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急科学教育发展历程与探索*

2021-04-01 00:20钱洪伟胡向阳王庆波王建东
现代矿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应急科学工程

钱洪伟 胡向阳 王庆波 王建东 郭 晶 李 信

(1.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2.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3.大庆职业学院;4.华骏技术有限公司)

突发事件频发已成为世界各国共性问题,中国作为当前全球局势的重要影响力量,其专业化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人才需求日益凸显。应急管理教育的发展是应急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培育和能力提升的支撑力量,是我们应急管理教育的使命。如何推进我国应急管理高等教育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已成为应急从教人员必须回答和思考的重要问题。我国自2003年“非典”事件开始对应急管理事业引起重视,由于当时特定的突发事件对政府应对工作的需求,作为应急科学教育的一部分,应急组织管理层面的人才队伍需求最为迫切,政府应急组织管理教育得到了关注和重视。时光荏苒,重特大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和破坏性,尤其受此次疫情冲击和影响,使得国家对应急管理工作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应急科学教育工作更是首当其冲。大力推进应急科学教育,是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提高全民应急意识,建设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及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据此,本研究考虑国内外应急科学教育的发展脉络,并结合我国应急科学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将我国应急科学教育分为4个发展阶段,即萌芽阶段(1949年以前)、成长阶段(1949—2002年)、发展阶段(2002—2018年)以及新的探索阶段(2018年以后)。希冀通过挖掘对我国应急科学教育历史脉络的思考,能为我国方兴未艾的应急科学教育事业发展探索提供一定参考。

1 萌芽阶段(1949年以前)

国际上,这个时期尚未形成明确的或专门的应急管理体制,世界各地主要面临自然灾害(地震、海啸等)、瘟疫以及战乱等生存威胁,全球紧急情况频发,使得各国社会、经济受到严重打击,造成大量难民迁徙流亡。当人类社会风险超越了一定历史阶段人类可接受能力,人类就开始在思想文化与教育领域关注此类风险,并逐渐将如何应对此类风险的意识感知、知识惠及和技能提升纳入应急科学教育范畴,应急科学教育也在不断酝酿和孕育中。

我国这个时期处于农耕文明时代,洪水、瘟疫、饥荒等灾难横生,因此备灾、抗灾及赈灾等活动成为了必须要做的事情,如古代粮食储备的相关成语“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等都是这方面的生动体现。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对各种灾害成因进行探索,并研究相关政策、方针和法规和预防与应对措施等,于是就孕育了我国古代原始应急管理教育思想,而这些原始应急教育思想观点被提炼总结,并以灾害理学、灾害工学和灾害律学等形式呈现。在这个阶段,我国兴建了一大批减灾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赣州古城等减灾工程最为典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应急工程技术方面的原始创新思想。这个阶段,天人合一的安全思想观、救荒的管理机构、民间力量参与救荒都已呈现,同时也体现了古代原始应急科学教育初见成效,应急科学教育已处于萌芽状态。

2 成长阶段(1949—2002年)

1950年创办的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是国际上最早从事应急科学教育的机构雏形,以灾难援助和灾后重建为教育重心,以危难中的青少年为实施教育的重点,是应急教育的萌芽状态[1]。应急科学教育以美国较具代表性。1979年,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成立,随后组建国家应急管理学院和国家应急教育培训基地,第一个应急管理本科专业在北德克萨斯大学开设。美国应急管理高等教育计划颁布实施等一系列工作,标志着美国应急管理的高等教育逐渐成长,到1995年后,美国的应急管理专业从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到在职培训获得了井喷式发展。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对美国应急管理体制造成了极大冲击和影响,进一步推进了美国应急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综合国力得到提升。这一阶段以改革开放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改革开放前,政府对洪水、地震等灾害的预防与应对最为重视,应急实践大多也是以应对自然灾害为主,兼顾事件灾难,政府有很强的社会动员能力。“对口支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一系列中国特色救灾模式初步形成。军队作为救灾的突击力量,成为灾害救助中急难险重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改革开放后,科技要素在应急工作中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应急工作呈现出“经济为先的灾害管理”特征,单项灾害、区域综合灾害以及灾害理论、减灾对策、灾害保险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这个时期兴建了一批防灾减灾工程,如黄河小浪底工程、黄河下游防洪大堤、三北防护林等工程。在此期间,我国发生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1998年大洪水等特大自然灾害,以及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对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地冲击,以至于人们对于应急科学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应急科学教育开始逐渐融入人们社会生活中,推动应急科学教育事业不断成长。

3 发展阶段(2002—2018年)

21世纪后,国际形势与政治环境瞬息万变,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交织,给人类社会安全高效发展提出了极大挑战。应急科学教育成为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必需品。为保护领土安全,美国于2002年颁布了《国土安全法》,并于2003年成立国土安全部。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灾害,使美国政府意识到在应急管理中坚持反恐和救灾并重的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人们在思想意识上已经逐渐认识到紧急情况应急科学教育的重要作用,应急科学教育已发展成为国际组织关注的一个新领域,同时也是教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主题之一。

2003年“非典”事件催生了我国“一案三制”的应急体系搭建、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等纲领性文件、《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系列应急相关文件法规颁布实施;应急管理教育陆续开展,应急相关协会、组织陆续成立,这个阶段应急工作以全面翻译介绍欧美应急管理为主,对目前我国应急体系设计都有较大影响。

