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治历史文化悠久,古籍众多。2005年,文化部、财政部启动“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以来,长治市图书馆对馆藏古籍开始全面普查,这期间发现了许多极具地方特色、史料价值的文献资源。大量古籍重见天日,对长治市文化建设、经济发展都带来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增添文化自豪感的同时,在挖掘古籍精髓、“古为今用”的同时,如何管理与利用古籍也是不可回避的难题。本文针对长治市图书馆古籍管理利用的现状进行说明,举证实例,提出有利于当地古籍开发与利用的措施。对长治市地方古籍开发利用的同时对其文化内涵再次挖掘,以本地深厚的历史文化为背景,将长治市图书馆打造成为长治市经济文化发展的特色名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古籍;管理;利用
【中图分类号】G2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2-201-03
【本文著录格式】米丰慧.地方公共图书馆古籍管理与利用研究——以长治市图书馆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01(02):201-203.
一、长治市图书馆古籍文献的特点
公共图书馆是古籍的主要收藏单位,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保护古籍是每个图书馆人的责任和义务。我国古籍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的精神硕果,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文化、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承载着大量珍贵历史文化信息。保护利用古籍是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共识,也是公共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长治市图书馆作为市级公共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省级图书馆共同构成了古籍管理与利用的三级体系,市级图书馆依托地缘优势,最为直接有针对性地保存古籍,服务社会。
长治古称上党、潞州、潞安府等。“长治”原为潞安府府治所在县名,得名于明嘉靖八年,取长治久安之意。
上党文化博采众长,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更符合中华文明的主流价值,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地方文献与地方文化有着天然密切且不可割裂的关系:地方文化是形成地方文献的根基,而地方文献则以文字的形式深刻地展现地方文化。地方文献不仅真实还原了长治当地文化的风貌,也更易激发长治人民的共鸣,这种共鸣不仅促进了地方文化的发展,也有助于研究地方历史和现状。
长治市图书馆在近年的古籍普查过程中,发现并整理了一大批具有史料价值的古籍文献。如地方文献: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长治县志》雍正八年(1730年)《屯留县志》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潞安府志》影印明万历版《潞安府志》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印本《潞安诗抄》,(清)程之玿、常煜编。此版《潞安诗抄》由程之玿后人根据程氏族谱《乘馀录》所知三赴台湾从故宫博物馆淘回,经中华书局三年多的整理、补缺形成古籍善本后赠与长治市图书馆。《潞安诗抄》是一部集潞安一方乡土诗人的诗集,所含诗人、诗篇众多,跨越年代之久,可谓长治之最,开辟了纯长治乡土诗人群体诗集的先河,是研究上党历史与地方文化、诗词、文学、史志、民俗、人物等研究工作者不可或缺的一部重要巨著。这些古籍方志以长治当地人文历史、地理沿革、信息资源等为主,深入挖掘其中本地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信息,才能更好地发展长治市本地特色文化。
我国的古籍当中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道德标准,这在众多的古籍文献中都有体现。它们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其影响绵延数千年,甚至在今天这些影响都是无处不在的。而在长治市图书馆馆藏的一些历史更早的县志、村志乃至家谱中,记录了很多当时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公序良俗,大到县、村的名人乡绅,小至普通家庭中的百姓,无一不体现出长治地区人民对德法的恪守,对礼义的推崇。在我国现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山西省积极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以及长治市重现上党文化文明的机遇期,对典籍记录的传统道德规范诸如廉、忠、义、孝、礼、信等进行提炼,依据社会需求加以改革,使其为长治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和公众道德建设服务。
二、长治市图书馆古籍管理与利用的现状
(一)建立健全本馆古籍管理制度
