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戈
党的十九大首次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正像一支新的强心针注入我国乡村,作为新经济时代“三农”乡村工作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具有划时代的重要里程碑意义[1]。自2018年起,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及乡村振兴战略,中央农村经济发展工作小组会议和中央农村经济工作小组会议将推进乡村企业振兴经济工作开展列为重点专项工作。各部门还印发了对乡村经济相关领域环境污染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土地流转承包优惠政策、产业创新发展融合先导示范区、教育馆等交通设施项目建设等多项关于支持促进乡村经济振兴的重大政策文件。
我国的地域辽阔,村庄的建设数量较多,而且不同的村庄存在的情况不同。在村庄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为达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需要制定新型的村庄发展任务,实行阶段性的发展计划,确保实现村庄现代化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以美丽乡村作为发展基准,以文明乡村作为建设要求,构建清洁村庄和平安村庄,营造幸福乡村环境,促进村庄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建设原则,充分发挥村民的自主建设特性,制订具有可行性的村庄规划方案,并且将各项建设内容落到实处;需要通过走访等形式,充分调动村民的参与性,使其能够主动参与村庄的规划设计,通过村庄的规划建设,解决村民的各项问题[2]。
新时代下,国家农村产业经济振兴发展战略目标在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对其要求也变得更高、更实。乡村振兴战略应当把农村产业兴旺发展目标立为重点项目之一,更加深入强调特色产业在新型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基础性带动作用,不断加快推进乡村农业生产现代化和新型农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新型乡村农业现代化特色产业服务体系的构建。因此,对以村域传统产业为主的发展体系规划,一定要紧紧对接好上位产业规划,联合上级农业部门共同组织编制,立足当地农业资源禀赋优势,通过分析研究村内区域传统产业发展现状,统计分析出村内的村域产业前三类的发展体系现状和增长势态,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研究村域产业体系发展的基本条件,明确村域产业的总体定位与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完善村域产业发展体系效益架构(村域产业发展效益结构分析)[3]。
如第一产业主要通过结合每个村庄自身特色农业发展条件综合确定特色农作物生产种植重点品种。第二产业主要以支持发展特色农产业的深加工经济为主,同时也要尽量避免出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突出问题,促进特色农村产业加快发展,形成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经营方式和绿色生活发展方式。第三产业需要不断强化特色乡村结合旅游战略策划,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必须始终坚持“一村一策、一村一品”的原则,深挖每个村庄独特的文化价值,把最具有历史传承的乡村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体现出来;明确落实乡村旅游重点功能规划,加强对乡村历史、传统文化村址遗迹和自然景观文化特色的管理保护,保证每个村庄的文化历史和文化内涵得到更好的延续;通过设计乡村旅游重点线路,做好乡村旅游重点项目的策划安排,打造一批具有引导示范性和带动促进作用的现代特色农旅乡村旅游示范点。
在新型居民点的建筑规划中,农村新型居民点建筑选址应从是否有利于农村产业配套、交通便捷、村民居住意愿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遵循“近镇近路、近业近田”的规划原则,将农村建筑的整体布局形式与新农村独特的生态环境有机融合,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天然地形坡势,并充分结合农村地形变化特点,形成错落有致、灵活和丰富的农村建筑整体布局,避免“兵营式”等呆板化建筑布局。民居建筑主体风貌要充分体现当地民居特色,取必要建筑元素和民居装饰设计元素(包括门窗室内装饰等)来综合体现,以传承我国传统民居的主要建筑风貌特色为设计基调,凸显具有地域性的民居建筑特色。同时,规划还要详细明确农村居民点新建宅基地面积标准、建设工程用地面积标准、建筑面积层数。
在乡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总体规划中,应根据乡村相关规划标准,结合乡村居民实际意愿,确定村内各类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使用类型,增加服务设施使用面积,其中基础教育服务设施规划应及时结合村镇乡总体规划统筹布局,完善村内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资源配置。
在乡村基础交通设施总体规划中,要高度重视乡村交通系统的整体规划,一是对外乡村交通规划需要严格落实上位路网规划并与周边乡村路网无缝衔接,二是对覆盖全村域的城镇对外乡村交通规划进行整体统筹安排。其主要内容包括城镇过境乡村公路、高速公路交通连接线和邻近村庄人口聚集点之间的交通连接线的具体规划。在整体规划前期,有必要明确落实各类主要交通专用道路的建筑等级、宽度和建筑面积,并对各类主要交通道路附属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有一定条件的城市地区,需对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站点及大型公共停车场等设施项目进行总体规划设计。
