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余红
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地相继爆发及防控不均衡的背景下,全球旅游业发展均受到重创,而国内疫情整体控制良好,旅游业出现复苏态势。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政策进一步明确了国内市场的重要性。对旅游业而言,意味着出境游受限而转向国内高端度假游也将成为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的趋势[1-2]。在此形势下,对于想打造高端品牌的旅游型海岛来说,是一个转型的良好机遇。
关于旅游型海岛的品质提升、品牌营造,一个不可回避的难点在于如何处理岛内村落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处理得当就是较有特色的亮点之一,反之则有损品牌建设。从以往的实践来看,一种做法是利用村落为旅游景区增加配套设施,另一种则是绕过村落另起炉灶或拆除村落,建设全新的旅游服务设施。对比研究世界著名海岛的旅游开发模式后发现,其成功的关键往往在于对本土特色资源的挖掘与发扬。因此,本文基于第一种做法,以广西北海市涠洲岛滴水村为例,探讨旅游型海岛村落改造提升的设计策略,旨在为高端品牌海岛旅游度假区的建设提出建议。
旅游型海岛是指拥有众多可进行旅游开发的资源类型,并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同时拥有众多旅游客群和潜在旅游者的海岛型旅游目的地[3]。
旅游型海岛的村落具备海岛、旅游区、乡村的三重特征。由于远离大陆、处于相对独立的海岛,村落内往往保留着独特的民俗和节庆活动,岛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也往往与海洋相关。而海岛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外来人口打破了这一封闭情况。岛内村落为适应旅游发展自觉地进行功能更新,开始拥有相对低配的旅游服务设施。随着海岛旅游区的进一步发展,吸引外来投资者介入,并以相对成熟的运营管理方式打响品牌,与岛民所提供的旅游服务设施形成竞争。村落的物理空间开始呈现本土与外来的明显分化,并由于争夺海岛资源、旅游资源而不断扩张。
缺乏总体统筹、粗放式发展所带来的后果在物质层面表现为岛内村落建筑风格各异、公共空间匮乏、市政配套不足、环境品质低下等;在非物质层面表现为海岛特色文化流失,包括宗教、习俗等。物质与非物质层面的问题使岛内村落丧失了地域性和个性,也变相地令海岛旅游度假区失去了一份独特魅力,从而在打造高端品牌海岛旅游度假区中失去竞争力。
针对旅游型海岛村落存在的问题,本文以“微改造”理论和城市触媒理论为基础进行探索。“微改造”是指在维持现状建筑建设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建筑局部拆除、建筑物功能置换、建筑保留修缮以及整治改善、保护、活化,完善基础设施等办法实现的更新方式[4]。其理论重点在于改善人居环境、传承地域文化、培育产业创新,实现三者综合协调。由于“微改造”缘起于广州旧城改造,是对城市存量空间重新活化利用的探索,而城市与村落存在天然不同,应该认识到旧城的交通和配套优势对村落而言却是短板所在,同时村落拥有辽阔的自然基底、独特的熟人社会关系等这些城市所不具备的特征,因此在应用“微改造”理论时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城市触媒”是指能够引发城市某种“链式反应”的触媒体,该触媒体可以是建筑,也可以是设计过的开敞空间或特别的景观构筑物。其理论强调通过新要素的导入,作为催化剂引发联动效应,随着“链式反应”的持续进行,将产生持续不断的影响。结合“微改造”理论,可将触媒体作为微改造的先导因子,以带动周边区域的空间调整,从而循序渐进地推动村落按照规划意图持续更新。
基于以上理论研究和对现实情况的认知,规划提出旅游型海岛的村落改造须遵循“规划统筹、文化延续、渐进式改造、公众参与”4大原则。旅游型海岛的村落由早先的“聚族而居”发展到现在,逐渐演变为资源需求式扩张,这不仅是对原有村落肌理的破坏,也是对旅游资源的威胁。此种情况下,规划的前瞻性统筹既可以对以往建设进行优化提升,也可以对将来的建设提出导控。面对村落地域性、特征性的流失,应在改造过程中关注文化延续,保留传统和历史。这不仅要聚焦建筑面貌、街巷肌理的保留,更要注重生活方式的延续,重视群体认同感的营造。村落改造不再是一次性风貌优化、产业升级,而是渐进式的改造、可持续的改造,以相对持久的时间磨砺出更为原汁原味的村落场景。相对于以往政府主导的乡村规划,旅游型海岛的村落改造应尊重岛民意愿,调动岛民改造的积极性,提高岛民对村落改造的参与度,促进政府、岛民拧成一股绳来共同建设岛内村落。
