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共感设计基于心理学中同理心概念产生,因帮助设计师转换观察视角,充分激发设计想象并提供创意解决方案而被广泛应用于产品前期开发阶段。本文从多个角度讨论共感设计的特征,并分析共感设计在老年产品设计中的优势,帮助设计师挖掘老年用户的深层情感需求,开发出引起老年用户共鸣的产品,从而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推动我国银色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共感设计;老年产品设计;用户中心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2-179-03
【本文著录格式】马素文.浅谈“共感”在老年产品设计中的优势[J].中国民族博览,2021,01(02):179-181.
基金项目:本文为荆楚理工学院科研课题“老龄化背景下共感设计本土化的研究”(项目编号:PY202001)研究成果之一。
根据2015年数据显示,我国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2.1亿人,占总人口的15.4%,更为严峻的是,我国老龄化和高龄化在未来40年进一步加剧,大力发展老龄经济有助于缓解我国当前的老龄化压力。如何通过设计发展银发经济是国家重点关注但尚未有系统化研究的领域之一。当代设计研究的重心不断在设计师、使用者和制造者之间发生转变。从第一次产业革命中制造者主导,到第二产业革命时期的设计师主导,直至基于设计领域的扩大和多学科的融合背景下的用户主导:了解用户生活、情感、行为模式和体验。设计师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观察用户,通过提问获取的数据与专家为中心的理论知识(人机工程学、认知工效学和可用性评价等)做对照。但此类研究方法关注用户行为的共性而非特性,因此人类行为中重要的情感因素被忽视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共感”因此被引入了设计领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有学者提出,为了将语境和情感因素引入设计领域,设计师应走进用户生活,获得用户的感受和体验,才能获得用户的真实需求。共感设计提出了“沉浸”这一重要方法,使设计师能够处于用户的视角,由局外人转变为阐释者。这在设计的模糊前端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共感設计的概念和内涵
(一)共感设计的定义
共感是指从他人的角度积极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共感设计从用户中心设计发展而来,结合了人类学、社会学和其他设计学科的方法,是“共感”在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其研究对象不仅是用户的想法(传统设计研究方法使用观察的方式关注做和用,市场研究方法使用大数据调查关注人们怎么说,如何想),而是针对更深层次的体验——直觉、感受和梦想。Martin Lindstrom认为:“小数据中永远都能最贴切地证明我们是谁,我们渴望什么。”
(二)共感在设计中的应用原理
共感是指进入他人处境从而对他人产生深层次共鸣的过程。这种共鸣是一种心理过程,要理解共感在设计中是怎样开展的,首先需要了解心理学中对共感发生的相关分析。表1所示是三种心理学中的共感过程的重要观点,分别来自Stein(1917)、Reik(1949)和Rogers(1975)。简单来说,可以总结为三个步骤:(1)接触;(2)连接;(3)抽离。第一步,设计师与对象进行接触,初步了解其生活的环境、生活状态和世界观;第二步,通过深入交流,读取其内心的想法、情绪信息,建立起与研究对象的连接;第三步,从研究对象的环境抽离,深入理解和感知情感信息,从而完成全部的共感。
共感设计的过程遵循五个阶段——观察、收集数据、分析、头脑风暴、提出解决方案。在设计过程中,使用共感可将设计师置身于用户的世界,充分理解用户自身的情感(忧虑、喜悦、梦想)。因此,共感在针对不善于表达情感的老年群体的设计调研中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共感在老年产品设计中的优势
共感设计以“沉浸用户情感世界”为原则,通过对用户的生活背景等因素的广泛数据收集筛选隐藏的未被言说的产品设计需求,以下将从调研对象、设计过程两个方面分析共感在老年产品设计中的优势。
(一)共感设计更适合弱势群体调研对象
“终端用户”是一般用户中心设计的研究对象,但基于Helma针对自闭症儿童的设计实验结果显示,父母、教师和治疗师与“终端用户”自闭症儿童共同构成了产品使用者。因此,共感设计涉及至少2~3个群体,即利益相关者、终端用户、设计师和研究者。这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全面理解产品的用户群体特征,从而进行更有效地设计。因此,这使得共感在针对老年人的设计中凸显出更多的优势。
观察用户的使用习惯也是共感的重要因素。在一项老年慢性病药品包装设计的共感设计前期调查中,设计团队将调研地点选在用户熟悉的生活环境,通过观察和记录高血压患者从起床、取药、服药、监测、选购药品、储藏药品等一系列过程,以及对本人和其照顾者(家人、护工等)进行深入访谈,分析其行为中的问题点,挖掘行为背后隐藏的设计问题点(图1)。
与传统调研方法相比,用户普遍反应共感调研方法更容易被接受,用户不必在封闭式访谈中仅通过言语来表达其痛点,设计师可以通过观察其习惯行为寻找未被言说的问题点。与此同时,与相关利益者的访谈可以获取更多重要信息,从而成为前期设计解决方案产生的重要补充。
