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辉
(扬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 扬州 225000)
运河是人们通过人工开凿的方式所形成的水上通道,一般情况下会和自然水道以及其他运河相互连接,除去通航运输之外其还可以用于农业生产活动中,例如,灌溉、排涝或者给水等。我国运河文化历史悠久,拥有世界上最为古老的人工运河,运河推动了当地文明和经济的发展。扬州为典型的运河城市,在运河的影响下其工业活动发展速度极快。在现代化背景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更新速度也在持续加快,运河以及运河沿岸的工业遗产保护工作也成为政府所关注的重点内容。虽然部分运河已经开始申遗,并采取了适当的保护措施,但是,保护进度和开发进度并不匹配,使得运河文化开发过程中出现了环境特征消失、文化丢失的现象。运河沿岸的工业景观遗产是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重视对其实施保护和再次利用,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文化遗产,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为民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
本次工业遗产调查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扬州市中心城区以及21 个乡镇,面积约2 358 km2。此次调研,重点对20 世纪80年代以前创建的老旧工业进行调查登记,提出适合扬州的工业遗产评定标准,筛选出扬州第一批工业遗产的推荐名单,并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与建议。
运河活态:指运河具备遗产属性,见证了历史发展和文化发展,同时,运河也能够保留其原本的功能,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也可以发挥原有的作用[1]。简单来讲,运河需要同时具备使用功能和持续作用2 项条件。
工业景观遗产:工业景观遗产是指在工业景观视域下所遗留下的景观遗产,之前该区域会进行工业生产活动,后因经济、社会等其他因素所被废弃,在废弃场地上进行重建的一种景观遗产。工业景观遗产包括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建筑或者工业设施,可以体现一个地区在特定时间内的工业发展情况。工业景观遗产由于建筑功能、建筑材料、地区文化等多种因素而具有一定的差异[2]。
基于运河活态保护对工业景观遗产进行再利用是指继续使运河保留交通功能、生产生活功能等。例如,对运河周围的道路和建筑采取系统性的保护手段,在保护基础上对其实施开发和利用,使运河在新的环境下能够为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功能,如娱乐休闲、旅游等,向群众渗透工业文化,让运河能够始终为城市发展提供动力。
工业景观遗产是工业体系快速发展所留下的印记,对于扬州而言,其是城市转型的重要标志,促使扬州从消费型转化为现代化城市[3]。扬州是运河城市的代表,运河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运河是多数工厂的主要选址区域,能够为交通运输、生产用水提供重要的便利,因此,扬州工业景观均有沿运河分布的特点。当前,扬州段大运河已经申遗成功,古运河和运河附近的遗迹也属于大运河遗产,也在申遗内容中。对运河沿岸工业景观遗产实施再利用,能够丰富工业景观遗产的价值,充分弘扬扬州工业文化,向人们展示过往的工业发展历史,具有较高的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工业景观遗产也可以作为优质的旅游资源,能够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为城市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要想能够对工业景观遗产实施有效利用,需要关注当地工业遗产的分布情况,为利用措施的制定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保证能够结合工业景观遗产的地区特点制订合理的利用计划。为此,相关部门应对工业景观遗产的认定标准和评价标准进行改进和完善,推进工业遗产普查工作的进行,根据不同类型的工业遗产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分级保护制度可以针对工业景观遗产的价值水平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4]。因此,扬州应当做好工业景观遗产分级工作,分别明确一级工业遗产、二级工业遗产、三级工业遗产的标准,并将评定出的遗产向公众宣布。一级工业遗产应当将建筑整体进行保留,可以将其作为旅游项目,不能随意将建筑拆除;二级工业遗产应当在保留原有建筑特征的同时对其功能进行创新,但是,不能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三级工业遗产的利用方式较多,可以对原本的建筑进行修饰,在保留大体特征的基础上充分融入现代化设施,促使城市和工业景观遗产能够充分融合在一起。