涠洲岛位于北部湾海域中部,隶属于北海市海城区,是中国最大、地质年龄最年轻的火山岛,曾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十大海岛之一”,拥有北海市首个国家级5A景区—国家地质公园鳄鱼山景区。滴水村位于涠洲岛西南角,东西临海,距离西角客运码头的直线距离约4km,距离鳄鱼山景区约0.90km。
全村地势东高西低,地势最高点标高为38.50m,最低处为13.99m,居民建筑主要布置在标高15m~30m。村内建筑质量参差不齐,既有近年修建的现代风格砖混建筑,也有破损开裂的土房子,整体风貌呈现出新旧并存、色彩杂糅的特征。建筑所表现出来的明显迭代与涠洲岛旅游业的发展息息相关。2008年以前,村内多为自住房,住宿接待只是附属功能,建筑风格朴素、注重自己的使用需求;2008—2014年,村民开始大量自建民宿,出现集群现象,建筑风格逐渐体现设计感,硬件设施逐步优化;2014年以后,外来民宿陆续进驻,高端民宿初见端倪,建筑风格主题化,以日式风、地中海风为主。同时,外来人口的介入也使岛民原有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传统习俗开始流失,文化信仰开始淡化。
尽管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但是村内基础设施水平却未相应提高。村庄道路普遍较窄,路况较差,未硬化道路比重大;村内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活动场地也严重匮乏,难以对旅游业形成支撑。同时,由于污水排放设施和环境卫生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导致滴水村内环境品质低,严重影响旅游体验。滴水村虽坐拥良好区位,拥有优质的资源禀赋,却不能提供足以匹配的服务和配套设施,导致品牌口碑受损。提升滴水村整体品质对涠洲岛旅游度假区高端品牌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滴水村优势明显,作为涠洲岛上唯一一个坐落在山上、正对西海岸且离5A景区最近的村落,集“山海夕岩”资源于一身。因此,规划认为滴水村改造的关键在于充分联动周边的旅游资源,塑造“村融于景,景入村中”的一体化场景。
通过对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周边功能等方面进行综合研判,明确其最突出的优势为可在山上看海上日落和稀缺的火山地质资源,因此规划以“西海岸最美日落观赏地”“鳄鱼山最佳地质体验村”为目标,构筑“集美景体验、地质体验、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复合型沉浸式体验村落”。针对村落发展困境及规划目标定位,提出通过功能优化、风貌协同、空间塑造、文化延续、路权划分、机制创新6大策略进行改造。
3.3.1 优化功能业态,打造地质趣村
从优化功能业态入手,探索村落的“活化”方式。滴水村是涠洲岛民宿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具备各式各样的民宿和餐饮等服务型配套设施,可以满足游客最基本的吃住需求,但无法提供更为有趣的旅游体验。因此,规划从稀缺的地质资源出发,从地质资源的趣味体验切入,通过感受、观看、触摸等多种方式的互动设计,强化滴水村的趣味地质功能。
在公共活动带的关键节点上,设置多个趣味地质体验空间,布局包括火山体验馆、地质演变互动馆、火山岩展示馆等多种营利性场馆以及趣味性的“地质科普角”,并通过AR、VR等高科技手段的辅助,让游客更直观、更真实地感受涠洲岛脱胎于火山爆发的壮美及其所塑造的地质景观的神奇之处。在功能优化的同时,注意对污水、环卫等基础设施的布点,以提升环境品质。
3.3.2 协同建筑风貌,再现海岸美村
针对滴水村“新旧风貌共存、传统风貌解体”的现实情况,从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建筑体量、建筑色彩和材料4个方面入手,对重点区与一般区的建筑风貌进行分类管控。
