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育人视域下“补充耕地资源调查评价实践项目”设计与实现

2021-03-31 13:43徐蕾全思懋周权锁
关键词:思政育人设计与实现

徐蕾 全思懋 周权锁

摘    要:文章认为在设计与研究“补充耕地资源调查评价”实践项目过程中,在“思政育人”视域下,应深入挖掘实践育人要素,积极在项目培训准备阶段、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阶段、实验教学中心监测阶段和评价总结阶段进行思政内容设置,以充分发挥“思政育人”在该项目中的作用。

关键词:思政育人;补充耕地资源;实践项目;设计与实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2-0080-03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养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人才为导向,强化全员育人新意识,建立全过程育人新机制,构建全方位育人新体系,形成思政育人新格局[1]。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与政府、社会、企业等多元社会主体协同构建实践体系和平台,如与环境设备制造企业、环境工程运营企业等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教学基地,最终形成工程实践教育综合平台与基地[2]。深入挖掘实践育人要素,扎实推动实践育人,构建与完善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3],推动专业课与专业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载体项目的有机融合,创新实践形式,丰富实践内容,深化专业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精品实践项目的研究与探索。为此笔者专门设计与研究了基于“思政育人”理念的“县级市区域补充耕地资源調查评价”实践项目。

一、“补充耕地资源调查评价”实践活动项目的设计

(一)“补充耕地资源调查评价实践”项目设计的

指导思想

“县级市区域补充耕地资源调查评价”实践项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积极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确保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为着力加强耕地资源的质量、数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增强耕地建设、管控、激励多项举措体系的建立,增强耕地规范管理与占补平衡研究,增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4]。确实为保障国家和人民的粮食安全而努力。

(二)“补充耕地资源调查评价实践”项目设计的理念

为把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引向深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之实验实践教学中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我们以“思政育人”为理念,挖掘“实践育人”要素而设计了研究生暑期实践项目——“县级市区域补充耕地资源调查评价”。在项目中努力开展“项目思政设置”,积极梳理“补充耕地资源调查评价”项目的各环节中所蕴含的思政育人要素,将这些要素完全融入项目各环节和各阶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项目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相结合,相互统一;大力推进“项目思政”建设,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大力推动以“项目思政”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改革,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项目选题设计、项目调研全过程;尤其是将高校实验教学中心作为重要实践育人资源组织起来,以发挥其在补充耕地资源调查评价项目中的地力评定指标的监测作用。

(三)“补充耕地资源调查评价实践”项目设计的主题

在建设美丽中国、开展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围绕 “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的主题,组织学生运用土地学学科和土壤学学科方面的理论和知识,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所制定和颁布的土地法律、政策和技术方案、规则,开展县级市区域补充耕地资源调查;发挥实验教学中心的保障优势,开展补充耕地地力评定指标的监测测定;通过项目化运作,开展项目思政育人与补充耕地资源评价和等级评定等实践活动。

二、“补充耕地资源调查评价”实践项目的实现

积极开展“项目思政设置”,将各方面的育人功能详细划分和精准融入到本实践项目的各阶段。

(一)项目的培训准备阶段

1.了解耕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国家为加强耕地保

护,先后颁布实施《土地管理法》《农业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农村土地承包法》等保护耕地的法律法规,并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让学生从这些法律法规中了解我国的国情,知晓耕地是一种特殊的战略物资,必须着眼于粮食安全,加强宏观调控。

2.了解土地资源研究和评价的相关理论。耕地占补平衡理论是我国土地资源研究和评价的最根本和重要的理论和国策。其他的主要研究理论有土地稀缺理论、人地关系理论、土地肥力理论、土地评价理论。此外还有后来研究创新发展的经济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区位地理理论、生态经济理论、景观生态经济学等土地资源评价研究的基础理论。最重点要掌握的还是耕地占补平衡理论的主要内涵、相关政策和作用。

3.掌握补充耕地资源宜耕性评价研究方法。在补充耕地资源评价研究中,多因素综合法和限制性因子法是最常用的方法。根据研究县级市区域实际情况和研究需要,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常常是将限制性因子法和多因素综合法组合进行补充耕地资源评价,以确保补充耕地资源评价的精确性和科学性。其他评价方法还有极限条件法、模糊综合法、正态云模型法、标准样地法等。

