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咏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业的地位及作用日渐凸显,使得建设工程数量显著增加。建设工作在改善民生的同时其质量问题频频出现,这与工程监管脱不开关系。在新形势下,工程监督模式较为老旧,无法满足实际需要。为此,本文先找出工程监督模式的不足之处,再提出几点优化建议,旨在提升工程监督质量。
建筑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唯有建筑质量过关,才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工程监督是把握建筑质量的关键,但是受诸多因素限制,监督效果并不理想,以至于工程事故频频发生。比如,在某建设工程中就曾出现房屋渗水、胡乱铺排等情况,导致三百余业主拒绝接房。这件事不仅让企业遭遇声誉危及,还在社会上引发轩然大波。为避免此类问题出现,有必要提升工程监督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环境不断改善,但离预期目标仍有一段距离。当前,工程监督的法律基础并不完善,这是导致监督水平不高的根本原因。当监督人员发现违规行为后,因缺少有力依据,导致问责流于形式。当前可参照的法律条款有两个:一是《建筑法》,二是《工程管理条例》。这两部法律虽然能为工程监督提供一定指导,但效果十分有限。以《建筑法》为例,探究深层次原因。这部法律已实行二十余年,但主体覆盖面仍然不足,以至于监督人员无法对违规机构进行有效处罚。另外,法律条款中一些标准相对滞后,无法满足时代要求,导致制度效力被削弱。正是由于法律体系不健全,导致监督机制缺失,监督效果可想而知。
人员是监督工作的执行者,其素质直接关系到监督质量。为有效应对新时期的挑战,监督人员既要具备较高的知识技术水平,又要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然而事与愿违,当前监督人员的素质偏低。工程监督是一项综合性工作,监督人员要掌握多方面知识,诸如法律、经济等。倘若无法达到要求,极易造成监督不力。现阶段,监督人员的文化水平不高,也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导致监督工作无法有序开展。此外,人员配置不合理,导致监督队伍实力不强。监督队伍中长者居多,这些人的学习能力偏弱,无法吸收新知识。新人的引进力度不足,无法提升队伍的整体实力。我国法律规定,两人以上才能开展监督执法工作,但很多监督机构无法满足这一条件,以至于问题频频出现。
现阶段很多建设工程仍然依靠人力,并未实现工业化施工。受限于能力及经验等因素,人为施工存在诸多漏洞隐患,这无疑增加了监督难度。而我国以抽查作为监督形式,无法全面把握工程行为及质量。有些建设方会抱着侥幸心理,被抽到的话,就要接受处罚,不被抽到的话,就依然我行我素。为提升监督效果,我国要大力推行信息化建设。但监督系统的普及率不高,无法发挥真正作用。受地区差异影响,有些地方无法直接使用监督系统,导致监督工作无法有效开展。虽然有一些地区应用监督系统,但由于系统功能不完善,导致监督效果十分有限。监督力度不足,直接导致劣质工程频频出现。
监督机制是监督工作的重要依据,需要加强完善。在机制的指导下,监督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首先,实行差别化监督。伴随建设工程数量增多,监督工作压力逐渐增大,如果依然采取简单的监督模式,无法有效把控建设质量。为了提升监督效率,需实行差别化监督。监督机构对建设方进行全面评估,以确定监督等级。对于有不良记录的单位,实行严密监督。监督方法包括定期巡查与不定期抽查,以杜绝偷工减料情况出现。对于表现良好的单位,适当降低监督级别。如果这类企业出现违规操作,监督等级要及时提升。对于屡教不改者,监督人员可增加执法次数,以纠正错误观念及做法。
其次,出台联动机制。国家要积极完善法律体系,为监督工作提供依据。在法律条款中明文规定各方职责,以防工作交叉。在国家的领导下,搭建沟通渠道,打破部门壁垒。这样做能让信息共享及时,形成监管合力。通过此举,提高威慑力,让建设单位收起作假心思。国家要指出主管部门以及协作部门,定期组织监督执法。在执法过程中,如果有部门提出异议,要就地研讨,实现意见统一。
最后,制定投诉机制。建立投诉机制,把控工程质量。主管部门要认真对待投诉意见,及时组织调查小组,并将调查结果公之于众。处理人员要具备法律、经济等方面知识,这样才能规范处理投诉意见。主管部门要定期对投诉意见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找出工程质量源头。加大对源头的治理力度,以防问题再度发生。