近年来,国家层面法律法规的陆续出台,长治市图书馆顺势而动,古籍与特藏书库依据文化部行业标准《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WH\T24-2006)设立。长治市图书馆古籍部建立完善了《长治市图书馆古籍研究室规则》《长治市图书馆典藏部安全管理制度》《长治市图书馆古籍阅览规则》,严格按照以上制度开展日常工作。长治市图书馆在2017年第六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中,首次制定了《长治市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以制度的形式对古籍各项工作进行了规范。长治市图书馆的馆藏发展目标是“精心选择、获取各种形式的文献资源,建设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的馆藏文献,形成有长治市地方特色的优质馆藏结构体系”。
(二)积极进行社会合作
古籍的科学管理不是某个收藏单位的责任,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近年来,长治市图书馆将古籍工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紧密相连,开展地方文化特色展览,将长治市图书馆古籍作为地方文化展览的一部分推向社会。多次邀请省古籍保护中心专家到馆指导工作。联合社会力量,共同致力于古籍开发,在全社会营造爱护、尊重、使用古籍的良好氛围。
(三)不断应用新技术
长治市图书馆古籍部2009年开展普查,已完成明清刻本的普查,形成館藏古籍目录。录入山西省古籍综合信息数据库,形成山西省古籍联合目录。
我们对馆藏古籍进行整理的同时对本馆善本进行重点普查,形成了长治市图书馆善本目录。长治市图书馆积极参与全国范围的专题目录建设,2013年,在山西省“第三批省级珍贵古籍目录”申报时,《史记抄》成功入选。
目前,长治市图书馆开始对部分珍贵文献进行缩微技术复制,此举作为长治市图书馆古籍科学管理的最佳手段,为日后古籍数字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长治市图书馆古籍管理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古籍家底不清,书库管理不规范
古籍资源的组织利用还有欠缺,主要表现在古籍著录条目过于简单。在著录过程中仅以册为单位,对于书目名称和版本内容的演变等信息没有更深层次揭示。对一些古籍文献特例,如一书多名的情况,简单的著录方式容易造成同一本书被多次著录的情况。
作为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本身经费就有限,可以用在古籍方面的经费更是少之又少,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古籍工作的发展。
(二)人才匮乏,管理利用水平有限
长治市图书馆目前有古籍三万多册,但从事古籍工作的只有三人,这两者之间巨大的悬殊,使得长治市图书馆古籍各项工作举步维艰。在古籍利用方面,以藏为主,利用率较低。一是读者面窄,主要集中在文、史、哲及相关研究学者为主,教师、学者所占比例最高;二是古籍数量众多但品类集中,可借阅的古籍种类少,利用率低;三是古籍传统服务方式依然是藏多用少;四是古籍是繁体字书写,排版与现代书籍差异大且无句读,大部分读者缺乏古汉语知识,阅读理解困难重重。
(三)待保护与修复古籍数目众多,但进展缓慢
古籍管理作为利用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古籍利用的程度,纵观长治市图书馆古籍现状,可以用“基础弱”“数量多”来概括。
古籍3.25万册,452种古籍善本书0.3万册,明清版本112种,1519册。其中百分之八十的古籍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破损程度严重的清刻本《康熙字典》《潞安府志》整部书籍絮化、粘连严重到不能翻阅的程度。还有一些原本完整的古籍文献,因保存条件有限,长时间与酸化严重的书籍一起存放,也呈现出纸张酸化和老化,情况不容乐观。
四、长治市图书馆古籍管理与利用工作的出路
(一)深挖古籍精髓,再现上党文明
炎帝桑梓、尧王故里、丹朱封地、神农尝百草、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背后,都指向一个发源地,那就是上党,作为神话故事的故乡,上党以深厚的文化土壤孕育和滋养了中华史前神话传说,每个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都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更为后世无数的文学作品提供了经典的形象和素材。可以说,这些“过去”印证了上党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深远浓厚,这些文明之光至今仍照耀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二)加强古籍管理力度,重视古籍的开发与利用
古籍的科学管理是基础,合理利用是关键。只有古籍管理这个基础稳固,才能进一步对古籍进行开发和利用,使其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2016年底,已完成馆藏古籍普查与登记,按照“计划”要求,对古籍版本情况、破损情况进行完整的揭示。同时,借助于第五、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的评估定级,对县区馆进行全面摸查,进行书面登记,2020年,基本摸清本地古籍资源和保存状况。
我们对本馆古籍进行系统普查的同时,对民间藏书也更加重视。民间藏书的数量虽不大,但也是传世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中不乏善本。特别是当老一辈藏书家过世后,其后人能否正确认识这些古籍的价值并进行妥善保护,尤其需要关注。長治市图书馆面向全社会发出倡议,鼓励单位和个人捐赠古籍。只有兼顾公私藏书,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数”。