(二)共感调研方法更具操作性
传统的产品设计是以设计师为中心的设计实践,或者是设计师及其团队基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经验而进行的,其设计前期也会经过诸如市场问卷调研、相关人体数据测量等科学的方法收集基础研究数据,这类基于大数据调研方法的优点在于由于针对的是广泛的用户群,所以调查所得数据更具广泛性,更符合多数人对产品的需求和审美,也比较适合工业化大生产阶段的社会需求。而共感设计方法则是基于少量具有代表性用户的实际情境中真实用户的各种表现,通过洞察用户行为特性、消费动机、情感认知变化、心理预期等数据,从而获得可能更具体和有效地设计信息,设计出埋藏在用户心底的产品,这是传统设计方法无法做到的。
从设计过程的角度看,共感具有两个优势:一、前期调研阶段中,共感帮助提升用户的高参与度和趣味性;二、在后期设计创意产生阶段,共感帮助设计师获取图像化情感数据。
在前期调研阶段,传统的产品设计是设计师及其团队基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经验,通过市场问卷调研、人体数据测量等方法收集数据,这类大数据调研方法的优点是数据的广泛性,结果符合多数人对产品的需求和审美。而共感设计方法则是基于少数具有代表性用户在实际情境中的表现,洞察用户行为特性、消费动机、情感认知变化、心理预期获得更具体的信息,设计出符合潜在需求的产品,这是传统设计方法无法做到的。在共感设计中,通过例如图像拼贴访谈等调查工具,用户通过手工材料塑造其心目中的理想产品,提高用户的参与积极性和趣味性,同时也能更好地帮助设计师理解其潜藏想法。
在后期设计创意产生阶段,传统调查方式例如问卷、访谈等基于语言和文字的数据由于其非直观性,需要一个被“破译”(从文字--图像化创意)的过程。而共感设计中则使用了一系列可视化、图像化的方法,包括观察、图像拼贴访谈、焦点小组、创造模型、共感探针和角色沉静等(表2)。其中,观察和角色沉浸被广泛使用。IDEO公司通过“IDEO方法卡”,帮助设计师发展四种共感能力:学习、观察、提问和尝试(图2)。通过此类方法提升共感能力,获取真实需求、想法、感受、梦想,为数据获取打下良好基础。此类方法更易于设计师获取图像化情感数据,避免在数据“转化”为创意过程中出现偏差。
用户体验包含语言、行为和情感数据。传统市场调研的方法关注语言数据,传统设计方法通过实验室观察了解行为数据,而共感则关注更深层次的情感数据。共感设计的研究方法关注直觉、感受和梦想,即了解人们如何在自己的思考中构建自己的感受。只有沉浸在用户深层次的情感中,才能与之产生共鸣,发现潜藏的需求。这对于年轻的设计师而言,在面对自身群体完全不同的老年人进行产品设计时,提供了更有效地手段。
三、结论
从设计角度而言,共感是老年产品开发过程中帮助设计师挖掘用户深层需求的重要品质。本文首先从共感的概念、特征进行解释,接着从共感设计的适用对象、特点和主要方法分析其在老年产品设计中的优势,分析发现,共感设计更适合弱势群体调研对象,由于其采用多样化方法帮助设计师“沉浸用户情感世界”,因此更具操作性和趣味性。共感设计不仅符合当今用户中心设计的发展趋势,更在设计的早期阶段帮助设计师运用详细的操作方法,近距离共感观察、参与、沉浸等方式挖掘老年人深层情感的可见数据,这不仅可帮助设计师开发出更好的老年产品,更是为发展我国银色经济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Koskinen,I.,& Battarbee,K,移情设计:产品设计中的用户体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Birren,J.E.,Handbook of the Psychology of Aging[M].New York:Academic Press,2001.
[3]Patnaik,Dev.,Needfinding:design research and planning[M]. New York:Create 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2017
[4]杰里米·里夫金,同理心文明:在危机四伏的世界中建立全球意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5]Lindstrom,M.Small data:the tiny clues that uncover huge trends[M].New York:St.Martins Press,2017.
[6]文菁竹,张凌浩.移情设计在儿童牙科产品体验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工程,2015(20):80-83.
[7]Postma C,Lauche K,Stappers P J.Social Theory as a Thinking Tool for Empathic Design[J].Design Issues,2012,28(1):30-49.
[8]Gjoko Muratovski,Research for Designers:A Guide to Methods and Practice[M].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2016.
作者简介:马素文(1981-),女,回族,湖北荊门人,韩国东西大学设计学博士,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设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