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俊
“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无论在哪个岗位,都坚持心里想着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真诚服务群众,既在点上帮助个别群众解决难题,又从面上推动决策惠及更多群众。参加工作的七年多来,有许多难忘的经历,每每想起总会觉得温馨与满足,也时时激励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文明举止作示范
2020年11月20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淮安市以年度得分全省第一、综合得分全国第七、群众满意度全国第一的优异成绩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回想两轮六年创建历程,我有幸以一名普通志愿者身份参与其中,在进社区义务劳动、路口文明交通指引等方面做了一些小事。
2020年9月,我与同事到单位挂钩的清江浦区长西街道引河社区助力创建工作。以前,社区生活超市门口会有烟头、小票、废纸巾、瓜子壳等之类的垃圾留存。这次搜寻一圈,只捡到一小片价格标签,正要继续向前,迎面走来两位抽着烟准备进超市的中年男士。两人先后和我对视一眼,又调转脚步走到了垃圾桶旁,一边看我们宣传文明知识,一边将抽完的烟头摁灭扔进垃圾桶里,这才进入超市。目睹这个过程,让我感受到我们志愿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我在路口引导文明交通时也见证了这种转变。前几年,骑电动车的市民对于闯红灯不很在意,即使我摇晃旗帜,大声提醒,一些市民也视若无睹。而现在,许多市民远远看见黄灯就开始减速,有序排好队等待绿灯。即使有时车没刹住,略微超过白线,也会迅速后退到白线以内。不需要言语,全在眼神交流,形成了一种默契。晚上在路口执勤时,一些行人还提醒我多穿点衣服,戴上帽子手套,不要着凉感冒。这让人心里暖和。
一位阿姨亲切地说:“文明城市已经创成,应该让我们这些年纪大的人来站岗,让你们去做更重要的事!”
我微笑着回答:“文明哪有终点。我们来不仅是站岗,更是和大家一起继续坚持做文明人。”
民生安危心牵绊
报送信息是我的本职工作。从事报送信息工作五年来,我坚持当好领导的“千里眼”“顺风耳”,努力成为群众的“知心人”“传声筒”。以前在盱眙县淮河镇工作时,我连续两年参与巡逻淮河大堤,多次听干部群众讲起遭受淮河洪水的事情,也见证了盱眙人民的乐观和勇敢。去年淮河汛情,让我再一次与淮河沿岸的群众牵系在一起。
去年7月下旬,为应对淮河2020年第1号洪水过境,盱眙县转移安置鲍集圩行洪区、鲍集镇淮西村的群众,工作情况必须随时向上汇报。7月22日中午,由于两个渠道收到的数据不一致,我们先后联系询问了盱眙县委办负责人、县水务局局长,最后向正在转移安置现场的鲍集镇党委书记确认,才把精确到个人的转移安置情况上报。从转移安置到后续回返,我全程参与了信息报送工作,想到一万两千多名群众因为洪水被迫离家,我心里也很不好受。
8月12日,由于受到汛期长时间高水位浸泡,盱眙县两处行滞洪圩堤出现破口。第一时间报送有关信息后,省市领导立即作出批示指示,相关领导和各方力量迅速赶赴现场组织抢险救灾。由于怕错过最新信息,我主动和当天值晚班的同事调班。晚上十点多,收到盱眙的情况汇报,结合收集整理的前期材料,按照要求,我着手起草报省信息内容。夜里十二点左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也来到值班室一起加班。到了凌晨四点,想到四千多名受灾群众正在撤离转移,前方同志正在连夜救灾抢险,我们完全没有困意。等到五点半,盱眙传来了最新情况,我们迅速整理修改,多方联系核对,先后更新了十来次数据内容。经市委主要领导审阅后,我们立即上报,为上级领导可以全面掌握最新情况、科学决策提供了参考。直到圩堤破口彻底封堵住,我们才松了一口气。盱眙灾后重建和移民迁建等后续工作也已有序推进,我相信,勤劳勇敢的淮河沿岸群众一定能彻底摆脱洪水侵扰,过上安定舒心的好日子。
工作好坏群众判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我十分珍惜每次到基层调研的机会,积极参加各项民生调研,作为主要执笔人先后撰写了健康扶贫、农房改善、养老服务、非遗传承等多篇调研报告,助力了全市相关工作的开展。
“辛辛苦苦奔小康,得场大病全泡汤”,“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这些顺口溜道出了过去困难群众面临大病时的无奈,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也因此成为脱贫攻坚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前两年专题调研相关情况时,得知市里推出了将“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50067个贫困户共92493名贫困人口全部作为帮扶对象,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覆盖所有贫困户,将大病专项救治病种范围扩大到30种,各县区实施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等一揽子政策。这些政策听起来力度很大、覆盖面很广,但最终贫困户实际感受如何,个人就医费用负担到底有没有减轻、减轻了多少,还需要困难群众告诉我。后来我了解到,淮安区苏嘴镇63岁的贫困户衡大妈,因脑梗在镇卫生院住院10多天,享受“先诊疗后付费”,出院时得益于基本医保、大病医保报销、民政补助,自己不需要再出一分钱,身体也“恢复得蛮好”。这才让我感受到健康扶贫真的好,下笔也更有了底气。
去年到涟水县成集镇条河村调研农房改善工作时发现,镇村专门对困难群体进行了托底保障,让他们一道住进了新房子。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座谈,5位村民代表谈到,条河社区建设的每一笔资金支出都经他们同意拨付,建筑风格和户型也由他们选择,统规自建的代建企业也是他们选定,工程建设时他们每天都去监工,真正实现他们自己说了算。更贴心的是,每家每户还有0.1亩小菜地。有村民激动地说:“一辈子也没想过,能住上这么好看、舒服的新房子!”不仅如此,镇里还利用整体搬迁后的近5000亩连片土地搞现代农业,带动了周边500户农户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1.2万元以上。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只要心里装着群众,无论身在哪里,担任什么职务,从事什么工作,都可以为群众服务。也只有扎根群众,才能不断茁壮成长,收获累累果实,从而得到群众的真心支持、认可与点赞。
(作者单位:中共淮安市委办公室)
责任编辑: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