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贵 王 玮 汪大亚3
(1.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2.国家环境保护矿山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技术中心)
我国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2],但部分自然保护区范围划定和功能分区不够科学合理,与其他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历史遗留问题较多[3-4],并且管控措施针对性、操作性不强,各种矛盾冲突尖锐,需要对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分区进行优化调整[5]。其中,矿产资源开发与自然保护区之间的协调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马鞍山市某铁矿项目位于某风景名胜区,属于已划入自然保护地一般控制区的项目。按照《安徽省自然保护地内矿业权分类退出工作方案》要求,已划入自然保护地一般控制区的,根据对生态功能造成的影响确定是否退出,造成明显影响的逐步有序退出,不造成明显影响的可采取依法依规调整一般控制区范围等措施妥善处理。因此,需要对铁矿开采对景区和周边生态功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研究该铁矿项目建设运营过程中对周边生态环境和风景名胜区的影响程度,明确铁矿山在后续的运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趋势,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该风景名胜区坐落于安徽省马鞍山市,总面积为64.85 km2,外围保护地带面积为25.02 km2。铁矿位于风景名胜区西南侧,距该片区核心景区最近距离为1 800 m。该铁矿床为隐伏的大型磁铁矿床,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半假象—假象赤铁矿、赤铁矿、黄铁矿。铁矿采选生产能力为200万t/a,矿区范围为2.382 3 km2,开采深度为247~590 m,共圈定11个矿体。其中Ⅰ号矿体为主矿体,占总储量的98.9%,地质储量(表内及表外矿合计)为15 025万t。矿区开采范围为-450 m以上矿体,矿山服务年限为42 a。采矿产品为磁铁矿石,选矿产品为铁精矿,TFe品位为63.5%,产量为94.91万t/a。采矿废石作为建材销售,选矿尾矿采用管道全部送至充填站制备充填料,用于充填井下采空区。铁矿地面布置有采选工业场地、回风井场地、充填站、3条场外公路、精矿输送管道、尾矿输送管道及回水管道、取水泵船及供水管道,其中回风井工业场地没有地面设施,仅设井口防护围墙。
根据铁矿外排矿井水近3 a的监测数据,排水水质可满足《铁矿采选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特别排放限值。对照变更环评、环评验收时的监测数据,部分监测因子浓度均有所下降,说明矿山生产稳定、废水处理设施有效。项目建成后,该铁矿按监测计划每月对外排矿井水实行了监测,同时在排污口安装了在线监测系统,监测pH、SS指标,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外排矿井涌水非酸性、排水水质满足《铁矿采选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8661—2012)中“特别排放限值”直接排放标准;且各监测因子的占标率都很低,其中在矿井排水中占标率最高的是悬浮物(37.33%),其次是COD(10.67%)。本次评价对位于排污口下游最近的取水口断面进行了现状监测,结果表明:该断面水质可满足地表水III类水质标准,铁矿山现状生产期间矿井涌水外排对河流及下游取水口水质影响较小。
通过对比变更环评期间、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期间及本次评价期间地下水监测数据,项目开工至今未对周边地下水水质造成明显不利影响,地下水水质总体较为稳定。项目今后运行过程中,由于采矿工艺、选矿工艺、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均不发生变化,其对地下水的影响类比目前也不会加剧。Cr6+、Hg、Zn、As、Cd、Pb、Cu、Ni、Mn等均未检出,其余检出指标历年波动不大,矿山的运行对矿区周边的地下水环境未造成明显不利影响。
本次评价期间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中,各监测点的各项监测因子浓度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二级标准要求,PM10最大地面浓度为0.008 5 mg/m3,占标率为1.90%,不会降低区域环境空气二类区环境功能。各监测因子历年的监测数据未出现明显变化,大部分监测因子的监测浓度均有所下降,说明铁矿的开采活动没有对周边大气环境质量造成明显不利影响。项目继续运行过程中,采矿工艺、选矿工艺不变,废气排放浓度由小于20 mg/m3降至小于10 mg/m3,因此,项目运行对周边环境空气的影响将变得更小。
