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工作“内卷”了

2021-04-01 22:33林水
中国公路 2021年14期
关键词:内卷单位检查

文 林水

“内卷”大多表现为忙忙碌碌、加班加点,但这种忙碌忙而无效、忙而无益,是另一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一介书生,两鬓染霜;

三余读书,四十有惑;

五味俱全,六根不净;

七言八语,九行十业。

或许为了形成壁垒,学者们总喜欢生造一些拗口的学术词语,这些词一般在圈子内流行。令人诧异的是,“内卷”这个学术名词竟能“出圈”,进入日常生活,成为当下非常火的流行词。

“内卷”可不是“内部卷子”的简称,而是英文involution的汉译。最早作为一个文化人类学概念,指的是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这个概念最早用来研究分析爪哇的水稻农业,在殖民地和后殖民地时代的爪哇,农业生产长期以来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当地农民只是不断地重复简单再生产。

这个词能火,可能是因为描述的这种形象在各行各业普遍存在,引起了大家的共鸣。管理工作中也有类似现象:有的工作看上去有模有样,甚至相当“精致”,但如果经过仔细分析,会发现有些是没必要的精细,有些是低水平的重复,有些是无意义的折腾,有些是低效能的消耗。这就是工作中的“内卷”。

比如,有的单位开会时,会要求工作人员把座位上的名字牌和茶壶、茶杯摆放得整整齐齐,还要用绳子来拉线,保证每个牌子、杯子从横、竖、斜看都在一条直线上。

又如,有的单位过于重视材料,连开一个小会都要准备一大堆材料,讲话稿动辄几千上万字,穿靴戴帽,谈古论今,标题讲究对仗押韵。但观其内容,说的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道理,都是“正确的废话”,真正的“干货”乏善可陈。工作不重实效而重材料总结,通过“妙笔生花”来“包装”工作成绩。把“留痕”视为工作本身,将材料当作工作成果,检查考核工作主要看台账、看资料,似乎资料越丰富、形式越多样就越好。

再如,每逢重大时期、节日和特殊时段,很多单位就会下发一道道要求加强安全生产的文件,层层召开安全生产会议,组织大规模的安全生产检查督查。然而,很多检查人员并不懂专业知识,检查过程也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明知道上述文件、会议、检查效果并不好,可为了表明自己履了职、尽了责,还是热衷于这么做。

还如,有的单位工作安排不合理,明明可以一上班就布置工作,偏要在临近下班时才召开会议、布置任务;有的人工作效率低,做事拖沓,本可以八小时之内完成的工作,不得不晚上和周末加班。有些单位还形成了“加班文化”,似乎按时下班就是工作不积极,同事间互相攀比谁熬得久、走得晚,其实都是在低效率地消耗时间。

“内卷化”的工作只注重形式,不注重结果,把“手段”当目的,在没有必要的地方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消耗了很多人的聪明才智和大好年华,耗费了大量社会资源,就像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每天推石头上山,待石头滚回山脚,他再将石头往上推,循环往复,做的都是无用功。

同不作为、懒政相比,“内卷”大多表现为忙忙碌碌、加班加点,因此有可能被误以为认真尽责,得到一些人的肯定甚至推崇。但这种忙碌忙而无效、忙而无益,陷入事务主义、文牍主义的怪圈,是另一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避免工作“内卷”需要跳出圈圈,透过现象看本质,经常性对工作进行技术性反思和价值性考量,认清哪些工作有意义,有必要好好做;哪些纯属瞎折腾,要坚决摒弃。法国作家加缪说:“没有比无用又无望的劳动更为可怕的惩罚了。”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十分有限而宝贵,不该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

从组织层面上讲,要完善考评体系,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的作风,对工作的评判应以结果为导向,注重实效,注重大家的获得感、幸福感。正如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所说:“凡是没有结果的过程,都是高成本。”

猜你喜欢
内卷单位检查
莫陷内卷空焦虑,有益努力最可取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摆脱内卷焦虑,你只需要做这一件事
摆脱内卷焦虑,你只需要做这一件事
孕期X线检查,真的不能碰吗
备孕多年不成功,要做些什么检查
填单位 要推敲
看错单位
协办单位
大热WOB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