2003年,“非典”推动了我国应急科学教育发展,河南理工大学早期通过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的应急管理教育体系,探索符合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应急管理类专业教学方案、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最终在2004年,依托传统矿山抢险救灾等安全学科优势,率先在国内开设第一个应急管理类本科专业——公共安全管理,并于2005年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开创了我国应急管理学历教育的先河。与此同时,暨南大学、防灾科技学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等也相继开设了应急管理专业或方向的本科教育。此后,学院制陆续提上日程,如2007年中央财经大学危机管理学院诞生,2009年暨南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成立,2010年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成立等。与此同时,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及中科院等科研院所也开设了相应的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的灵活性特点使其发展更为迅速。在这方面,以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教育为例,该校经过早期的辛勤探索,在学科体系建设、科研平台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基础工作,虽然遭遇了公共安全管理专业被撤销的尴尬,但其认准目标和方向,坚韧不拔,依托其他专业开辟应急管理方向,坚持办学迄今,最终迎来办学新契机,即应急技术与管理本科专业获批(后文赘述)。在今天看来,作为我国矿业高等教育发源地的高等学府,河南理工大学开启了“小城办大学”的典范,其坚持应急管理教育办学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面对重大灾害频发,国家对应急人才队伍亟需的时代背景下,当年未雨绸缪、开拓创新的战略眼光是弥足珍贵的。

4 新的探索阶段(2018年以后)

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组建了应急管理部,对应急科学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新的契机,比如应急信息平台建设、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应急材料及基层应急工作等具体业务,都对应急信息化人员、应急指挥人员、应急材料研发人员、应急职业化培养和应急人才队伍专业化提出了巨大需求。针对我国应急学科教育今后的发展与规划,国内学者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索,张小良等结合我国特殊灾情、救灾制度和传统,在当前我国应急管理专业化水平的基础上,探讨了应急学科教育的必要性和差异性,并梳理了应急专业学科的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李颖认为,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数字转型时期,对我国应急科学教育的创新型、实践性提出了新要求,提出围绕应急管理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需求,汇聚应急和安全领域“政产学研用”资源,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实践的融合创新[4]。

针对应急科学教育,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原应急救援研究所)科研团队进行了前期初步探索工作。该团队在汲取该校15 a应急管理教育办学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考虑国家需要、社会需求等现实情况,认为应急救援与处置不是简单的应急管理问题,还涉及到诸多应急科学理论挖掘技术、应急科学实验探索等深度问题。从应急管理到应急科学,催生了应急科学教育,继而应急科学与工程教育被提上了日程。在此基础上,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对应急科学与工程教育体系进行了初步探索。在系列学术积累及机构组建等支撑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应急科学与工程教育的基本学术观点和学术规律,包括应急科学的教育维度支撑本质是应急科学与工程教育体系设计,其包括应急科学、应急技术、应急工程、应急产业、应急管理及应急文化等6个分支,提供了对应急科学教育问题认知思维框架、认知的6个维度,进一步丰富既有应急科学教育理论,构成了应急科学与工程教育体系的主要骨架。应急科学与工程教育体系作为一个涉及应急研究领域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是突发事件;其研究目的是从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管理及文化等6个维度来防控突发事件,研究突发事件预防、处置及灾后恢复整个周期过程,系统性防范与应对策略[5]。2021年新增应急管理本科20家,应急技术与管理本科16家,应急装备技术与工程(新专业)1家;2020年新增应急管理专业1家,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4家;2019年新增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2家,迄今44所高校拥有应急类本科专业。应急产业专业尚未出现,应急产业是应急工作的引擎和保障,此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值得探索。目前应急科学基础工作是困扰应急工作的瓶颈性问题,是关系到应急事业长期发展的战略问题,亟需引起重视。

此外,一些实体机构开始关注、认识到应急科学与工程教育体系的学术创新潜力和现实战略价值,开始组建相关机构并探索这项工作,如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吉林建筑大学应急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计量大学应急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等相继成立。从我国应急科学教育整体战略发展视角来说,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的国家布局是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也是顺应应急管理新形势、加快培养应急专门人才以及着眼新的应急学科增长点的战略布局需要。同时,从应急管理教育到应急科学教育的探索,最终目的都是服务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及能力现代化建设需要。据此,应急科学与工程教育体系的探索性研究将会进一步深入理论挖掘和实践探索,依托应急技术与管理、应急管理等专业综合性特点,重点围绕应急硬科学、应急软科学2个视角,从工学、管理学、实训等层面,交叉并举,从应急科学、应急技术、应急工程、应急产业、应急管理及应急文化角度,围绕突发事件防与控,遵循实践为解决问题的标准前提,突破既有惯性思维框架,以开放、包容、创新、共享的谦卑心态,积极推动新时代从应急管理教育到应急科学教育的新认识和转型探索研究,讲好应急教育故事,推动应急文化建设,为实现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及能力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5 结论与展望

学科建设需要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规律,一个学科仅为一个部门服务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完善的,具有强烈的国家使命感、社会责任感,着眼应急科学理论问题意识及现实命题思路,深入挖掘应急科学基础理论与探索实践问题,推动应急科学与工程教育体系建设,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及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是服务国家、社会和群众的根本遵循。

“应急管理”这个词因为2003年“非典”而引起重视,当然不是说过去没有人关注和研究。这个原本教育部专业目录里不存在的名称,师资队伍都是来自不同领域,许多人要么选择离开原来领域,要么舍弃了博士年华的原有专业积累。也许留下的、坚持下来的都是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这些也算应急科学教育史内容,应该要记录下来,让应急工作者都知道,在早期,开拓这项工作是多么不易。同时要提醒刚刚进入应急领域的新人,要认真深入的思考中国的应急科学教育到底该怎么办,到底需要一种什么办学精神,这对于推动国家教育事业都是颇具意义的。

猜你喜欢
应急科学工程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子午工程
工程
科学拔牙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