国际金融等多个专业领域转变;二是深入挖掘审计成果,增加业审互动,审计成效由“单一应用”向“综合应用”转变;三是通过与公司业务同频共振,业务部门(单位)开始从“被审计”向“要审计”转变。为建好公司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的责任网、安全墙,业审双方需构建业审协同治理新模式,运用数字化审计技术创新,依托数字化审计平台,强化审前、审中、审后三个环节与业务部门的联动,构建目标同向、部署协同、工作联动、责任共担、风险共防、漏洞共堵的业审双向协同体系,强化重大政策落实情况,更好地服务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作者单位: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邮政编码:100031,电子邮箱:houbenzhong@163.com)
主要参考文献
高雨.基于业审融合的电网企业数字化审计应用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
郭玉凡.业审融合在医疗行业反商业贿赂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审计大学, 2019
王向陽,魏丽雅,李浩尘,等.基于价值链的业审融合体系在电网企业中的作用[J].中国内部审计, 2019(7):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