只有推进信息化发展,才能显著提升监督水平。国家要颁布政策文件,以提升地方政府的认知。在正确观念的指导下,信息建设稳固开展。
首先,对设备规格及功能提出要求,以增加系统的兼容性。一个完整的监督系统应包括计算机、网络、软件。对于计算机设备,对其运行系统做出要求,并给出设备参数范围。对于网络,统一供应商,便于维护。对于软件,国家可提供几家供应商,选择权交由地方政府。无论选择哪种软件,都要具备业务、巡查、检测等功能。
其次,给出数据库建设原则以及具体内容。数据库要满足四点原则:其一,开放性原则。一旦数据库建成,不仅主管部门能够使用,其他相关机构也能使用。要想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因此,数据库建立要结合互联网技术,以实现对外开放;其二,完整性原则。统一数据库的各项参数,比如数据格式、编码方法等。如此一来,数据库之间就可有效串联;其三,准确性原则。严格筛查信息的真实性,避免虚假信息流入其中。通过严把数据质量关,给监督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其四,实用性原则。数据库不仅要严格按照文件搭建,还要努力提升操作的便捷性。数据库操作越简便,提取有用信息的速度越高。另外,数据库的使用场所不应仅限于室内,还要能在室外使用,方便监督人员随时查找信息。数据库要包括这几方面内容:其一,参与主体的相关信息,包括建设方、监督方、施工方等;其二,注册人员的基本情况,比如监理工程师、建设工程师等;其三,工程质量统计状况,内容要全面、具体;其四,不良行为记录,包括违规行为、处理结果等;其五,竣工验收记录,将每次内容记录详细,以便日后回顾;其六,质量投诉情况,将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记录准确,为监督等级确定提供依据。
最后,要求监督机构定期维护系统。维护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其一,硬件维护。认真检查每个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时排除设备故障;其二,软件维护。检查系统的运行情况,如遇运行不畅的情况,要第一时间联系技术人员,开展维修工作;其三,维护网络。升级杀毒软件,并对系统进行杀毒操作;其四,数据备份。为降低数据丢失、损坏的影响,要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既要保存到存储设备上,又要上传至网盘中。
监督机构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并制定详细的计划,以此提升队伍的战斗力,为监督工作夯实人才基础。
首先,提升知识技能。建设工程涉及面较广,需要监督人员熟悉相关知识。监督机构既可邀请专家莅临指导,给员工带来先进的理念及方法,还可给员工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以丰富监督经验,提升监督能力。为保证培训工作卓有成效,需对培训人员进行考核。考核方式有两种,一是试卷作答、二是撰写心得。对于考核不通过者,重新组织培训,直至其掌握全部知识。
其次,提高人员素质。只有监督人员具备责任心与职业感,才能高效开展工作。监督机构要组织专题会,一要解读国家政策法律,以提高他们的认知,二要列举实际案例,以增强他们的体验。人员素质提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监督机构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另外,监督结构可在内部树立榜样,以带动其他员工的进步。
最后,完善激励制度。为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监督机构需要完善激励制度。将监督工作与薪酬挂钩,以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对于工作表现积极的人员,除了提高工资外,还要额外发放奖金。对于工作懈怠人员,除了扣除工资,还要其做深刻检讨。对屡教不改者,监督机构就要将其调岗或辞退。
在新形势下,建设工程监督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无法满足日常需要,因此需要改革创新。在国家层面,要完善监督机制、打造信息平台,提升监督效率。在企业层面,要打造人才队伍,提升工作实效。通过多方努力、多措并举,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模式,最大限度保证建设工程质量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