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可,秦一心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610094)
近年来,我国天然气市场持续稳定向前发展,2019 年,全国天然气表观消费3.067×1011m3,增长了2.64×1010m3,同比增长9.4%,城市燃气和工业用气是拉动天然气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比增长12%和10%。各城市燃气企业的用户数量、项目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19 年,我国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企业数达1 976 家[1]。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以西气东输系统、川气东送系统、陕京系统为主要干线的骨干管网基本成形,联络天然气管网包括忠武线、中贵线、兰银线等陆续开通,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性天然气管网逐步完善,中亚A、B、C 线和中缅线已经建成投产,中亚D 线和中俄东线正在建设,全国已基本形成“西气东输、北气南下、海气登陆、就近外供”的供气格局。
邻避效应指居民或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2],从而引起的人们采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
伴随着城市燃气领域快速拓展,城市中各类燃气设施不断增加,随之带来的燃气设施邻避性问题日益突出,在当前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有必要对燃气设施邻避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求实现燃气设施邻利化的规划对策。
2.1.1 日本千叶县储气罐
日本千叶县富里市是日本著名的西瓜产地之一,因千叶县属内陆地区,昼夜温差较大,种植的西瓜又大又甜。富里天然气供给所为亲近市民,于2000 年将储气罐彩绘成西瓜的模样。
2.1.2 德国杜塞尔多夫Lausward 天然气能源站
杜塞尔多夫天然气能源站,作为独特的地标建筑,钢制框架组包裹着建筑,使其具有统一形式的立面特征,结合发光的铆接点,成为城市夜间能源供应的标志性结构体。能源站东北侧的框架元素排列间距较大,称为“城市之窗”,与烟囱结合设置,成为整个建筑综合体的最高点。
华盛顿大街燃气站位于城区内,因区域对景观风貌要求较高,且燃气设施的视觉冲击会对景观风貌带来一定冲击,场站边界的铁丝网围墙被替换为绿篱,同时在场站内外都种植了各类景观植物,提升了场站的景观风貌。
黄石天然气门站,通过向厂区内植入科普教育功能,间歇性地组织市民进站参观,以宣传版面、实物展示、模型站台、幻影成像、互动游戏等展现方式向公众讲述燃气利用的历程,让市民科学地认识天然气,安全使用燃气,在保障场站与市民安全的前提下开放场站,使场站功能与教育功能相结合[3]。
通过梳理相关案例,总结出燃气设施邻利化的对策:(1)采取相关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燃气设施在噪声、安全、风貌等方面对城市周边区域的不利影响,破除其邻避性;(2)可通过对建筑立面的改造与功能植入等手法,提升人们的心理接受度,同时让燃气场站不再是与城市相对独立的公用设施,而是真正与城市功能融为一体,实现燃气设施的邻利化。
3.1.1 合理布局
对不同设施在选址布局时进行差异化的分类引导,燃气设施可根据规模和危险系数分为郊区型和城区型两大类。
郊区型燃气设施,例如,燃气分输站、LNG 储气站,选址应尽量在城区外围,远离人口密集区域,尽量靠近气源管线,在满足城市燃气供应功能的同时保障设施的安全性,降低该类设施对于周边居民的邻避效应[4]。城区型燃气设施,例如,燃气门站、燃气调压站,选址应尽量靠近天然气消费中心,但不宜紧邻居住区、大型公共建筑等人口密集的区域,如必须紧邻居住区、公服设施,应满足相应的安全防护要求。
3.1.2 降低噪声
燃气场站在运行过程中会发出较大的噪声,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通常可通过以下2 个途径来降低噪声的影响:(1)从外部降低噪声。将室外场站转换为室内场站,在施工过程中采用吸声处理和隔音处理。(2)从设施工艺方面降低噪声。一种方法是从调压器内降噪;另一种方法是从调压器后降噪。
3.2.1 设施景观化
建筑立面优化:对建筑进行立面改造以及立面绿化,在建筑立面上植入建筑表皮,艺术化处理建筑外立面,利用建筑立面肌理破除建筑的巨大体量感,提升工业建筑的视觉体验感,同时在建筑外围立面上可增加绿植景观,美化场站环境,让场站更好地融入自然环境。
艺术化处理:针对如储气罐这类体量较大的设施,结合城市元素以及体现城市气质的色彩,通过设施立面彩绘等艺术化处理方式,让燃气设施转变为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节点。
3.2.2 植入科普教育功能
为实现燃气设施与城市功能的充分融合,可向厂区植入科普教育功能,在保证人群与燃气设施安全的情况下,限时限流间歇性地组织市民参观,增强市民的燃气安全知识,使市民认识燃气设施的运行原理,降低燃气设施带来的不必要邻避心理,丰富场站功能,实现燃气场站的邻利化。
为了降低燃气设施的邻避效应,让城市燃气设施更好地与城市空间与功能相融合,创造美好舒适的宜居环境,本文从破除邻避与实现邻利2 个方面出发,对城市燃气设施实现邻利化的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索,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国内城市燃气设施的邻利化实践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