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山铜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2021-03-31 21:38李红利宋煜熊国雄
采矿技术 2021年5期
关键词:岩浆岩大理岩矽卡岩

李红利,宋煜,熊国雄

(大冶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 矿业分公司, 湖北 黄石市 435100)

铜绿山铜铁矿床有色金属矿产丰富,以铜、金为主,非金属矿产以水泥原料为主。诸多地质工作者对区内成矿地质背景、成矿规律等做了许多的分析研究,为该区矿产勘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在野外勘查的基础上,结合矿区立钻、水平钻钻探取得的新成果,对矿区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进行分析,讨论地质构造与成矿关系,总结成矿规律,促进勘查工作的深入,并为找矿提供新思路。

1 矿区地质特征

1.1 地层

大冶组(T1d)、嘉陵江组(T1-2j)的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地层与区内矿床成矿关系密切,第四系(Q)在23勘探线以北分布较广泛。

1.2 构造

矿区主要构造由北北东向和北西西向的断裂和褶皱叠加而形成,强烈的北北东向构造是矿床的主体构造。

1.2.1 褶皱构造

矿区褶皱主要有2种,一是北北东向的背斜叠加褶皱,其背斜的轴部沿北东 21°展布,向北倾伏,至大冶湖倾没,背斜核部地层为 T1d2~T1d4,翼部的地层为 T1-2j1~T1-2j3,是主体控矿构造,矿床内的所有矿体分布于核部和两翼;二是北西西向的大冶湖向斜次级褶皱。由于岩浆岩侵入破坏,褶皱部分消失呈半岛状,背斜的北段、中段只留下东翼的一部分。

1.2.2 断裂构造

断裂延伸在几十米至数百米之间,主要有3组共13条,为北东向、北北东向和北西向。

北东向断裂主要为 F11,规模较大,自Ⅸ号矿体至破钟山,长2000多米,控制着4个矿体的分布;北北东向有4条断裂,分布在北北东向的背斜近轴部位置;北西向有4条断裂。

1.2.3 破碎带

破碎带主要分布在矿体的顶底板、岩浆岩与围岩的接触带、褶皱的轴部和断裂带的部分区域,较为发育。基本为条带状分布,破碎带的角砾物质成分单一,和破碎带围岩大致一样。

破碎带成因主要有3种,一是构造破碎,背斜的轴部与断裂带中因构造作用较为发育;二是接触破碎,岩浆岩侵入接触,使围岩与早期岩浆岩破碎;三是侵入爆裂破碎,侵入岩浆由于富含挥发份气和液,发生的爆裂使岩石隐爆破碎和震碎。

破碎带是成矿的有利条件,破碎带的破碎发育程度、规模大小和矿体分布、规模大小成正比,有些矿体主要赋存于破碎带中,如Ⅷ、Ⅺ号矿体的部分是含矿角砾岩。

1.3 岩浆岩

矿区岩浆岩主要为阳新杂岩体西北端之铜绿山岩株体,其主体岩性为石英二长闪长玢岩[1],为燕山早期第三次岩浆侵入形成,是矿区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的岩浆岩类型。

岩浆岩在平面上为不规则椭圆状,东西长近4000 m,南北宽近3500 m,面积约12 km2,是向东南倾斜向南超覆的岩株,呈偏心蘑菇状。铜绿山矿床晚期岩浆岩脉较为发育,0勘探线以北分布主要为钠长斑岩脉,0勘探线以南分布主要为闪长玢岩脉与煌斑岩脉。

1.4 接触变质作用及围岩蚀变

1.4.1 接触变质作用

(1)热接触变质作用。岩浆侵入大冶组(T1d)、嘉陵江组(T1-2j)碳酸盐岩中,产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白云石大理岩。

(2)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岩浆侵入大冶组(T1d)、嘉陵江组(T1-2j)碳酸盐岩,在其接触带两侧有利部位产生不同类型的矽卡岩体,主要有暗绿色灰绿色的透辉石矽卡岩、褐色的石榴子石矽卡岩、棕色灰绿色的金云母矽卡岩,和矿床成矿关系极为密切,是矿体的直接围岩且分带明显。

1.4.2 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的主要种类为透辉石化、石榴子石化、绿帘石化、金云母化、碳酸岩化、硅化、钾长石化和钠化,次要的种类为高岭石化、蒙脱石化和铁硅化。其中和铜矿化关系密切的为碳酸岩化、钾化,和铁矿化关系密切的为钠化,和钼矿化关系密切的为钾化、硅化。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体特征

