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荣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城乡关系是我国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关系之一,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江苏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提出,着眼我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基础较好的实际,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在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上率先突破,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当前,只有加快推动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将其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经济循环的抓手,才能更加有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特别强调“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保护农民利益、推进农业发展及农村治理。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旨在改变以往城乡“核心—边缘”单向关系,转向“互补—互惠”的双向关系。客观来看,城乡之间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长期存在。所谓不平衡是指城乡之间在发展基础条件、发展动力、发展结果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性,城市发展长期优于农村。所谓不充分是指长期以来,农村地区在经济基础、公共服务、社会文化事业等方面发展滞后,城乡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近年来,通过脱贫攻坚战及乡村振兴战略衔接落实,乡村得到较为充分发展,产业兴旺发达、公共服务供给充分、乡村治理井然有序,城乡之间生产要素与资源双向流动更加自由有效,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提升。可以说,城市与乡村已经具备了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提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提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在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这都要求我们从根本上改变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大力度实现融合发展。未来,我国城乡关系将进入融合发展新阶段,也就是要实现“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在实践中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谋划,城乡之间在要素配置、产业发展、社会分工、公共服务等方面要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进一步统筹城市与农村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工作,扎实补好农村民生短板,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统筹城乡环境空间与区域功能,制定城乡环境协同治理的层级化和系统化运行体系,推动城乡间在生态环境保护、水环境治理、垃圾分类、碳中和等方面协调互动。在实施路径上,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根本保证。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各级党委政府要扛起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地方党委主要领导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核心力量,村党组织书记是乡村发展、城乡融合的执行者、实践者和带头人。要加强涣散软弱基层党组织整治工作,打造过硬的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切实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引领力、战斗力。
二是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增强县城综合服务能力。以土地为抓手,在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的基础上,在县域内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并创新流转形式,形成规模优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在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的前提下,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吸引城镇资金、技术、人才进入乡村,创造更多适宜的二、三产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提升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强化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吸引农村人口就近城镇化。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县域统筹,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县乡村统筹,加快形成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的建管格局。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推进乡镇行政机构改革,加大机构职能整合归并力度,整合审批、服务、执法等职能,设立综合性办事机构,实行扁平化和网格化管理。
三是更加有效促进城乡资源双向配置。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必须向改革要动力,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增加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注重规避城市对农村优质资源的“虹吸效应”,采用制度创新激励更多城市资源、资产、资金等要素向农村流动。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注重通过城市资源支援农村、优惠政策向农村倾斜、财政资金扶持困难地区等方法,促使优质资源流向农村。
四是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重点抓好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加强分类指导。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大力度建设特色小镇和历史文化村落,提升乡村文化品位,大力弘扬乡贤文化,充分尊重乡村本位和农民主体地位,围绕农民需要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组织农民开展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提升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程度。积极发挥农民在乡村建设行动中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力,增强村民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营造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一项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工作中,既要注意处理好“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增强群众获得感和适应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又要遵循发展规律,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苏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