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丹江
11月1日至12日,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是《巴黎协定》进入实施阶段以来的首次气候大会,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意义重大。
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已经和正在成为中国行动。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早已自觉加入践行的行列。
事实证明,中国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推动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自2015年12月达成《巴黎协定》以来,经历美国“退群”的波折,协定实施细则谈判至今没有完成,发展中国家长期高度关切的应对气候变化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问题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但即便如此,中国没有等待观望,而是从自身出发,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自觉开展减碳行动。早在10年前,中国已着手开展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对高耗能产业和项目推行负面清单,一大批小炼油、小化工、小水泥等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企业被关停。一次次环保风暴使很多排放不达标企业或关停、或转型。2020年,中国煤炭消费总量40.8亿吨,比2010年的32.5亿吨增长25.5%,年均增长2.5%,远低于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中国一直主动承担与国情相符合的国际责任,积极推进经济绿色转型,不断自主加大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力度,过去10年淘汰1.2亿千瓦煤电落后装机,过去15年碳排放强度大幅超额完成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任务。这些目标的实现,都有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的一份贡献。
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频现,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今年中国多地频现的暴雨自然灾害就是一例,最近通辽等地的极端暴雪也是如此。根据世界气象组织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高出约1.2摄氏度,2011年至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10年。气候变化正在影响地球上每一个地区,对全球粮食、水、生态、能源、基础设施及民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长期重大威胁,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
必须看到,当下全球温室效应的出现,是发达国家长期发展过程中碳排放积累叠加的结果。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大量消费化石能源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累积排放,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加,加剧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承受了发达国家历史排放的后果。
近期,中国发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还将陆续发布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和煤炭、电力、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的实施方案,出台科技、碳汇、财税、金融等保障措施,形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由此可见,我国的“双碳”政策已经明朗。
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既是能源的生产者,也是能耗大户,更是中国“双碳“方案的坚定支持者。这些年来,石油石化行业以科技创新为动能,坚持技术进步,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单体炼油能力由过去的几十万吨、几百万吨发展到如今的几千万吨;单体乙烯装置由以往的几万吨、几十万吨增长至百万吨级,单位排放和能耗水平大幅降低,为国家低碳战略和绿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积极认真,是坚定的行动派。随着国家“双碳”路线图的推出,石油和化工行业无论是减碳还是降耗,都将任重道远。今年以来,各地“能耗双控“政策趋严趋紧,煤炭供应量短价高,环保督察更加严格,给不少行业企业带来巨大压力,甚至一部分企业有了危机感。但压力也是动力,危机更是契机。全行业正在积极行动,制定企业转型升级目标,用具体行动承担自身义务和责任,答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经济复苏”这一时代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