铜绿山矿区范围南起喻家山,北止大冶湖,东起熊家湾,西止柯锡太。区内现已发现多个铜铁规模矿体,其东西宽约600 m,南北长约2100 m。矿体的分布受构造控制,主要为北东向、北北东向构造,在空间位置上排列成2个带,其北东向的矿体沿北 69°东方向延伸,此构造带上的矿体分布零星、规模小,北北东向的矿体沿北 21°东延伸,此构造带上的矿体分布多,规模大的也较多。矿体主要赋存在大冶组(T1d)、嘉陵江组(T1-2j)碳酸盐岩和岩浆岩的接触带上,少数赋存于接触带外侧的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中,极少数赋存在接触带内的岩浆岩体内。

大多数矿体主要呈雁列,由铜铁矿石、铜矿石、铁矿石类型形成的矿体群,矿体在剖面上呈雁行式斜列,在平面上为平行脉状,分支复合尖灭再现的现象常见,单个矿脉呈狭长透镜状,倾角30°~80°,部分矿体延深较大,-1100 m以下仍未尖灭。

单钼矿体规模小、品位低,赋存于主要铜铁矿体的顶底板或附近。

2.2 矿石特征

矿床中矿物种类达130余种,矿石的矿物成分复杂,常见的硫化矿物主要为黄铜矿、黄铁矿、斑铜矿等,氧化矿物为磁铁矿、赤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方解石、白云石、石英、叶蛇纹石、玉髓、透辉石、钙铝榴石、金云母等。主要矿石为铜铁矿石,金属硫化物占 5%左右,以黄铜矿较多,其次是黄铁矿、斑铜矿、辉铜矿,再次是砷黝铜矿、闪锌矿;金属氧化物占42%~88%,主要是磁铁矿,次是赤铁矿。矿石矿物的含量由大到小为磁铁矿、黄铜矿、黄铁矿、斑铜矿、辉铜矿。

矿石结构种类较多,原生带中主要有它形、半自形、自形粒状结构,固溶体分解结构,熔蚀交代结构,压力结构等;在氧化带及混合带中主要有胶状结构、它形粒状结构、假像结构等。

矿石构造在原生带中主要有致密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星点状构造、角砾状构造,其次为脉状构造、网脉状构造及粉粒状构造,在氧化带及混合带中主要有致密块状构造、蜂窝状构造、泥质粉砂状构造,其次为粉末状构造、角砾状构造及脉状构造。

矿床的矿石分为4个工业类型,依次为铁矿石、铜铁矿石、铜矿石和钼矿石。

矿床矿石主要为富铜、富铁矿石。铜品位一般为1%~5%,矿体的平均品位一般为1%~3%,以Ⅰ、Ⅱ、Ⅺ号矿体最富,其平均品位均在2%以上,矿床平均品位为1.59%。铁品位一般为30%~55%,矿体平均品位 30%~50%,以Ⅰ号矿体最富,达51.24%。钼品位一般为 0.060%~0.300%,最高达1.180%,矿体平均品位0.033%~0.441%,以Mo-10矿体最富,达0.441%。

矿床中主要伴生有益组份为金、银、硫。金在矿体中的品位一般为(0.50~2.00)×10-6,含金最高的为铜铁矿石,铜矿石其次,铁矿石最低。银主要分布于铜铁矿石及铜矿石中,含量一般为(2~17)×10-6,矿体的平均含量为(2.58~17.32)×10-6。硫主要分布于硫化铜铁矿石及铜矿石中,含硫量为0.96%~6.78%,平均含硫量为2.28%。

2.3 矿体围岩及夹石

矿体围岩主要有高岭石化石英二长闪长玢岩、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矽卡岩等。

矿体的夹石规模一般较小,延续性差,对矿体完整性影响不大,主要有大理岩、矽卡岩、高岭石化石英二长闪长玢岩、钠长斑岩和闪长玢岩等。

3 控矿因素及矿床成因

3.1 控矿因素

岩浆岩、构造和围岩等条件控制着矿床形成,岩浆岩是前提,构造是主导因素,围岩是形成铜铁矿体的重要条件。

3.1.1 构造控制因素

褶皱与断裂构造控制矿床的空间展布,岩浆岩和被捕虏的半岛状大理岩形成的接触带控制着矿体的规模、形态与产状,矿床中规模较大的矿体,均赋存于接触带中。

3.1.2 岩浆岩控制因素

与矿床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的是燕山早期的第三次侵入的岩浆岩,岩浆岩体与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形成的接触带控制矿体在空间的分布,其形态、产状和规模受控制特征明显。

