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育俊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重大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远景目标是到2050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1]。广西于2018年底启动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是乡村振兴题中之义,作为首批实施村庄之一的昭平县黄姚镇杨村屯迎来重大机遇。本文基于对该屯优势条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通过规划设计介入提出塑造特色乡村风貌发展乡村旅游策略,以助推该屯乡村振兴,并为众多特色资源型村庄实施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乡村风貌是指乡村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基于地域的自然基地与人文背景,所形成的可感知的景观特征和文化内涵[2]。其不仅涉及有形的物质环境,更要凸显无形的精神特征。
乡村风貌与乡村景观在一定程度上亦有所差异。在没有特殊界定情况下,乡村风貌侧重文化、传统习俗与内精神;乡村景观则更侧重乡村具体的审美对象的视觉感受。在部分研究中,将乡村风貌等同于乡村景观,同样可体现出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内涵。
按照乡村风貌产生影响的国土空间功能构成分为农业生产景观、乡村生活景观、自然生态景观三类要素。其中,农业生产景观以保证农业生产、粮食供给为主要功能;乡村生活景观以人类聚居和传承地域乡土文化为主要功能;自然生态景观以维护区域生态稳定性和多样性为主要功能。
广西实施乡村风貌提升行动分2019、2020、2021三个年度,并按基本整治型、设施完善型和精品示范型三种类型村庄推进,具体改造建设要求为以下内容[3]:
(1)基本整治型村庄建设要求开展“三清三拆”和环境乡土化整治活动:“三清”即清理村庄垃圾、清理乱堆乱放、清理池塘沟渠;“三拆”即拆除乱搭乱盖、拆除广告招牌、拆除废弃建筑;实施环境乡土化治,采用“微田园、微果园、微菜园”的方法整治房前屋后和户与户之间的空地。
(2)设施完善型村庄在完成基本整治改造的基础上,因村施策开展基础设施“七改造”和公共服务设施“十完善”行动:“七改造”即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改沟渠、改农村电网等;“十完善”即完善村级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公共交通服务、完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完善金融服务、完善医疗健康服务、完善便民超市服务、完善广电网络服务、完善通信网络服务、完善气象服务、完善教育服务。
(3)精品示范型村庄是在完成基本整治和完善设施服务的基础上,开展特色风貌“三提升”行动和实施“五精工程”:“三提升”即提升村庄规划和农房设计水平、提升农房特色风貌、提升村庄特色景观;“五精工程”即精品农房工程、精致环境工程、精彩文化工程、精美乡村旅游工程、精心产业发展工程。
杨村屯位于昭平县黄姚镇东北面,2019年全屯共350户1650人。2019年初,该屯经各级推荐被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列为第一批广西乡村风貌提升精品示范型建设村庄。
(1)交通区位优越。杨村屯位于桂林至贺州黄金旅游线路上,距离黄姚古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约6km,离G65包茂高速公路黄姚出口约3km,该屯西侧紧邻县道。
(2)自然环境优美。南面和东面是喀斯特山体的村后山和山间小盆地,山上有造型奇异的石头,东南面山体与小盆地之间有一梯路和石门,进入小盆地,地形豁然开朗。北边地势开阔,一派田园风光,远处是喀斯特峰林。清澈的江水从东北往西南方向流经村庄和田野,该江是黄姚母亲河姚江的上游段。
(3)群众工作基础较好。屯内有多名在村“两委”任职的党员,组织能力强;该屯建立了杨村屯理事会,自治能力较强;群众大多憨厚朴实善良,群众积极性高;此外还有一些在外工作的乡贤,牵挂家乡建设。
杨村屯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经济发展和建设,屯内建起不少新楼房,公共配套不断完善,但也存在如下问题:
(1)有新房没新村,有新村没新貌。村庄建设没有经过系统规划,房屋建设没秩序、没特色。部分村民存在一户多宅现象,建了新房子,老房子没有拆除。老房子没人住,农宅残垣断壁、院落杂草丛生。卫生环境差,违法乱搭乱盖,池塘沟渠淤泥堆积,门前屋后垃圾乱堆乱放,广告招牌乱贴乱挂。
(2)村屯空心化,农户空巢化。村屯缺乏人气、缺活力、缺生机,有的房子没有人在家居住,留在屯里的以老弱妇孺居多,村里见到的年轻人较少,大多外出务工。
(3)村屯产业发展弱,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村屯产业以种植水稻、青梅、红薯为主,销售渠道有限、收益低。村屯没有二、三产业,村民收入以外出务工为主。
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4],挖掘特色资源,塑造特色乡村风貌,营造美丽乡村视觉效果,发展乡村旅游,主要路径包括:
(1)合理利用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打造景点。利用姚江水景观资源,对河道进行清理,并对村口处年久失修的旧水坝进行改造,考虑改造成一座既有蓄水灌溉功能又有叠水效果的鱼鳞坝景点。充分利用喀斯特地貌,将村后山的奇异石头建设成为上山观光步道,利用村后山之间豁然开朗的小盆地打造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景点。
(2)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该屯的祠堂文化、寺庙文化。鉴于该屯历史悠久、深厚文化底蕴、人才辈出,应建设一座村史馆。吸收附近黄姚古镇优秀文化,如在鱼鳞坝面设置丁步,即当地称“石跳桥”,既可通流水又可通行人,且造价较低廉。
(3)实施人居环境乡土化整治。采用当地的石材、砌块等材料铺设乡土步道,实施部分房屋乡土化改造,运用“微田园、微果园、微菜园”的方法整治房前屋后和户与户之间的空地及废弃建筑拆除后的空地。
(4)培育特色产业。培育特色农业,利用小盆地打造桃花种植园,在该屯旱地上种植生态水果采摘园,利用现有水塘种植观光荷花和养鱼。配套旅游设施,如建一些特色农家乐,结合鱼鳞坝设置游泳设施、停车场等。
杨村屯在实施乡村风貌提升行动中只获得自治区和县级财政资金各200万元,村民自筹资金60万元。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不实施超越发展阶段的项目,把钱用在刀刃上。在实施“五精工程”过程中,重点实施精致环境工程、精彩文化工程、精美乡村旅游工程、精心产业发展工程,而精品农房工程 “蜻蜓点水” 式地在主要道路对景点处和中心广场周围的少数几栋房屋做了适当改造,其他300多栋房屋不做改造。
整合县级各部门资源,形成合力推进村屯建设。利用自然资源部门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引导群众开展“三清三拆”之拆除废弃建筑工作。统筹财政部门革命老区道路项目,实施部分村屯道路和桥梁改造。其他部门的项目能整尽整,形成合力推进建设。
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确保规划实施和项目落实。发挥屯内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参与乡村风貌提升各方面中。发挥杨村屯理事会协调作用,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拆迁及用地问题。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让群众充分了解和参与项目规划设计,积极为本屯乡村风貌提升行动投工投劳、捐款捐物。
2020年初,以杨村屯为核心的昭平县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以良好成绩通过了自治区级验收。2020年3月底,鱼鳞坝景点被游客拍成短视频上传至抖音等新媒体迅速蹿红,杨村屯成为众多旅行社主动合作、自驾游的旅游网红村。2020年4月至10月,平均每天有1200人次的游客到杨村屯“打卡”,半年左右的时间,仅停车场收费这一项就使杨村屯集体经济增收30多万元。源源不断的人流也打开了村民致富增收的渠道。他们有的被屯里聘为治安队员,有的开起了农家餐馆和土特产摊档,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杨村屯在塑造特色乡村风貌的同时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为特色资源型村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示范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