当前,针对工业景观遗产保护工作和再利用工作,我国缺少完善的法律体系,从而导致工业景观遗产管理质量有所下降,给工业景观遗产再利用工作的进行带来了一定难度。扬州属于一座历史名城,拥有丰富的文物以及古城保护经验,并且针对该类保护工作明确了具体的组织机构,保护工作能够有序进行。相关地区应当将工业景观遗产纳入保护管理体系中,针对当前工业景观遗产的再利用现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工业景观遗产的再利用标准以及管理主体[5]。按照工业景观遗产的保护等级,对其实施分类开发和分类利用。如果属于一级工业景观遗产,则需要按照保护文物以及历史建筑的方式,对其采取有效管理手段。如果并未被文保单位所收录,应当制定具体的管理细则,推动工业景观遗产利用向着制度化以及法制化的方向发展,为工业景观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重要指导。
当地相关部门应当将工业景观遗产利用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将其作为法定保护内容,并将其归入土地出让条件中[6]。在对工业景观遗产进行开发利用时,负责建设的企业需要结合城市设计方案以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规划报告。当地相关部门审核同意后再进行开发,这样可以更好地保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避免对工业景观遗产造成破坏。为了加大对工业景观遗产利用工作的管理力度,应当制定奖惩措施,对开发商或者厂方的维护作业和利用作业给予一定的奖励。但是,如果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了破坏工业景观遗产的行为,需要对其采取惩罚措施。通过对前期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可以有效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以及质量,保障工业景观遗产相关政策的有效实施。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是世界上各个国家均关注的要点。为了能够保有工业景观遗产的特色,需要将改造和丰富功能作为基本原则,这要求人们能够在保留工业景观遗产外部特征的基础之上,对内部构造进行改造,增加内部功能,让工业景观遗产拥有的新的活力。要想能够对工业景观遗产实施有效保护,需要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融入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使工业遗产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当前,在对工业景观遗产进行利用时,应当遵循保护性利用的原则,在保护景观遗产的基础上发挥其作为工业遗产的作用,为其打造新型的生存环境。本次研究活动根据扬州市工业遗产所具有的特色,借鉴国际上的工业景观遗产利用经验总结出了多种不同的利用模式。
第一,应用主题博物馆模式进行再利用。在博物馆中展示不同工艺的具体生产过程,还原工艺生产模式,不仅可以弥补当地博物馆类型存在的空白,还能够对原有的工业基地实施有效改造,传播工业文化。在打造主题博物馆时可以利用不同形式将工业文化或者工艺内容展示出来,例如,文字形式、图片形式、影像形式或者实物形式等。利用该种模式可以强化公众参与遗产保护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业景观遗产的教育意义[7]。
第二,应用公共开放空间模式进行再利用。公共开放空间可以为群众提供公共服务,满足人们对于高质量生活的需求。该种模式需要对原有的工业景观遗产进行改造,打造景观公园,使群众可以在独特的景观模式下开展户外活动,满足群众的娱乐需求。公共开放空间可以为不同群体提供活动空间,且通过对空间内的生态景观进行修复,能够为群众提供生态型活动范围,提升城市绿化效果,增加城市内空间层次水平。
第三,利用创意产业园区模式进行再利用。创意产业园区可以对多个工业景观遗产进行综合利用,可以将对厂房设施进行改造,将其作为其他类型的场所,例如,艺术中心、工作室或者餐饮酒吧等,能够融入民族色彩,打造具有现代化特点的LOFT 生活方式。创业产业园区能够将原有的工业景观遗产进行保留,通过引入其他的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速度,推动产业升级。
第四,利用地产开发模式进行再利用。地产开发可以对工业建筑、工业环境以及工艺构件等多种不同的工业元素实施再利用,将原有的工业元素保留下来,将其和现代建筑、现代景观进行结合和创新设计[8]。通过新的利用方式可以避免出现过度设计的现象,防止工业景观遗产出现二次破坏的问题,是未来工业景观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要发展趋势,需要相关人员能够因地制宜地制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在古代,运河能提高交通能力和生产能力,河边之城通常较为富饶。但是,在现代社会中河道淤塞问题严重,运河模式严重衰落,这使得运河得不到有效保护。工业景观遗产是运河发展所遗留下来的重要历史记忆。通过运河活态保护理念的应用,能够充分发挥工业景观遗产的文化价值,向现代人展示运河精神,提供多元化服务。在进行工业景观遗产利用时,应当遵循弘扬运河精神、增加服务功能、美化场地设施和环境、节能低碳4 项原则,在遵循原则的基础上对设计方案进行完善。相关人员应当积极开展工业遗产普查,建立遗产档案,打造工业遗产管理体系,加快立法速度,改善规划前期管理模式,带条件出让土地,重视工业遗产适应性利用研究,创新工业景观遗产再利用模式,为工业景观遗产再利用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