古籍工作,管理是基础、保护是目的、利用是手段。保护珍贵古籍文献仅停留在对其重要性、迫切性的层面上是不够的,还需要从业者具备古籍管理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做到科学管理而不是盲目保护。长治市图书馆始终重视古籍保护意识的培养,以讲座和展览的形式,呼吁广大民众在接触和使用古籍的同时自觉爱护、尊重古籍。普通读者接触古籍的机会很少,至于善本古籍更是难得一见。过去图书馆对于古籍是只藏不借,读者与古籍没有任何接触,久之读者对古籍产生距离感。
针对以上情况,长治市图书馆定期举办讲座,向读者普及古籍常识。组织学生参观,使其真切地感受到古籍特有的文化魅力,在广大少年儿童心中树立文化自豪感,也加深对古籍文献的直观印象。爱护古籍从孩子抓起,也是长治市图书馆古籍工作的一种有益尝试。另外,加强与新媒体合作,利用图书馆官网、微信公众号推送古籍信息,做好古籍宣传工作。
(三)加强合作交流,共建长治市古籍特色资源
长治市图书馆作为长治地区规模最大、文献资源最丰富的公共图书馆,始终积极构建与社会各界以及各馆之间的地区合作共建共享机制,尤其是在古籍、地方文献资源的共同开发和各类型资源的数字化工作方面,致力于建立健全本区域古籍文献数字化协调机制,协调古籍文献实体与数字资源建设,根据本馆馆藏实际选择最优资源,突出自身特点,细化工作目标,注重古籍数字资源的特色和专业化,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在利用古籍文献的同时注重再生性保护,形成具有规模和特色的长治市古籍文献资源,在联合社会多方力量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创新古籍资源服务模式,最大化地发挥本地古籍文献效用。
1.古籍管理与利用坚持多学科参与,多元发展
随着近年来古籍普查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对馆藏各类文献的著录登记,长治市图书馆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结合本馆馆藏,有侧重地建设具有时代特色、地域特点的古籍数字资源库。
做好古籍的科学发展,须注意以下几点:(1)充分发挥政府、上级主管单位的协调、规范作用,完善相应政策,引进市场监督和高效管理机制,促进古籍资源共建共享。针对古籍这一特殊的文献类型,长治市图书馆始终与山西省古籍保护中心沟通合作,借鉴先进经验和方式,致力于健全本馆古籍保护与利用的专项制度。(2)注意有偿服务的实施。实践证明,无偿服务并不适合古籍文献的开发和利用。将经济效益作为馆际协作实现的第一要素,注重科学管理,才能使古籍馆际协作增添持久的动力,真正带动古籍的开发利用。(3)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长治市图书馆应充分发挥本馆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各级图书馆古籍传递工作,促成本市甚至全省内古籍资源的共建共享。
2.建立长治市图书馆古籍及特色馆藏数据库
长治市图书馆始终通过新闻媒体积极宣传、广泛征集,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保证了古籍地方文献的全面收集。
随着图书馆信息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实现长治市文化强市的规划目标,长治市图书馆将加快古籍地方特色数据库建设:
(1)加大文献资料的征集力度
长治市图书馆将进一步加大对古籍地方文献的征集,将记录着长治历史文化、自然景观、风土人情、社会现象以及地方人士著述和内容涉及本地的出版物归入馆藏文献。
(2)建设地方文献特色馆藏
建设上党文化专题馆藏。尤其是以长治本地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为主题的历史文献专题馆藏。上党地区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家谱、族谱、村志、县志等各类文献层出不穷,文物古迹更是不胜枚举,它们的出现“一动一静”共同演绎出绚丽多彩的上党文化,也是上党繁荣历史的见证。对古籍地方文献的发掘、科学管理与利用既是我们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也是对长治市经济文化建设的贡献。
(3)推进特色文献资料数字化
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数字图书馆不仅提高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均等文化权益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目前,正在积极筹建长治市数字图书馆,古籍数据库将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不仅能提高长治市图书馆古籍文献的利用率,而且对古籍原本起到了更好的保护。古籍的数字化建设,不仅推进了长治市图书馆的数字化进程,而且用科技的手段使古籍生动起来,让优秀文化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17:11-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的基本要求[S].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2-4.
[3]米丰慧.试析山西省古籍普查与保护[J].卷宗,2010(9):32.
作者简介:米丰慧(1985-),女,在职研究生学历,中级职称,研究方向为公共文化服务,古籍、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