鼓励重点区的新增公共建筑对涠洲岛的特性符号—火山、海湾、熔岩等进行抽象和提取,在造型上适当体现地貌特征,可使用珊瑚石等当地特有材料,塑造涠洲岛特色的建筑意向。重点地区的原有建筑,则秉持与周边旅游风貌相协调、突出地域文化特征的原则,为统一表达涠洲岛民居的形式,通过对建筑立面装饰、建筑色彩、建筑前院等方面的设计进行协调。
一般区的建筑风貌主要以协同为主,不强求建筑风貌的一致性,但要求建筑色彩和建筑体量的和谐,作为背景建筑,避免突兀的色彩和过高、过多的建筑体量。
3.3.3 联动山海夕景,塑造观日落村
滴水村依山而建,在建筑排布上尊重地形,整体与山势拟合,但由于自发建设的无序性以及对海景资源的争夺,建筑之间层层叠叠、相互遮挡,严重阻碍山上观海的通透视野。行走在村落的街巷间,无法感知咫尺之间海洋的存在。
为充分发挥滴水村居山傍海的资源优势,达到塑造“最美日落村”的目的,规划通过梳理公共空间体系,提出打造3条通海廊道和1条屋顶观夕走廊。基于对现状建设的分析,梳理出拆迁量较小、景观提升效较为明显的3条通海廊道,对阻挡廊道的建筑进行拆除,并通过多个节点设计提升通海廊道的品质。结合公共活动带,遴选出处于同一等高线位置的建筑,将其屋顶通过连廊进行连接,形成一条开放的观夕走廊。走廊内可植入景观小品、座椅,并提供餐饮等服务,为游客提供别致的观日落体验。在重要节点位置设置观夕走廊与地面的连接,使其与地面公共活动带形成互动。在实践中,建议将屋顶观夕带作为触媒体,率先导入村落,并以此促进公共活动带的改造,进一步深化反应,从而激活整个村落。
3.3.4 传承当地文化,彰显涠洲特色
涠洲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诸多外来人口,也带来了新时代的新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滴水村的本土文化造成了冲击。
针对这一现象,规划从文创一体、旅游展示两方面着手。通过提供文创空间,将传统技艺如贝雕、角雕的手工艺人组织在一起,以原工艺为蓝本设计开发出更适合当下潮流的工艺纪念品,为涠洲岛的文化品牌写下注脚;设置表演场地和场馆等,将传统习俗与旅游、艺术结合起来,作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3.3.5 合理划分路权,组织人车交通
涠洲岛总面积25km²,且岛内道路较窄,电动车成为岛民最便利的交通工具。在涠洲岛,只要人可以步行的地方,基本上都可以看到电动车的身影。因此,在交通体系上需统筹考虑步行、非机动车及机动车的出行需求。
规划将机动车交通导向滴水村外围,村内则以步行、非机动车混行的方式进行组织。参考集成式“深蓝小径”的做法,用微改造的方式重新设计村内道路横断面,合理划分步行、非机动车的路权,使行人、非机动车各行其道,尽可能降低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依托步行体系串接村内重要的节点空间,增强村落活力。
3.3.6 多方主体协同,健全运作机制
经调研发现涠洲岛岛民对于参与改造、参与治理的愿望是迫切的,这既是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自我诉求的表达。但由于岛民与政府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往往导致岛民与政府之间的相互不理解。因此,建立多方主体协同的机制对于微改造的有效实施非常必要,同时也应该将其贯穿于微改造的全过程中。
针对滴水村的改造,规划提出以岛民、政府、开发公司、规划师为主体的4方协同构架设想。由岛民为改造主体,对自有住宅进行微改造;政府作为辅助,为岛民改造提供服务支持及奖励,激活岛民改造意愿;开发公司承担新增建筑的建设及公共部分的改造;政府委托规划师为岛民改造和开发公司建设提供技术指导。
着力塑造高端品牌的海岛旅游度假区,关键的一点在于如何提供具有唯一性、具有吸引力的体验。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与其花高昂的代价拆旧建新、迎合一时潮流,不如对海岛原生村落进行全方位的改造提升。通过分析村落的区位、资源、特色、发展困境等,提出适配的目标和规划策略,从而保证改造后的村落具有独特性和可游玩性,能为海岛度假区增添亮点。当然,此种模式并非是普适性的,而是要求村落有一定的优势基础或潜在优势基础,如区位、潜在资源等,这样的改造升级对于高端品牌的海岛旅游度假区的建设才是双赢的。对于没有明显优势的村落,如何在海岛旅游度假区的建设中找到自我定位也是值得未来深入研究的课题。