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
当下,人们最怕的仿佛就是“无聊”二字。开车、做家务时会听播客,坐地铁、坐公交时会“刷”新闻,走在路上会抓紧时间听一听有声书……任何东西都宣称要填满你的碎片时间,哪怕只有一分钟空闲都得拿出手机刷4个15秒的短视频。
当一切东西都发誓要消灭你的无聊时,无聊就变成了稀缺的资源。
我在伦敦的那几年,地铁上是没有网络信号的。因为设施特别老旧,而所有的通讯公司都没有改善地铁信號问题的投资计划。因为没办法长时间用手机,很多人就干脆在地铁里发呆。
当时有人跟我说:“你可以下载电子书在地铁上看。”我说:“我干吗要看?我就是要发呆。一天难得有这么几十分钟空闲时间,我就坐在那里胡思乱想,或者什么都不想。”
前天晚上,我从学校的健身房出来往家走,安静的校园里,刚下过雨的天气有点儿微凉,湿润的空气舒服地贴着我锻炼完后还有点儿热烘烘的身体。我什么也不想,就这么东张西望,看着高楼的灯光穿过天上薄薄的云,树影重重,夜色中学校的建筑只剩高高低低的轮廓。
我看着树影间的路灯,忽然发现,校园里的路灯和一路之隔的校园外的路灯有些不同。校园外的路灯,暖色的灯光明亮地往下倾泻,灯柱在路上留下一道黑影;而校园里的路灯,是那种有点儿像煤气灯的复古“灯笼”,灯光偏白色,一颗颗灯泡像是悬浮在树影和楼影间,高低错落。
我没有掏出手机拍照,因为这并不是什么有意义的或者值得纪念的景色。它就平平常常地在那儿,刻在我一边发呆一边四处张望的脑袋里。我想起了很多和灯有关的、和树影有关的、和校园有关的,或者和谁都无关的事情。它们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只留下回忆中的一丝丝感觉。
神经科学是这么解释“放空”或者“发呆”的:如果我们专注地做一件事情,不管是读书、工作,还是看视频、玩游戏,我们大脑中相应的部分就会被激活;但是当我们闲下来的时候,脑子并没有真的“休息”,而是一些更深层的神经开始活跃,这叫“预设模式网络”—它联系着每个人关于自我、记忆、他人与未来的区域,联系着回忆、审视与想象。因此我们会在发呆的时候想到许多事情,甚至忽然想明白许多事情。这些都不是有意地去“想”能够捕捉到的东西。
而我觉得这个网络和当下所处的环境或许也有关系。毕竟,我们的感官一刻不停地在感知着这个世界,摄取大量的信息。用哲学的专业术语来说,这就是“存在”的“具身”。当我们的世界用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抢夺我们的感知的时候,是否也在抢夺着我们真实的身体于当下的“存在”?
我不知道。
我觉得这种无聊恰恰是最真实的存在。它抛却了一切想要从十万八千里以外、通过手机或者耳机和你相连的事情,此刻一个百分之百真实的我,百分之百地活在围绕着我的真实的树、灯以及湿润的空气之间。它们就像风,托起我思绪的风筝,而我稳稳地拽着那根线,远远地看着风筝在风里蹁跹。
没有什么事情发生,也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发生,这一刻就是最好的。
我坚信无聊是一件好事,但眼下,想要摆脱各类信息的诱惑,自由自在地无聊,或许越来越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