矿区土壤类型主要为黄红壤和水稻土。按照选矿厂、充填站、回风井3块场地综合布置柱状样点与表层样点,共布设12个土壤监测点,其中柱状样点4个,表层样点8个。评价结果表明,铁矿山区域土壤质量较好,采矿工业场地内点位的土壤数据满足《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 36600—2018)中建设用地第二类用地筛选值,采矿工业场地周边的土壤满足《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 15618—2018)中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铁矿山建设及运营至今未对周边土壤环境造成明显不利影响。
本项目主要噪声污染源为空压机、破碎机、圆振筛、球磨机、高压辊磨机、真空泵等。声环境评价期间,在选矿厂周边布设了3个声环境质量检测点。本次评价期间监测结果表明,选矿厂及充填站周边敏感点声环境质量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2类区标准要求。对比变更环评、验收及本次评价实测的周边敏感点的声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监测数据没有发生相对明显的变化,说明周边声环境质量受项目生产影响较小。另外,该项目已采用多种噪声控制措施,未来继续开采不会对周边声环境质量造成明显不利影响
项目施工期(2017年前),铁矿工业场地占地为0.315 6 km2,并带来植被破坏,但项目周边林地NDVI指数基本无变化,项目的建设和矿井水疏排未对周边植被产生明显影响。项目运行期间(2017—2021年)无新增占地,不增加损毁植被,项目周边林地NDVI指数基本无变化,周边植被未出现明显的退化。项目造成的土地利用变化、植被和景观影响也已形成,继续运营不会再增加占地,对整体景观格局影响不大,不会对地形地貌增加不利影响。景观破碎化指数无变化,景观香农多样性指数和香农均度指数基本无变化。因此,项目继续运营不会再增加对风景名胜区生态的不利影响。且矿山计划对屋顶进行绿化,进一步提高工业场地绿化率。
以铁矿占地面积最大的采选工业场地主井井塔为立足点,根据场地周边景点分布,分析各方位景区与该铁矿的视觉可见性。调查结果表明,铁矿地表工程及地表错动范围距离景内的文物很远,不在文物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不会对其产生不利影响。结合三维地形可视化图和无人机拍摄的影像资料分析,受山体阻隔和景区乔木高郁闭度影响,铁矿山在景区内的大部分景点均不可见,视觉可见几率极低。因此从视觉角度不会对游客观景产生明显的视觉干扰或心理影响。
精矿输送管线可能发生的环境风险与尾矿输送管线发生事故类型基本相同,主要有人为因素造成的管线损坏和非人为因素造成的管线破裂2种。精矿管线破裂或断裂,会引起精矿浆外泄,但由于精矿管道敷设在附近河流堤坝外侧,精矿浆外泄后不会进入河水,因此不会造成河流及沿线取水口水质污染影响。该铁矿无重大环境风险源,总体风险可控。项目运行4 a以来,在生产过程中未出现环境风险事故。在采选工艺、工程内容不变更的情况下,未来矿山的环境风险可控,不会对该地区河流造成明显不利影响,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亦可控。
作为当地铁矿石生产的重要企业,该铁矿矿业资源开发及其后续相关产业的开发在地区经济发展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该铁矿运行以来,提高了当地铁矿资源的自给率,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增加了当地群众的就业途径,维护了社会稳定性。因此对区域社会经济有积极作用,且随着该模式的深入进行,正面功能还将持续。
(1)通过调查铁矿项目对生态、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大气、声环境、环境风险、景观旅游、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评价及分析总结,认为铁矿山各项手续齐全,开发至今对风景名胜区及周边的环境质量影响很小。在采矿工艺、选矿工艺、环保措施等主体工程不发生重大变更的情况下,可认为未来继续开采的环境影响将很小。
(2)该铁矿在建设、运营期间未对周边及景区的生态功能造成明显不利影响,且由于矿山位于自然保护地的非核心区,不在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因此,根据《安徽省自然保护地内矿业权分类退出工作方案》,不造成明显影响的可采取依法依规相应调整一般控制区范围等措施妥善处理。
(3)铁矿山应继续加强环境管理,确保环保措施稳定运行,保证污染物达标排放,同时做好环境风险防控工作,避免环境风险事故发生;建议积极推进3A级工业景区建设项目,让矿山景观建设更好地融入周边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