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结红
摘 要:文章结合教学案例,针对地理复习课中的重点、难点、热点,从目标定位、呈现形式、学习方式等方面阐述了重构思路,提出将情境线与考点线融合形成教学主线的观点,进而以教学主线融合“三点”,形成重构地理复习课的总体策略。
关键词:重构;三点一线;地理复习课;陆地和海洋
复习课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常见课型之一,在引导学生复习迎考时不可或缺。当前,一些地理复习课沦为知识点的重复呈现和巩固习题的狂轰滥炸,究其原因,与个别教师缺少对地理复习课的有效重构设计有关。中学地理专题复习课重构的关键点在于“三点一线”。其中,“三点”是指复习课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一线”是指教学主线。在复习课中,“一线”起到统领“三点”的作用,而“三点”是“一线”上的珍珠。本文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专题复习课为例,阐述“三点一线”重构地理复习课的基本策略。
一、重点重构:为有效复习奠定基础
1.侧重基础考点的领会
纵观全国各地初中地理考试说明,侧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共性。分析各地初中地理结业性考试真题,发现基础性试题一般达到70%以上。鉴于此,笔者认为复习课中的重点是指基础性考点。教师在重构基础性考点时,目标定位必须精细,这样才能设计出切合学生需要的学习活动,才能有效开展学习活动,才能客观评价复习效果。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其中认知领域又分为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层级[1]。在地理复习课中,重点重构的目标定位在对基础考点的领会,领会层次又可以细分为描述、识别、重述等。目标定位越精细,学生自主学习自律性越强,教师评价诊断越到位。
在“陆地和海洋”专题复习中,结合本地初中地理结业考试说明,首先,将本专题涉及的基础性考查内容概括为表1所示四个方面。其次,运用布鲁姆目标分类法,对每一条考查内容进行目标定位。描述、识别、重述等关键词不仅是后续设计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评价学生复习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依据。最后,设计基础性考点的呈现方式和选取合适的学习方式(表1)。
2.构建图像化考点体系
教师重构复习课时要区分与新授课的学情差异。由于在复习课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教师设计的复习课往往课堂容量大,考点多而杂乱,课堂节奏快。这就导致部分复习课存在考点呈现方式零散、考点中图文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导致学生听起来索然寡味,已经掌握的考点不想听,而且难以发现知识漏洞,即使发现了,也缺少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必要的引导。
思维导图可以将各考点用互相隶属和相互关联的层级形象直观表现出来,在考点关键词与地理图像之间建立记忆衔接,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较为完整的考点体系,有利于学生查找自己存在的不足,有利于将零散的考点与图像资源紧密结合,同时凸显地理学科图文高度整合的特点。
3.倡导自主阐述与检测
初中生课堂自我表现欲较强,在意来自老师和同学的积极评价。鉴于学生这一特点和大部分学生对基础性考点有一定程度了解的现状,教师可以采用引导学生自主复习的方式,在学生完善或自绘考点思维导图的基础上,为学生搭建自主阐述考点和生生互评的平台,给学生预留自主补短板的时间和展示自我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复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有效化解课堂容量大和时间紧的矛盾。
在“陆地和海洋”专题复习中,笔者在引导学生复习“七大洲和四大洋”时,绘制图1所示的考点思维导图。运用该图引导学生自主复习,具有以下优势。
其一,考点层级清楚,结构完整,有利于学生查漏补缺,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如第一层级是陆地和海洋,在陆地层级之下又分为类型和七大洲两个层级,而七大洲又分为轮廓、面积、洲界、位置等层级,这些不同层级关系将本节中的海陆占比、重点概念、大洲大洋等零散考点整合为结构体系。
其二,运用连接线,清晰表达不同考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海洋的类型和陆地的类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知识结构方面看,两类概念不同,但是考虑到教学实际情况,又可以在同一幅地图中呈现。
其三,图文结合,将考點落实到地图上,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如学生在自主复习大洲之间的分界线时,可以点击思维导图中插入的教材图2.7,在地图上指认所列大洲间的分界线,不仅记住了大洲分界线的名称,也掌握了这些分界线的空间位置。
其四,学生在自主阐述中展示掌握,在评价反馈中完善自我。如在辨认大洲轮廓时,有几位学生分享了自己采用的辨认方法,大家通过交流评价,优势互补,互检复习效果。
二、难点重构:为高效复习扫清障碍
1.侧重疑难考点的应用
本文提到的难点是指对于大部分学生较难掌握的考点。教师在设计难点复习时要做好预设,不能局限于对知识层面的简单复述,而是要对这些难点进行应用层次的目标定位。教师能否有效引导学生运用这类考点解决现实或模拟情境中的问题,是衡量难点复习是否高效的重要标准。