3.1.3 围岩控制因素

(1)碳酸盐类围岩在其他地质条件类似的情况下,不同层位的围岩,对成矿作用强度有较大的影响,如矿床内铜矿体主要产于嘉陵江组第一、第二岩性段;质纯富钙或适度富镁的白云质大理岩有利于成矿,较纯的白云岩对成矿不利,酸不溶物低的岩石对成矿有利,反之则不利。

(2)外带以金云母透辉石矽卡岩、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成矿最好,石榴石矽卡岩的含矿强度要低于前两类。内带矽卡岩一般不含矿,仅有铁铜矿化。复杂矽卡岩对成矿较为有利,而简单型矽卡岩,含矿性较差。

3.2 矿化分带与富集规律

3.2.1 矿化分带

矿床原生分带较为清楚,由内带至外带按含矿围岩与矿化类型约可分为7个矿石带。

石英二长闪长玢岩中:辉钼矿矿石带①,铜矿石带(黄铜矿、黄铁矿)②(少量)。

矽卡岩中:黄铜矿—黄铁矿矿石带③,磁铁矿—黄铜矿矿石带④,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磁铁矿矿石带⑤。

大理岩中:黄铜矿矿石带⑥,黄铜矿—辉铜矿矿石带⑦。

由①~⑦,钼矿化强度递减,而铜矿化强度递增。

3.2.2 矿化富集规律

(1)铜。主要富集在透辉石矽卡岩、石榴子石矽卡岩、金云母矽卡岩为含矿母岩的铜铁矿石中,其次在大理岩型铜铁矿石中,最后为岩浆岩的裂隙中。围岩为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利于铜的富集,特别是岩石完整性差、裂隙发育更利于铜的矿化富集。多次叠加的成矿作用与铜的富集有密切关系,矿化强度在矿体中间部位最高,剖面由上往下逐渐降低。

(2)金。原生矿石中的金与铜的富集成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2;矿床内的铜铁矿石、铜矿石、铁矿石等皆含金,其中铜铁矿石含金最高,铜矿石次之,铁矿石极微,一般仅0.1×10-6左右;矿体中的金在矿体中间部位最高,边部贫,剖面由上往下逐渐降低。

(3)银。银在矿石中的分布与含量变化较大,主要分布于铜铁矿石及铜矿石中,与铜的关系密切,其与铜相关系数为0.85,铁矿石中银含量较低,一般为(0.1~1.2)×10-6。

3.3 成矿作用方式

铜绿山矿床成矿作用方式主要为接触交代作用,充填交代作用次之。岩浆岩侵入大冶组(T1d)、嘉陵江组(T1-2j)碳酸盐岩,产生渗滤—扩散交代,形成矽卡岩体和矿体。晶隙交代是主要的矿化作用方式,块状矿石由强烈的交代形成,浸染状矿石由稍弱的交代形成。

3.4 矿床成因

铜绿山矿床矿体规模、形态和产状受接触带控制,与矽卡岩有密切的空间关系,主要赋存在岩浆岩和大冶组(T1d)、嘉陵江组(T1-2j)碳酸盐岩的接触带上。接触交代作用是主要的成矿作用方式,成矿物质来源主要是深部,与岩浆同源,主要的铜、铁、金、银等金属矿物在中—高温热液阶段形成,矿床类型为矽卡岩型铜铁矿床。

4 找矿方向

以前人勘查和研究工作为基础,以矽卡岩矿床成矿规律、成矿元素在岩浆热液中分配及迁移、铜同位素分馏等相关理论为依据,以构造变形模拟、原位微区分析、金属同位素示踪技术、广域电磁测深、计算机三维建模等方法为技术手段,综合物化探方法技术,本区碳酸盐岩与岩浆岩的接触带,尤其是在有构造叠加时,是重要的找矿方向;在勘探线基线以西,寻找背斜西翼,探索新的矿体;在Ⅲ、Ⅳ、ⅩⅢ矿体上下盘寻找隐伏小矿体;矿区物化探异常区域和-1200 m以下区域开展资源潜力评价。

猜你喜欢
岩浆岩大理岩矽卡岩
高温热循环作用下大理岩三轴压缩力学特性
八采区岩浆岩研究分析
山东德州地区矽卡岩型铁矿找矿方法研究
激电联合剖面在判断矽卡岩型矿床矿体产状中的应用
广西博白县三叉冲矽卡岩型钨钼矿地球物理特征及找矿预测
安徽省宿松县小岗饰面用大理岩矿床特征
硬厚岩浆岩下采动地表沉陷规律研究
重磁资料在岩浆岩综合解译中的应用
巨厚坚硬岩浆岩不同配比的模型试验研究
Geochemical and geochronological studies of the Aketas granite from Fuyun County,Xinjiang:the implications of the petrogenesis and tectonic set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