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季朗超 赵柳茵
企业法治建设为公共交通行业健康发展和良性运转提供有力保障,而法律纠纷案件管理是企业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能有效助力公共交通行业通过法律纠纷案件发现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出血点”“发热点”,分析企业经营管理的现实和潜在风险,因此,基于公共交通行业特点探索法律纠纷案件管理路径,以期产生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的附加值。
公共交通行业作为城市流动的明信片,每天大量的公交车辆在线路上长时间运营,如北京公交集团2019 年底的在册运营车辆为31959 辆,全年总行驶里程达16.55 亿公里,除日常公交线路的运营服务外,还有定制公交、商务班车等在内的402 条多样化运营服务新产品,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出行服务需求。公交运营车辆数量大、运营时间长、线路情况复杂多样且服务标准高,这样情况下的交通事故类法律纠纷案件,是日常经营中难以避免的。
随着公交企业管理精细化和规范化水平提高,公交车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有了一定降低,尤其是与社会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相比概率低得多。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的。
首先,从人的角度看,2019 年中国机动车驾驶人4.22 亿人,但其中能作为职业公交车司机人数占比非常少。以北京公交集团为例,所有上路载客的公交车司机,除获得准驾车驾驶资格外,还需要培训、实习、空车行驶等多个环节。此外,还设置金、银方向盘奖,以鼓励安全行驶里程达到一定数量的公交车司机,形成正向激励。
其次,从车的角度看,公交运营企业所使用的车辆具有较高安全系数,如北京公交等部分城市公交企业在采购运营车辆时,尤其注重安全保障,并在多线路车辆上配备“主动安全预警系统”和“驾驶员异常行为判读系统”等行车安全保障系统,以信息化工具保障公交运营安全。
第三,从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来看,社会车辆面对突发情况有限,经验不足,而公交运营企业有完善的培训机制,不断丰富车上工作人员应急处置经验和能力。全国各地公交运营企业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建立了应急处置机制,积极处置运营车辆上的突发事件。
综上可见,即使交通事故类法律纠纷案件对于交通运营企业具有一定客观性,但公交运营企业通过规范管理,多措并举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运营风险,是社会车辆难以比拟的。
公交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据统计,2016年全国城市公共交通从业人员135.26 万人。北京公交集团截至2019 年底,在职员工9.72 万人,外协服务保障人员5.38 万人。公交行业员工基数较大,劳动争议发生的几率相对更高。
随着企业管理精细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制度不断完善,内部管理严格,存在产生劳动争议的衍生风险。此外,《国双2019 劳动争议案件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劳动争议案件上诉率达到38.48%,远高于其他案件上诉率,说明劳动争议可能产生更高的诉讼成本,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劳动争议类案件标的额较高,结案周期较长。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 次轻微事故和300 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 次事故隐患”。“海恩法则”运用到企业案件管理中说明,如果一个企业发生了一个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就意味着在这个重大法律纠纷案件背后,可能已经出现一定量化的一般法律纠纷案件或者法律风险隐患。
法律纠纷案件是经营管理不足和漏洞的外化,制度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合规运行是最低成本的管理。因此,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把法律纠纷案件管理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不是为了杜绝法律纠纷案件,而是通过分析法律纠纷案件,挖掘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风险和隐患,总结经验教训,精细管理体系。
只有规范的企业经营管理,才能从源头上管控法律纠纷案件,把“看病吃药”转变为“强身健体”,才是法律纠纷案件管理的有效路径。
法律纠纷案件是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经过一定量的积累和一定程度的酝酿演化而来的,因此,法律纠纷案件追责机制建立的目的是为了传达这样一个理念,那就是要安全地为企业赚钱,安全地生产经营,这对于公交企业尤为重要。
如果发现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对法律纠纷案件的发生和形成甚至造成的损失是负有责任的,应依据国家法律法规、企业的规章制度等向其追究责任,以使管理人员勤勉履职、恪尽职守。
只有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名员工都认真负责、踏实努力,严格遵守制度和工作流程,谨遵安全生产要求,才能有效地防范风险。
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严格管控风险,在企业实际基础上建立符合企业自身需求的管理体制,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功效。例如,北京公交集团高度重视案件管理,党政主要负责人亲抓法律纠纷案件,采取月度通报、季度讲评、年度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加大考核力度,明确责任主体。同时,按起诉与受理、一审、二审、再审、执行等阶段,实时填报形成完整的案件纠纷进展信息,实现各级各类纠纷案件的动态监管,不断在实践中加强和完善对法律纠纷案件的管理。经过努力,北京公交集团的企业法律纠纷案件数量稳步下降,2019 年劳动争议发生率仅为0.10%,当期结案率连续两年位列北京市属国企前十名,案件管理工作取得有效成果。
完善的制度体系和精细的经营管理,归根到底还是要靠人去落实,尤其是员工的法律意识、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因此,需将培训宣贯和监督检查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抓紧抓实,不断培养并加强全员的合规意识和责任意识,让每位员工将自己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规范合规,认真负责。
公共交通行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尤其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法律纠纷案件易发多发环节,就是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公共交通行业因为存在日常经营难以避免的法律纠纷案件,更要牢固树立案件管理就是风险管理的理念,审慎选择交易对象,妥善履行契约约定,坚持安全生产运营,切实做到关口前移,补足短板。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围绕法治公交建设主线,服从、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以法治力量为公共交通行业保驾护航,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出行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