这里说的应用是指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运用,而且这种应用是相对简单的直接应用,而不是全面地,通过分析、综合运用知识来解决复杂的地理问题。
在“陆地和海洋”专题复习中,“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空间位置关系是其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在设计时,可以将其目标定位在应用层次,将该考点融入探究活动中,并以具体任务来驱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该难点设计框架如表2所示。
2.设计层次化探究活动
考点的类型不同,呈现方式也存在差异,对于基础性考点,教师可采用上述的思维导图方式来呈现,但是对于难度较大的考点,思维导图不仅不能发挥其优势,反而容易导致难点复习浅表化。此时,教师需要针对难点创设活动情境,由浅入深设计学生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列出具体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完成相应学习活动,突破难点就水到渠成。
3.借助信息技术求突破
难点探究活动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靠单打独斗一般难以完成,而合作学习聚集体智慧,经分工协作,可以更好地破解复习难点。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要遵循先自主后合作的原则,没有充分的自主学习做基础,合作学习往往难以落到实处。
由于初中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弱,对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和时空演变理解不透,往往成为复习难点。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二维平面地图转化为三维立体地图,将宏观空间和微观空间转化为学生更易理解的中观尺度空间,将静态地理图像转化为动态影像,将隐性的地理事象用信息技术显性表现出来等。
在“陆地和海洋”专题复习中,针对“大洲和大洋空间位置关系”这一教学难点,笔者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情境,以亚洲、欧洲、非洲以及周边海洋为考查点,设计两个具体任务,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并借助Google地球软件来验证学生对“冰上丝绸之路”相关问题的猜想。
任务一:在地球仪上找出图2中字母A~D表示的海峡或运河,说出它们沟通的海洋,指出哪些是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任务二:从上海到鹿特丹,航线1与航线3哪条路程更短?从气候角度分析打造这条“冰上丝绸之路”面临的困难。
学生在平面地图上比较航线1和航线3的长度时容易出错,这是由于地图投影方式不同而产生的视角误区。如果教师此时借助Google地图软件中的测量工具,大致测量出航线1和航线3的实际球面距离,从数据中很容易发现航线3的距离短得多,这就为后面提到的打造“冰上丝绸之路”的积极意义做好铺垫。另外,运用谷歌地球软件对准北冰洋沿岸某个岛屿不断调大比例尺,可以清晰地看到,即使在10月份,岛屿上也已经被冰雪覆盖,从而验证严寒的气候是打造“冰上丝绸之路”时面临的巨大挑战。
三、热点重构:为精准复习提供保障
1.侧重高频考点的分析
考试热点是指在各级各类地理考试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考点,有些几乎是每年地理结业考试的必考点。复习课的迎考目的性较强,为了提高复习效果,需要教师准确找到考试热点。教师可以统计所在地区近十年地理结业考试真题,列表分析各考点出现的大致概率,从而为精准复习提供保障。
正因为热点内容经常考,命题教师肯定不会让历年试题简单重复,通常会在命题时注重创设不同的试题情境,侧重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热点考点解决情境中的问题。因此,教师在重构热点考点时,可以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分析、综合层次。
统计发现,在“陆地和海洋”专题中,局部海陆分布图是苏州地区近年考查的热点。但是每年考查的视角不同,选择的区域也有差异,并且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海陆分布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可以按表3来设计该专题中的热点复习。
2.创设情境化仿真试题
考试对地理复习有明显的导向作用,2020年的初中地理结业考试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情境问题。因此,地理专题复习课也要重视创设探究活动情境,充分运用热点素材和乡土地理资源来设计仿真题的情境,将考试热点融入情境之中,以具体考题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刻意练习促提升
美国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认为,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设计一系列小任务让学习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学习者不会做,但又正好可以通过练习掌握的[2]。这就是“刻意练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热点复习强调知识的综合、分析、应用,难度相对较大,仅仅靠背诵相关知识是难以应付此类考点的。为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可引导学生练习仿真题。一方面,仿真题是为模仿初中结业考试真题而设计的,学生通过做仿真题,可以提前适应考题类型,训练解题技巧。另一方面,刻意练习仿真题及其变式题,并引导学生展示、评价、完善,取长补短,可借此拓展知识的宽度和深度,增强复习效果。