4.掌握补充耕地资源调查评价的技术方案。按照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主要对开展调查评价区域的补充耕地资源调查评价的工作任务、工作组织与实施、调查评价对象、程序与方法、技术路线、总体目标和主要成果等内容进行了规定,要求学生掌握11 个评价指标:土壤污染状况、土壤PH 值、盐渍化程度、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地形坡度、土壤质地、耕作便利度、生态条件、排水条件、年积温、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各评价指标其限制条件各不相同。

5.掌握所在省、地方的办法和技术规程。例如《江苏省耕地质量监测管理办法》《江苏省耕地质量监测技术规程》《江苏省补充耕地质量评定技术规程》和《江苏省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办法》。可以通过这些所在省地方的办法和技术规程,结合所调查县级市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补充耕地的规定质量评价指标,重要的包括:耕层厚度、有效土层厚度、剖面构型、旱季地下水位、侵入体含量、排涝模数、灌溉模数、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等。对该县级市区域补充耕地的地力现状进行评定,这些指标还可作为今后耕地占补质量级差评估的依据。

在项目的培训准备阶段,通过“补充耕地资源调查评价项目”的组织、立项、申请和资助等环节,贯穿着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引领、马克思主义思想引领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引领;大力开展资助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自立自强、诚信感恩、励志进取的意识和信念,提升“资助育人,诚信铸人”的育人效应,实现文化、资助和组织等育人体系的功能;还可以通过本阶段的培训,掌握和了解补充耕地资源调查评价的法律、法规、理论、方法、方案、规程和办法等,实现课程理论和项目思政融合交叉的育人功能,确保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

(二)项目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阶段

1.收集研究县级市区域的概况资料。通过实地收集或者网络收集研究县级市区域的概况资料。收集行政区的地理位置、坐标、经纬度、毗邻行政区、人口数量、总面积、地貌类型、地势特点等,以便对行政区自然、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现状进行描述;收集利用土壤、农用地分等、农业和林业普查的相关成果资料;收集该县历年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情况、县级市区域土地利用规划资料,以及该县补充新增耕地管理信息等资料;收集利用最新遥感影像和以年度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库为基础的通过内外业调查而形成的图斑评价单元。对数据进行有效性筛选,对收集资料的合规性和准确性进行检查,以确保资料的可利用性。

2.开展县级市区域补充耕地资源实际调查。(1)进行县级市区域行政区现状调查。自然现状:气候条件、植被状况和土壤条件,例如植物种类、土类、土属、土种;社会经济现状:辖区包括的乡镇、人口、GDP;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总面积(公顷),其中耕地面积(公顷),及其所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2)进行现有补充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和空间分布调查。补充耕地后备资源类型划分为可开垦的其他草地、沿海滩涂、内陆滩涂、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地和可复垦的采矿用地,按照《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进行地类数量和空间调查。

3.进行耕地质量监测样品的采集。采集耕地后备资源评定指标的监测样品,例如测定土壤盐渍化程度、土壤污染状况和耕作便利度等因子的土壤样品;采集补充耕地地力评定指标的监测样品,例如,土壤质地、土壤PH 值、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等指标的土壤样品,以供在教学实验中心室内监测之用。

本阶段的收集资料活动,项目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阶段贯穿着调查研究、科普知识宣讲和样品采集等活动,实现着实践和心理育人的功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到国情、乡情和民情,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心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项目的实验教学中心监测阶段

1.对耕地后备资源评定指标的实验监测测定。耕地后备资源评定指标的实验监测测定,按照《全国补充耕地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列出的耕地后备资源评价

指标中的土壤污染状况、盐渍化程度、土壤质地、土壤PH 值、耕作便利度等指标的实验室监测测定。

2.对补充耕地地力评定指标的实验监测测定。按照《江苏省补充耕地质量评定技术规程》,结合所调查县级市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对补充耕地的规定质量评价指标中的地力指标进行监测测定。并将结果作为今后耕地占补质量级差评估的基础依据。

在项目的监测阶段,将高校实验教学中心作为重要实践育人资源组织起来,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的学生使用,发挥实验教学中心的保障优势,实现管理、服务育人功能。实验教学中心为研究生开放相关的功能实验室,通过发挥实验教学中心教师的课程和科研育人作用,在实验中心教师的协作下尽快地在暑假期间对采集的监测样品开展室内分析监测工作。实验室分析应根据不同的监测因子,按照国家的标准方法进行, 分析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实验室质量标准,保证分析数据的准确性[5]。