村庄规划应根据村庄内的实际情况以及居民的意见,对村庄的各项建设内容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确定各项改善内容符合居民的日常生活要求。此外,建设统一项目库,通过建设相应的规划项目,确保各项改造内容能够落到实处。
本文以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凤埔乡西溪村村庄规划为例,该村位于凤埔乡北部,东靠官亭村,南接峦龙村,西壤北溪村,北临镇边村,915县道贯穿而过是凤埔乡北片区的交通经济文化中心。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395户,人口1600人。西溪村规划定位:打造凤埔乡北部重点村,建设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以发展观光农业,兴办农家休闲旅游为辅的特色农业村庄。
在进行村庄规划的过程中,一是要对公共空间进行整治,对村口区域以及广场等重点位置进行统一整改;二是深入挖掘地区文化,将其融入公共空间的设计规划中,更好地展现村庄的特点,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共空间,提高公共区域的识别感和认同感[4]。
西溪村村庄景观节点的规划设计选址在村委会的周边地段,是居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公共活动场所。通过规划创造宜人的空间尺度,营造有利于村民交流互动的活动场所,运用生态材料实现居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际进行地区村庄建筑规划的设计过程中,一是对区域内的村庄建筑设计风貌元素进行综合提升;二是根据地区的具体居住环境要求,提取各个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和符号,将其综合应用推广到村庄建筑设计中,并对现有的建设风格进行改造。经济发展条件比较好的农村地区,可以自行编制乡村建筑风格风貌设计技巧指引,将其融合运用到某一区域乡村建筑的风格建设中,使乡村的房屋整体构筑建设及其风貌设计达到协调统一。
(1)建筑整治规划。保留:对结构及墙面均完好的、并且属于原《凤埔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划定建设用地控制范围内的建筑,维持现状。改造:对建筑质量尚可,但外立面缺少处理建筑,或建筑风貌和外观与村庄环境有冲突,并且所处位置相对较重要的建筑,对其外立面进行改造。拆建:建筑质量不佳,但用地符合《凤埔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的,规划可以进行原拆原建。控制:对简陋建筑、质量较差的建筑,占用农保田或不符合一户一宅原则的建筑和村庄边缘零散建筑,采取控制的措施,即只能进行维修,不得原址翻新建设。翻新:需根据规划逐步引导进入保留的老村内部或安置区统一安排翻新,对于村庄沿街砖混建筑,也可采用相同的风格和统一的颜色,使其更加美观和整洁;采用黑白灰红4种颜色,表现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2)道路整治规划。一是对西溪村内部的交道路网进行梳理,保证内部交通能够贯通,避免出现断头路;二是对未硬化的道路进行路面硬化;三是设置宅间路,保证居民入户顺畅,路面宽度控制在3m~3.5m,具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操作。
村庄规划中还需要加强乡村绿化建设,对道路绿化以及空闲宅基地绿化进行统一协调。绿化建设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需要对绿地的建设进行综合设计。由于乡村绿地和城市绿地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乡村绿地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体现乡土气息,可以选用本土区的树种,布置更具层次感的绿化景观,与自然环境进行深度融合。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闲置的土地域进行绿化建设,并对湿地进行恢复,确保区域内的生态系统功能更加完善。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村庄的照明系统进行规划设计,一是要遵循节能的建设原则,采用新型的太阳能源系统,选择节能灯具系统对村庄的各项空间进行布置;二是在进行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综合的亮化网络,为村庄提供更好的照明。
在村庄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综合的监控系统,对各项建设内容进行实时监控。遵循预防性的建设原则,在村庄的入口区域和公共场所安装摄像头等设备,为村庄的治安管理提供一个良好的保障。
村庄整治中应严格、科学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乡土特色,延续与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农村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对于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划定保护范围,严格进行保护。
在进行村庄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一是需要根据村庄建设案例,对区域内的环境进行实地调研,确保村庄的各项内容符合项目建设的要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对村庄进行规划建设,通过村庄发展带动区域内的经济振兴;二是需要构建建设框架,依托现代的政策方针,促进村庄发展,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三是村庄的代表人需要更好地了解区域内的具体情况,根据阶段性的目标任务,尊重规划原则,对各项内容进行改造和优化,促进村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