在“陆地和海洋”专题复习中,笔者设计了图3所示的探究活动。该探究活动以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为情境,从竖版世界地图这一新视角设计仿真题。第一题重点考查学生在竖版世界地图中辨认大洲和大洋的空间分布,要求学生熟知大洲和大洋之间的位置关系。第(2)题综合考查经纬网与海陆分布,训练学生运用经纬网进行空间定位的能力。第(3)题是一道开放性仿真题,要求学生熟知本专题复习目标,并将其与本题图文资料相结合,设计出科学新颖的试题。该题旨在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四、教学主线重构:为融合考点穿针引线
教学主线是在整体解读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找出各知识点之间彼此相连、融通共生的关系,生成完整的意义链,是教学活动中各种变量要素相互作用后生成的一条主要线索[3]。复习课的教学主线是有序开展课堂复习活动的根基,它影响各考点的呈现顺序和表达形式,体现出课堂复习的重点、课堂教学的灵魂,能促使复习内容体系化。复习课教学主线的重构要重视情境线与考点线的融合。
1.以情境主线统领教学流程
情境线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场景线索,它是引导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的重要媒介,是整合各类考点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起到统领教学流程的作用。教师在创设专题复习课情境线时,需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深入了解学生生活经验和思维特点,并结合课程特点,创设科学有趣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从而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地理学科不仅探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还重视阐述地理事物的空間差异及其联系,并揭示地理事物的时空演变规律[4]。依据地理课程这一特点,按照时空演变规律来创设情境线,能够更好地理清知识结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2.将考点线融入情境线之中
考点线是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是夯实地理复习的重要保障。考点线的确定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知识结构,依据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并将零散的考点整合到知识主线上,尤其要将各考点融入创设的教学情境之中。
在“陆地和海洋”专题复习中,包括“大洲和大洋”“海陆的变迁”两节内容,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主要介绍了大陆漂移说和板块学说。常规复习往往按照教材编制顺序而展开,这会导致学习内容割裂,不利于专题知识体系的构建,同时也不利于表达地球上海陆分布的时空演变。
笔者按照地球上海洋和陆地时间演变顺序来创设本节课的情境主线,分别设计了 “昨天”的地球、“今天”的地球、“明天”的地球三个学习活动。在不同时期,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在不断变化。“昨天”的地球海陆分布如何,可以运用大陆漂移说进行推测;“今天”的地球海陆分布如何,可以阅读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获知;“明天”的地球海陆分布将会如何变化,可以运用板块学说进行预测。这样就将本专题的情境线与考点线进行有效整合,在此基础上,再将其他考点整合到这条知识主线之下,这不仅使课堂教学思路更清晰、专题知识结构更完整,还能凸显地理事象的时空演变规律(图4)。
“三点一线”重构地理复习课的关键是灵活运用 “三点”和“一线”的重构策略,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功能,通过重构重点为有效复习奠定基础,通过重构难点为高效复习扫清障碍,通过重构热点为精准复习提供保障,并以情境主线串联“三点”,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整体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洛林.W·安德森.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蒋小平,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 安德斯·艾利克森.刻意练习[M].王正林,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3] 艾义国.地理“四线交融”的教学主线设计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7(16):59-60.
[4] 韦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