(四)项目的评价总结阶段

1.对县级市区域补充耕地资源现状分析总结。对县级市行政区域的自然和土地利用现状进行阐明的基础上,分析农用地,其结构包括耕地、牧草地、园地、林地及其他农用地以及各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建设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城镇村与及工矿用地、水利设施用地与水域,以及各占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地,水域与水利设施未用地、其他未利用土地;确定该县级市区域补充耕地资源类型。根据本年度该县级市区域耕地补充资源调查结果,开展汇总该县补充耕地资源总面积、各类型的数量及其占调查评价对象总图斑面积的比例(%)和对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的结果,并总结归纳县级市区域行政区耕地后备资源的特点。

2.对县级市区域补充耕地资源宜耕性和补充耕地

的等级评价总结。《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包含土壤污染状况、土壤PH 值、盐渍化程度、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地形坡度、土壤质地、耕作便利度,生态条件、排水条件、年积温、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其中各评价指标限制条件各有所不同。采用 “限制因子法”摸清补充耕地资源数量,补充耕地资源类型;分别对该县补充耕地资源中的各类型补充耕地资源进行“限制性因子”評价法评价,经过评价单元划分,确定评价指标,宜耕性评价等环节,从而评估出县补充耕地资源宜耕地、不宜耕地面积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因此,评价结果包括县补充耕地资源宜耕地数量,县补充耕地资源宜耕地空间分布,并归纳总结县补充耕地资源宜耕地特点。根据《江苏省补充耕地质量评定技术规程》,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调查评价结果分析,获得可提升耕地质量等级和各等级的提升耕地资源分布真实情况。

3.对耕地补充资源开发或复垦提出建议。通过县级市区域补充耕地资源调查评价,可以调查清楚该县耕地补充后备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和分布及利用状况;再通过科学论证和评估分析该县耕地后备资源的土地开发和复垦利用的可能性,可以编制该縣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专项规划,建立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提出耕地质量保护建议。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为耕地后,提出进一步加强耕地质量保护措施。例如确保耕地质量管理责权统一,统筹规划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建立定期保护和监测的机制,加大耕地质量建设力度,加大耕地土壤改良与污染防治力度,加强补充耕地质量评定与后续培肥。

项目的评价总结阶段贯穿了解、分析国情,给出评价,提出建议等活动,围绕“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的项目主题,聚集所有育人要素,形成本项目的育人体系,实现着十大体系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严谨求实的调研作风,强化集体攻关、联合攻坚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等。

三、项目的实践效果

在江苏省内扬中市开展的补充耕地资源调查评价项目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1.在了解国情、乡情和民情的实践中,确保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价值观、生活观,培养学生爱国、报国的理想追求,严谨求实的调研作风,强化集体攻关、联合攻坚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2.让学生了解到真实的耕地资源和耕地后备资源的国情。即耕地占优补劣现象较为普遍,城镇化建设占用部分高质量耕地,耕地持续生产能力存在隐患,耕地污染日趋严重,土壤环境安全问题逐步显现,凸显出建设与吃饭对耕地的争夺矛盾。例如,江苏省耕地数量持续降低。建国以来,该省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呈双下降趋势,而人民的农产品需求结构变化对耕地供应提出更高要求,城镇化建设不断占用现有耕地,未来耕地后备资源匮乏。使学生认识到解决城镇化进程中耕地保护问题时,要节流与开源并举,数量与质量并重,开发与保护兼顾。明确耕地占补平衡和强化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是城镇化进程中加强耕地资源保护最重要的管理措施。3.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4.培养学生勤于学习、投身实践、甘于奉献的精神。努力在实践中知国情,解民情,受教育、小我融入大我,青春奉献祖国。

参考文献:

[1]李力.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协同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    学,2019.

[2]周权锁,邹建文,徐蕾.农业环境污染控制趋势下的环境工    程专业改革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7).

[3]呼和.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机理及运行机制研究[D].北京    科技大学,2018.

[4]李俊滔.中国耕地保护政策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    2017.

[5]周权锁,全思懋,李辉信,等.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的    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7).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设计与实现
高职院校院系思政育人工作实效性探究
“大思政”视域下公安院校思政育人模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